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证和方证2

 T随缘 2021-06-03

便秘: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可治虚寒便秘(何廉臣),柴胡桂枝干姜汤可治虚寒便秘(董正平),理中汤可治虚寒便秘(董正平),四逆散可治阳郁便秘燥结(董正平),半夏泻心汤证之便粘不畅且腹胀,可加枳实柴胡(董正平)。 浮肿:/五苓散、麻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肾气丸,都可治浮肿。 远田裕正在进一步研究发汗、泻下(或吐)、利尿关系时,明确地指出:发汗可以止泻、缩尿;泻下可以止汗、缩尿;利尿可以止汗、止泻。我们可以在《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和临床经验中寻找到大量的佐证。如葛根汤、麻黄汤、桂枝汤可以缩尿,可以止利;五苓散可以止汗、止利;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可以止汗、减尿等等。

刘保和:饿的时候心里空、胃有下坠感这是补中益气汤;饿的时候胃里空、有心慌的感觉是归脾汤。/江尔逊治脾虚腹胀用厚扑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一般多表现为上午轻,下午重,傍晚尤重,但胀满发作的时候不喜温按。/《经方大师传教录》虚痛诊治一得: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同是久痛喜按,胃溃疡痛常于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发作,称“饱时痛”,属于胃气不降,虚中夹实;十二指肠溃疡痛常于食后3到4小时发作,即“饥饿痛”,无实证。两种溃疡均可见黑便,为脾虚不能统血。近人治此证之属于脾胃虚寒,多用黄芪建中汤。余以为方中桂枝最能动血便血呕血,慎用!余治此,用归脾汤加炮姜(干姜炮黑能止血),如果不伴出血,用归脾汤加桂枝白芍(寓黄芪建中汤),均获良效。╱江尔逊治疗胃胀虚痛(相当于十二指肠溃疡)——胃脘饥时痛,得食暂安者,归脾汤主之;痛而兼胀者,合丹参饮;便血不止者,加三七粉,药汁送服。

———————— 口渴欲饮还是桂枝汤的禁忌证。 有热则渴,有湿则喜热饮(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渴喜热饮,有内寒,是黄芩汤的禁忌证。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忌使用黄芩汤。 渴喜冷饮,有内热。 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不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证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证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都去中焦湿气,主要是从“渴”这个证上来区分。有渴的是五苓散,以微寒的泽泻猪苓为主,泽泻用量最大。不渴的是茯苓甘草汤,不渴说明胃里面有寒,以生姜为主,生姜用量最大。苓桂术甘汤没有提及渴与不渴,说明在寒热问题上居中,所以既没有泽泻猪苓,也没有生姜,只是重用茯苓桂枝,行散利水而已。 口干不欲饮水,若口粘口苦恶心反酸,大便不成形质粘或腹泻,则为胃热脾寒之半夏泻心汤证,食用生冷食物易引发。如腹胀大便不通畅,可加枳实。

