分享

灯下杂谈:王羲之悲摧童年

 行人呓语 2021-06-02

王羲之一悲:同时期名人都有生卒年月考,独王羲之模糊不清,史书记载也语焉不详。前后差距居然达二十年之久。一说公元303年,一说公元321年。奇了怪了,悲吧!多亏后人挖掘他老婆郗璿(也作:郗璇)的墓,推算他大概出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即写得意之作《兰亭集序》八年后去世,享年59岁,我们姑且就认定这个吧!

王羲之二悲:父亲王旷在王羲之七岁时,被司马越派去与刘聪血战上党,全军覆没,从此,王旷下落不明。与汉武帝时李陵事件差不多,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王旷是琅琊王司马睿的表兄,王旷却被司马越派去打仗当了炮灰。卷入司马家族的政治漩涡中,王旷,一开始就注定了难以全身而退。伯父王敦、王导对此讳莫如深。东晋王室处理此事也暖味不清。历史只记下了王羲之于永和十一年誓墓:“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从此处推知,王羲之大约最终得以归葬其父母。王羲之成年后奇怪地任职王氏集团的对手庚亮集团,后又在父母坟墓前赌咒发誓不再参与政治,隐居求仙,估计多少与此有点关系,童年阴影面积很大。我猜,无确证。

王羲之三悲:没有父亲的孩子,口讷不能言,有口吃的毛病,据说还有羊癫疯,够悲摧吧!关键是在王羲之十三岁之前,众人就压根没看出他优秀的影子。我猜,都是装的。不装活不出来呀!

《世说新语》27.6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王大将军既为逆,大将军甚爱之,恒置账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乃开账,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是称其有智。

世人以为此事当属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侄儿。王允之确凿出生公元303年,结合王羲之其他事例,我倒以为,这更像王羲之形迹。不然,何以有下一则故事——

《世说新语》30.12记载: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啖之。于是改观。

《晋书八十羲之传》云:年十三,尝谒周顗。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噉,顗先割啗羲之。于是始知名。

传奇故事是这样子的:十三岁的王羲之拜访名士周顗(yǐ),当时,有一道名菜,叫牛心炙,举座宾客没有举筷子,周顗当着众多宾客的面,亲自将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给王羲之,并且说:“王羲之同学,今天这道菜就是你的了。”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从此,王羲之走上了牛人的道路。不是吃了牛人捧的烤牛心就能成为牛人,牛气冲天!而在于一直潜伏的牛人王羲之已经在众人不注意的时候与之侃侃而谈,辩论滔滔,其识见非凡,才华过人,瞬时征服了当世牛人周顗,即周伯仁。不然,周顗会喜欢他?口吃少年不见了,羊癫疯从此也莫名其妙不犯了!很神奇,是不是?

见周顗,是王羲之生命里的一个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岁的少年王羲之找到了靠山,打算不装痴犯傻,要做回正常少年了!我想,也许他遇见了一个人,决心做回真正的自己!

这个周伯仁绝对是一个好人。

当初家族里王敦造反,王导难脱其咎,生怕一家族上上下下一百多号人被司马睿(晋元帝)之子司马绍(晋明帝)给砍了。不断央求周顗给皇上说说好话,那周顗不仅扬长而去,还恨恨地对左右诸人说:“今天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故意让站一旁的王导听见。他意思就是说,坚决要弄死你们这群王八蛋,然后我们好升官发财。差不多就这个意思,王导无可奈何,只得听天由命。

谁知道,天意弄人,王导没有被晋明帝砍了,周顗先被王敦砍了。反正王敦砍周顗的时候,问王导,王导默不作声。王导后来翻阅到周顗给明帝的上书,内容情真意切地建议千万别杀王导及家人。王导热泪长流,悲不自胜,捧书长泣告诸子,说出那句流传至今的金句:“吾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的悲剧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要装逼过头,容易被误伤。

《世说新语》7.14中,周伯仁的弟弟周嵩提前预告了其兄的悲剧:“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我个人以为,周伯仁才不短,识不暗,也没有乘人之弊,但最后却没有自全,为啥呢?为啥呢?名士作派,害死人呀!

说周顗,跟王羲之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了!有了周顗的赏识,王羲之从此过上了非常幸福的六年生活,跟周顗的女儿周莹初恋,如胶似漆。历史上有没有周莹?我没有找到确证,就瞎吹吹。反正就跟苏东坡妹妹苏小妹一样无厘头,这是历史的规律,我们习惯就好。名士没有一个漂亮妹妹,也一定会有一个漂亮女儿,或者漂亮老婆。野史里传伯父王敦那一刀,不仅砍掉了周顗的脑袋,也砍断了书圣王羲之的初恋。

从此,王羲之混成了二十四岁的未婚大龄青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