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纵崎岖,亦要不卑不亢

 江昭和 2021-06-02

周六的时候,在东方广场百老汇参加吴彦姝的新片放映会——一部有关中年男人鸡零狗碎生活、有关家庭关系、有关种种人生苦乐情感纠葛的“温情”片。

电影本身并未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倒是出席映后的吴彦姝让人敬服悦慕。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2》到《相爱相亲》,再到近来的热播剧《流金岁月》,她的母亲形象总是精准恰切,让人发自内心心生认同。

虽然在《流金岁月》当中,她的形象并非一览无余的好——一开始的重男轻女,对媳妇的过分冷淡与苛刻,难以伺候的“小姐脾气”,但就是这个并没有那么讨好的角色,被吴彦姝演出了让人惺惺相惜的细腻和真切。

在面对蒋南孙和朱锁锁,乃至于蒋太太的“成长”历程当中的种种妥协与不忍、甜蜜与苦涩,吴彦姝演得滴水不漏。

关键在于,从始至终,吴彦姝的蒋奶奶都是那么的冲淡清和、隐忍得体,最为失控的那场哭戏,也不过是儿子跳楼,身体软瘫在地,掩面而泣。

一个出身荣华富贵的大家小姐的形象,不言自明。

而站在眼前的吴彦姝,与荧幕上的角色并没有鲜明的落差——一贯的平易近人、慈蔼随和、言语款款,令人如沐春风。

事实上,吴彦姝最让我心仪的地方在于,她的眼中有一种在霭霭岁月里,始终不曾被锈蚀的光。

这种光,我们经常在孩童或者少年人眼中看到——那是一种纯真、那是一种明朗、那是一种还未曾被腐蚀被改造的质朴、那是一种涌动的期盼与渴望。

而成年人,因为有着太多的心理背负,对事物的就里了解得太过透彻或者半吊子的透彻,所以目光中充满了犹疑、充满了不确定、充满了困惑、充满了世故的冷清。

而这些,都会多多少少地让眼中的光黯淡下去

或许正因为此,有些人形容吴彦姝身上有一种“少女感”,而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个人在变幻莫测的人世间,始终对生活、对生命知足安乐,对于幸福有自己的圆满颖悟

在台前谈起过往,有惊喜、有感激、有庆幸——对自己在保守年代不被“重男轻女”思想裹挟的父亲、对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对自己的同行,而绝口不提蹉跎感伤。

看过山水,也经历过花非花雾非雾的年月,到这一刻,只剩了平和与淡泊、开朗与赤诚

或许这,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却未必能够付诸实践的“不卑不亢”

02|

看着这样的吴彦姝,我想到了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掬水月在手》的主角叶嘉莹

她真正称得上“饱经忧患”——

飘零异乡,为家国之思辗转;

幼年丧母,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

中年丧女,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桩桩一件件,落在谁的头顶上都无异于千钧,都难免让人对这个看似不公的人世心生无限失望。

然而她没有被击垮,反而矢志不渝地耕耘自己的诗歌事业,到得老年,依然笔耕不辍,还以毕生积蓄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是一种怎样的慷慨,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

如果说言语是虚弱的,外在的表现可以粉饰和伪装,然而实实在在的行动,掷地有声。

每每想到尘世间有着这样高风亮节、胸怀若谷的人,我都会因此而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尘世心生多一分信任与爱慕。

而最让我心生感慨的,是在《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当中,叶嘉莹浑身散发出的那种从容与静定。

即便回忆起那些山河岁月里的苦难蹉跎,也是四两拨千斤。

没有渲染铺陈,没有情不自禁,我不免在想,究竟得拥有一颗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够与这些累累伤痕“握手言和”?