————————

黄煌体质用方

(一)寒体方 1当归四逆汤(整体羸瘦—大枣、甘草;局部冷痛----桂枝、细辛;)(抓细辛证) 2葛根汤(葛根背+自下利+无里热)(抓麻黄证+葛根证) 3理中汤(小肠温度低、吸收机能低下)(抓干姜证) 4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的组合)(抓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 5麻黄汤(抓住“经典方证”的麻黄八证运用)(抓麻黄证) 6四逆汤(脉微细、但欲寐)(抓附子证+干姜证) 7吴茱萸汤(消化道寒饮,消化道大量水样分泌物)(抓吴茱萸证。消化道寒饮) (二)热体方 1白虎汤(代谢旺盛+高热脱水)(抓石膏证) 2黄连解毒汤(抗焦虑;抗感染,中药抗菌素;)(抓黄连证) 3黄连阿胶汤(抗焦虑、助睡眠、稳情绪、止热性出血)(抓黄连证的烦热+阿胶证的出血+白芍证的腹痛) 4黄芩汤(白芍证+黄芩证的组合)(抓白芍证+黄芩证) 5小陷胸汤(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大量黄稠痰;湿热胃炎)(抓黄连证+瓜蒌证) 6三黄泻心汤(头面、上身充血、出血、亢奋)(抓三黄药证) 7茵陈蒿汤(茵陈蒿,退黄专药。阳热状态:加栀子、大黄,成茵陈蒿汤;水湿状态:合五苓散,成茵陈五苓散;阴寒状态:合四逆汤、理中汤,成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抓黄疸+里热状态) 8栀子柏皮汤(黄连解毒汤的缩减版) 9八味除烦汤(气-火病)(栀子厚朴汤的扩充版,抓栀子证+厚朴、枳壳证) (三)虚体方 1桂枝汤(桂枝人调体方、强壮方)(抓桂枝人) 2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人+附子证)(抓桂枝人+附子证) 3桂枝加龙牡汤(桂枝人+龙牡证)(抓桂枝人+龙牡证) 4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人+血痹病【周围神经病、周围血管病】)(抓黄芪人+周围血管病、周围神经病) 5麦门冬汤(虚羸人—麦冬50人参10粳米20大枣20甘草15;气逆证—半夏10) (抓麦冬证+半夏证) 6薯蓣丸(羸弱人+外邪滞留太阳、少阳,久久不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抓太阳、少阳、少阴合病) 7炙甘草汤(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抓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 8酸枣仁汤(憔悴老妇的失眠方)(抓甘草人+焦虑症) 9金匮肾气丸(虚弱老男的补肾方)(抓地黄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低下) 10生脉饮(羸弱人的能量补充剂)(抓人参证+麦冬证+五味子证) 11温经汤(干枯女人的滋润方)(抓整体,抓羸瘦干枯女人,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低下) 12小建中汤(抓大枣 甘草 饴糖证+桂枝证+芍药证) (1)面黄肌瘦:大枣 甘草 饴糖证; (2)气上冲的心悸、出汗:桂枝证; (3)腹中时有挛痛、大便干结如栗:白芍证。 13玉屏风散(黄芪人+易鼻炎、易感冒、皮肤易过敏、易汗出)(抓黄芪人+易感冒、自汗出) 14竹叶石膏汤(羸弱人—麦冬、人参、粳米、甘草;余热残留—竹叶、石膏;气逆—半夏) (抓羸弱人—麦冬、人参、粳米、甘草;余热残留—竹叶、石膏;气逆—半夏) (四)实体方 1大柴胡汤(柴胡证+半夏证+大黄腹)(抓柴胡证+半夏证+大黄人) 2大承气汤(大黄腹、大实痛)(抓大黄证+厚朴、枳实证) 3防风通圣散(麻黄证+石膏证+大黄人的组合,强人!)(抓麻黄证+石膏证+大黄人) 4芍药甘草汤(骨骼肌结实有力易痉挛、平滑肌易痉挛)(抓芍药证) 5桃核承气汤(血气上冲—其人如狂---桂枝证;盆腔瘀血—少腹急结—桃仁证;大便干结---大黄证)(抓气上冲的桂枝证、盆腔瘀血的桃仁证、大便干结的大黄证) 6五积散(麻黄证+白术证+干姜证的组合)(抓葛根汤+当归芍药散+五苓散证) (五)郁体方 1柴龙牡(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证)(抓原文) 2四逆散(舒缓神经,放松身心)(抓柴胡证+芍药证) 3小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脉搏弦细) (抓柴胡证+黄芩证+半夏 生姜证+人参 大枣 甘草人) 4枳实芍药散(中药阿托品,解痉止痛方)(抓枳实证+芍药证) 5栀子厚朴汤(除烦、顺气、抗焦虑。