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婚姻与爱情,我们还能有什么

 江昭和 2021-06-02

编辑文章




鲁迅的《伤逝》,给遭受婚姻危机的子君,判了郁郁而终的死刑,亦舒心里想必堵得慌,愤恨不平,深为女同胞惋惜,于是“换药不换汤”,编织了一段“颠覆性”的戏码,在小说《我的前半生》里,让新时代的子君经历痛苦蜕变,终于咬牙挺过难关,毅然决然地站起来,狠狠地扬眉吐气,总有点自负的成分在,总有点过分理想化的因素在,总有点“天之骄女”的成分在。

一个被婚姻的似水流年冲刷得“自我”支离破碎的女性,忽然被家里的顶梁柱,面包的提供者“一脚踹开”,简直走投无路,在知性独立女闺蜜唐晶的鼎力相助下,终于化险为夷,自己也成为独立新女郎,不仅经济独立,而且多幸运,她还寻找到了“自我”。

许多在中年时候遭遇婚姻危机的女人,却往往没有她那么幸运。首先,她们可能没有子君漂亮,她们可能没有子君有气质,没有她有智慧,没有她有一个大学文凭支撑,另外,也是极其关键的是,没有一个像唐晶这样,一手撑起半边天的,而且不计前嫌不离不弃的女朋友。

大多数人,只有她们自己,平凡的自己,那么她们被动“踢出局”以后,该何去何从呢?






法国电影《将来的事》清淡细腻,而又言之有物地给出了一份属于它自己的答案。

电影中的女主角娜塔莉,是一个教授哲学的大学老师,年龄在四十岁以上,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同样教授哲学的丈夫,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总而言之,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凡普通的,生活体面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

她喜欢在地铁上,火车上,草地上看书,一些有关哲学的书,为了烘托主角身份特征,电影里屡屡出现一些听起来熟悉或者陌生的名字,比如福科,齐泽克,叔本华,卢梭,还有列维纳斯,霍克海姆等等哲学家的名字。

然而这部电影的好处在于,即使不了解这些人的生平,或者哲学主张,与政治立场都没有关系,那最多只是美中的一点点不足,因为他们的出现,大半程度上只是一种花瓶一样的点缀,不断地强化观众对于女主角的身份认定——一个对哲学,不如说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对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爱好十分地专注与勤恳的女人。

在工作上,她也小有成就,出版专业书籍,与爱徒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编纂哲学教科书,世俗层面上的“生活必需品”,她仿佛都获得了。

然而这只是花香的一面,或者俗套一点,这只是人生华丽的一面,就像所有的光明背后,总会投下暗影,在这匹人生精致的袍子背面,其实暗藏着数不清的疮孔。

她有一个经常无法自控的,情绪不稳定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像孩子一样的母亲,她也不是不爱她,她太了解她所以有时候宁愿选择“视而不见”,但无论如何,她还是小心翼翼地周全着她的生活。

她的母亲无法照顾好自己,而她自己又有家庭,所以只能选择将母亲送去养老院,虽然和儿子从那里走出来的时候,她心里难过而愧疚地流泪,一边抱怨着养老院的气味难闻,是催人死的地方,但是她又无法真的百般周全,这道出了成年子女的某种心结与悲哀。

最终,她的母亲出意外去世,成为她生命中难以磨灭的遗憾。

在这样令人焦头烂额的时候,曾经与她同床共枕的男人居然对她坦白,自己想要和情人生活的决定,而这个人她还想过与他共度一生一世,哲学家又怎样,哲学家归根结底也是肉眼凡胎,也渴望着一生一世安安稳稳的情情爱爱,人世间没有那么多“剑走偏锋”的西蒙波伏瓦与萨特。

虽然他们不难找到共同的话题,虽然他们不见得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虽然他们之间不一定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世俗人认为婚姻所必需的精神共鸣,三观一致也许他们都有,但是社会赐予他们一些固化的身份之前,他们还是受人间烟火沐浴的血肉之躯。

男人有男人的朝三暮四,女人有女人的情不自禁。






也许婚姻最可怕的不是柴米油盐,不是纷纷扰扰,不是小打小闹,不是分隔异乡,而是明明相望俨然,却死水无澜,那些曾经美丽动人的火花四溅,终于成为哽咽惆怅的冷若冰霜。

当我看着你,仿佛看着镜中的自己,我知道你的喜恶,知道你这一天大部分时间又该怎样度过,知道你每天重复的是怎样的论调,知道你会在怎样的局势下怎样的委婉掩饰,一切生活的微妙兴味终究会慢慢地透支。

那个西班牙女郎不见得比她聪明,不见得比她了解他甚深,不见得比她美丽,甚至可能比她还苍老,但是他在这样的年纪逃离,不过是渴望趁着还未老,再活色生香地活一次,他不过想再重温那些曼妙动人的心动感觉,不想再平淡琐碎地活成墙上的青苔,当然,我不是在为他的婚外情寻觅借口,我只是能够体谅,作为一个局外人。