当然,这种云淡风轻,与她出身世家息息相关,书香门第的女儿,接受诗书礼教的耳濡目染,丰厚的学养支撑起一个人深邃的内涵,所以不会动辄幻灭癫狂;

还与她内心矢志不渝的诗词梦想深深牵系,一方面,诗词教化了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并非新事,她也不是尤其特殊的那一个,中国古代那些诗词大家——李白杜甫、贾岛苏轼,谁不是历经苍茫人世种种磋磨?正因为有这些“阅历”在前,所以才不至于身临其境的时候,霎时间零落成泥,因为某种程度上,在她的内心,已经有过缓冲与“预演”,而另一方面,诗词事业让她得以超脱“小我”的沉沦与局限,将眼光与心力放置在更恢弘、更广大的人类文明的维度,这是一种补给与慰藉,是一种视线转移,一种精神支撑,就像远赴非洲原始森林研究黑猩猩的英国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因为内心强大的热爱,所以境遇的孤独与艰苦都无伤大雅,因为她内心拥有自己的辉煌与富足;

或许也和一个人的性情气质脱不了关系,有些人天生容易沉溺,失恋失业、亲人离别,稍有点风吹草动就手足无措,仓皇沮丧,但也有些人具有更强的抗击打性,在与生命这场漫长的战役当中,哪怕不能够一路繁花似锦,但也永不会被一点点的摧残望风披靡——叶嘉莹显然就是这后一种人。

在《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当中,有一位女士就娓娓道出了我的心声——

在那样的苦难面前,她没有陷在里面辗转反侧,而是能够让自己退到了某一个位置。

这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一定是很难做到的。

正因如此,当叶嘉莹看着女儿的照片,悠悠道出一句“人生如梦”的时候,我已经泪眼朦胧。

虽然她依旧是那样的平和坦荡,但观众已经情难自已——这才是高级的“共情”,扼住喉咙、扯着头皮的那种撒狗血,让人掩鼻,好的感染人心永远都是润物无声的,因为润物无声,才能宁静致远。

而这样的“人生如梦”,才是真真正正的掷地有金石声

因为在这四个字背后,藏着太多藕断丝连、绵延不尽的人世浮沉与兴替。

也就是说,她早已知晓何为“人生”,又深切懂得何为“梦”。

她不必浓墨重彩,不必长篇大论,观众已经懂得,这背后的山高水长,这里面的雨雪风霜

在这四个字面前,“不卑不亢”仿佛都显得失了轻重。

03|

我之所以喜欢亦舒小说的原因,正在于那四个字——“不卑不亢”

这也是我和身边的很多朋友渴望抵达的某种境界。

虽然亦舒小说里的“不卑不亢”大多数描摹的是那些浮沉在都市里,独立自主、清醒达观的女郎,却也未尝没有特例,比如《漫长迂回的路》里的男主角,比如我尤其欣赏的连环。

他们深谙人生的苦难,却不曾被它击败,也绝不会动辄翻出来抖晒,甚至炫耀——当真有人喜欢做这样事情,或许能够博得同情,或许能够争取一些利益,或许能够显得鹤立鸡群。

当然,那些苦难与不堪,那些漂泊与落寞,与人无尤,不劳他人买单或者揶揄,亦无须对他人解释或者抱怨。

如果有人问起,大可以从容应答一句“really”或者“过去的已经过去,不提也罢”。

我们渴望的不卑不亢,或许也正是这种自矜与自重

不必需索同情,亦不必强求歌颂,更不至于羞于承认——像《流金岁月》里的袁媛,苦心积虑编织一场顾影自怜的梦境,还强求身边人都心悦诚服,以为改了一个名字就可以逆天改命,自然注定无功而返。

因为这场梦境注定跌破,迟早而已,何必。

比起抹杀过去,努力经营将来岂非更加落实自如?

这就是我们曾经深一步浅一步走过的路,没有那么美观、没有那么传奇、没有那么精彩?

没关系,总有人愿意当你的观众,总有人愿意分享她的剧情。

人生这条路,终究是自己戮力付出,自己坐享其成,自己风尘仆仆,自己扬眉吐气

人生这条路,终究是活给自己看的,自己为自己的一切买单

既然如此,何妨清高自重、举重若轻、不卑不亢一点。

话说回来,想要做到这种境界,千难万难,那也没关系,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亦舒说,我们终会抵达罗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