八味除烦汤的缩减版,用于气-火病)(抓栀子证+厚朴、枳实证) 6八味解郁汤(柴胡、半夏复合体)(抓柴胡人+半夏人) 7退热汤(少阳热型)(抓核心配伍柴胡+甘草) (六)瘀体方 1大黄蛰虫丸(干血:干瘦人+瘀血证)(抓羸瘦人的地黄证+诸活血药证)。 2桂枝茯苓丸 (1)桂枝、茯苓:气上冲,见头昏、头胀、头晕、头痛、面赤、心悸、失眠、烦躁、健忘; (2)丹皮、赤芍、桃仁:盆腔瘀血的腹证、下肢瘀血的腿证。 (抓脑症、面症、腹症、腿症、皮肤症) 3八味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的精简版,柴胡人+瘀血证)(抓柴胡人+瘀血证) 4四味健步汤(下肢血管保护剂、修复剂)(抓病) 5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方(药物刮宫方)(参考桂枝茯苓丸方证+抓病) (七)痰体方 1半夏厚朴汤(疑病的半夏人)(抓疑病的半夏人) 2温胆汤(恐惧的半夏人)(抓恐惧的半夏人) (八)水体方 1当归芍药散(当归、川芎、芍药证+白术、茯苓、泽泻证的组合)(抓白芍证之大便干结如栗和白术证之面黄虚浮,腹肌柔软) 2苓桂枣甘汤(整体羸瘦----大枣、甘草;水气上 上冲致动悸、急迫、冲击----桂枝、茯苓) (抓大枣、甘草证的人羸瘦;桂枝证的气上冲症候群;茯苓证的水舌) 3苓桂味甘汤(整体羸瘦----甘草;虚劳人 虚喘证 虚冒证----五味子;气上冲致动悸、急迫、冲击----桂枝;水舌---茯苓) (抓整体羸瘦----甘草证; 虚喘、虚冒----五味子证; 气上冲症候群的动悸、急迫、冲击----桂枝证; 水舌---茯苓证) 4苓桂术甘汤(水饮上冲,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 (抓气上冲的桂枝证、水舌的白术茯苓证、人羸瘦的甘草证) 5防己黄芪汤(黄芪人+下肢水肿+膝关节疼痛)(抓黄芪人+下肢水肿+膝关节疼痛) 6甘姜苓术汤(肌肉、关节冷痛、重痛+干姜舌+肥胖女人)(抓肌肉 关节冷痛、重痛+干姜舌+肥胖女人+大量清稀寒冷分泌物) 7五苓散(水体调体方,注意苍白术)(抓白术证) 8小青龙汤(呼吸道寒饮方,呼吸道有大量水样分泌物。本方与治疗消化道寒饮的吴茱萸汤,相互对偶)(抓咳喘+水舌、水涕、水痰) 9猪苓汤(1阴虚+水饮证;2尿路感染专方)(抓病!) 10真武汤(眩、悸、颤+水肿+附子证)(抓眩、悸、颤+白术、茯苓证+附子证) 11八味通阳汤(痰湿水体的调体专方)(抓舌苔白厚,胃腹胀满+浮肿 大便稀 小便少 水舌 肥白 易汗) (九)错杂方 1半夏泻心汤运用的三种思路: (1)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专方; (2)对人:人参、大枣、甘草; 对证:黄连、黄芩证+半夏证+干姜证; (3)消化道上段湿热:口腔溃疡、结膜充血、舌苔黄腻、心烦失眠、体格壮实、青壮年人、嗜烟嗜酒、烟客酒客、口臭喷人、HP感染; 中段虚寒:胃脘喜暖、喜按,得冷食或服用清胃药后胃中不适,胃脘怕冷; 下段湿热:肛门灼热、大便粘臭、排便不尽、痔疮肛裂、肛周湿疹。 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1)抑郁、疲劳、怕冷:柴胡证; (2)焦虑、心烦、口苦:黄芩证; (3)头汗、失眠、心中悸动、脐腹悸动:桂枝、甘草、牡蛎证(平冲气); (4)口中干、大便干:天花粉证; (5)肠鸣下利,舌面水润:干姜证。 3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证+附子证+细辛证的组合)(抓大黄证+附子证+细辛证) 4大青龙汤(外麻黄+里石膏)(强人、急病)(抓麻黄证+石膏证) 5附子泻心汤(三黄证+附子人)(抓三黄证+附子证) 6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治疗关节疼痛 外证未去的桂枝汤为主导,配合祛风之防风;散寒之麻黄、附子、干姜;化湿之白术;清热之知母;化瘀之赤芍)(对病) 7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背+芩连证)(抓葛根证+芩连证 ) 8甘草泻心汤(粘膜修复剂)(抓病!) 9桔梗汤(咽部干热者:合玄麦地,成玄麦甘桔汤;痰气者:合半夏厚朴汤;肿痛者,加连翘)(略) 10荆芥连翘汤(皮肤风药+四逆散+黄连解毒汤)(抓黄连解毒汤人的皮肤病) 11麻杏石甘汤(麻黄人+肺热证)(抓喘+汗出、体壮、头发浓密、营养状况好、活泼好动、面色红润的石膏证) 12排脓散(排痰散,中药沐舒坦)(对病) 13止痉散(中药的卡马西平)(对病,定颤、定痛方)。 ————————