她没有苦苦哀求,虽然她也不耻于表现自己的难过。我想她是懂得的,因为她自己未尝没有过这样的幻想,她对那个颇有思想的学生不是没有一丝丝心动的,不然不会“暧昧”地抽他抽的烟,不会后来在与丈夫分离之后远远从巴黎奔赴他住的法国小乡村,也不会将母亲留下的那一只叫做潘多拉的黑猫,留在了他的身边,让它代替自己,实现那一件最终推给“将来的事”。

只是她终于只舍得让自己停留在幻想的领域,安全地陷溺与浮沉,就仿佛最终她尝到了那果子一样,如果用一个中国风的典故来譬喻,想来就是“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到了知己家门前,却又原地折返的看似荒谬其实深切的真心。

她离开了丈夫,也离开了那个男孩子,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看电影,受到陌生男人的跟踪骚扰,成年女性在独身男人的眼中,其实就是一团行走的“肥肉”,又何况她也是独自一人。一个人买花,一个人走过街头,一个人坐公交,然后透过车窗不期而遇自己昔日的丈夫与另一个女人眉开眼笑,并肩而行。

她情不自禁地笑了,真是令人酸涩的苦笑。

她怀念往昔的自己,有时候会忧郁感伤地哭泣,但幸好她还是她自己,她没有多么艰难,也没有多么心酸,她只是偶尔感到孤独而已,像所有人一样。

即使当她最幸福的那一段日子,她一个人走在仿佛桃花源的法国乡下绿草如茵的原野上,寻觅一个美好的地方躺下来看书,她在阳光下慵懒地斜躺着感受年轻的充沛的热情在她的身边洋溢,但无论多么自由饱满,她却始终感到了一点“隔离”,不仅是年龄上的,追求上的,政治立场上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心境。

那些崇山峻岭,她毕竟曾经翻越过,如果为了迎合,而勉强自己去自我欺骗,佯装自己还是半山腰的旅客,那么她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侮辱。






她也许心底怀揣着那么一点点“可能”,她与她的高徒之间的可能,但她又看到了这里面的不切实际,她在做梦的时候保持着清醒,也许这就是哲学老师这个身份带给她的不幸,或者说幸运。

然而即使离开,她也不至于不能够安然无恙地生活,她还有工作,她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她还有自由,这缓缓跌宕起伏的生活,让她愈来愈明白到,一个人真正发自内心的自由的可贵。

那只浑身如夜空一般黑,眼睛如绿松石般深邃的猫叫做潘多拉,潘多拉魔盒最上面是疾病苦难与罪恶,象征着生命里重重叠叠的不如意,但是在一切绝望的尽头,在盒子的底部,盛放着的是希望。

无论如何,生活还是有希望可言的,她有了可爱的小外孙,如果她愿意,她还能够去看看那个被她青眼有加的男孩子,去感受那里丰沛自由的生活方式,淳朴自在的乡亲情怀,或者说,她和他之间,也许还有故事,等待着被揭开,虽然,那些都是“将来的事”。

无论如何,人生还是有“将来”可言的,并且看起来还不坏,而此时此刻,她有自己的生活去应付,她有自己的兴趣去发掘,她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去领略,她就不至于一败涂地,即便她寂寞,那么寂寞也不是无法克服的恶魔了。

伊莎贝尔于佩尔总能够细腻而又真切地诠释出处于生活危机,情感危机,甚至精神危机的中年女性的深层的寂寞空虚,欲望与贪婪的情与爱。

只是在《将来的事》里面,她不再如《钢琴教师》里那样的痛苦病态,也不像《她》里面那样的阴郁不安,反而多了一丝亲切的温情,就仿佛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某个邻居,她偶尔捧着花,会经过我们家的门前,身影很瘦弱,有点寂寞,但不至于颓废。

电影当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寂寞挣扎,终于缓慢释然的向往自由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她穿的那几套衣服,无论是单调朴素的纯色毛衣,还是袒露双肩的碎花裙子,都仿佛在她身上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于佩尔的得天独厚的魅力造就的。

还有那恰如其分的几支乐曲,无论是舒伯特隐隐约约忧郁不安的《水上吟》,还是片尾她抱着小外孙轻轻哼唱的《梦之浮桥》,这首在《面纱》里出现过的经典法文歌曲,仿佛有一种新生的憧憬在流淌,还有那首因为浪漫凄艳的爱情电影《人鬼情未了》而广为传唱的《Unchained Melody》,也令人幽幽起伏地,更加地感受到人物内心心境的缓缓蜕变。

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也没有很多很多的钱,至少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自由,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