  关于失眠症的治疗,颜德馨教授常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归脾汤、逍遥散、黄连温胆汤等处方,并随证加减。   1.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生姜3片,薄荷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对于抑郁、多思多虑,伴有胁肋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的失眠患者,可用本方疏肝解郁。   【加减】肝郁化火、烦躁动怒者,加丹皮、山栀,清肝凉血;肝阳上亢、眩晕耳鸣者,加天麻、灵磁石、珍珠母,平肝息风;胃纳不馨、食少便溏者,加淮山药、扁豆衣、建莲肉,健脾养胃;胸闷心痛、舌质有淤点淤斑者,加丹参、赤芍、红花,活血化淤;忧思难眠、乱梦纷扰者,加知母、茯神、酸枣仁,益肝安神。   2.黄连温胆汤   【出处】《六因条辨》   【组成】黄连3克,制半夏9克,茯苓15克,陈皮6克,枳壳9克,竹茹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对于胸闷脘痞、心烦、痰多、口中黏腻、嗳气、纳呆、恶心甚则呕吐、舌质偏红、舌苔黄腻的失眠患者,可用本方清热化痰。   【加减】方中常加入夏枯草;若彻夜不寐,重用半夏、茯苓,加茯神;心烦急躁者,合黄连解毒汤清心解毒;胸闷心悸者,合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宽胸;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神曲、苍术、砂仁健脾消食;痰热盛兼大便不通者,合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朴硝)通腑豁痰。   3.归脾汤   【出处】《济生方》   【组成】黄芪15克,白术9克,茯神9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当归9克,远志6克,木香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面色少华、多梦易醒、头晕、心悸、神疲、肢倦、食少、纳呆、便溏、舌质淡红或淡白或边有齿印的失眠患者,可用本方补益心脾。   【加减】本方应用时常加入0.3克黄连粉吞服,有引诸药入心的功效;纳呆者,加苍术、生麦芽、檀香以醒脾和胃;便溏者,加扁豆、莲肉、砂仁、桔梗补益脾阴;血虚为主者,加熟地;悲伤易哭者,合甘麦大枣汤(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养心安神;容易惊醒者,加龙齿、琥珀安神定惊,或加琥珀粉、珍珠粉各0.6克,睡前吞服。

———————— 潮热:即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外感与内伤疾病中皆可见有潮热。由于潮热的热势高低、持续时间不同,临床上又有以下三种情况: 阳明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伤寒论》中的阳明腑实证,故称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是由邪热蕴结胃肠,燥屎内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 湿温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温病”中的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其特点是患者虽自觉热甚,但初按肌肤多不甚热,扪之稍久才觉灼手。临床上又称之为“身热不扬”,多在午后热势加剧,退后热不净。是湿热病特有的一种热型,亦属潮热的范畴。 阴虚潮热:此种潮热多见于阴虚证候之中。其特点是午后或夜间发热加重,热势较低,往往仅能自我感觉,体温并不高,多见胸中烦热,手足心发热,故又称“五心烦热”。严重者有热自骨髓向外透发的感觉,则称为“骨蒸潮热”。是由各种原因致阴液亏少,虚阳偏亢而生内热。 不同的证型,会伴随不同的全身症状和舌脉。阴虚型可伴见月经紊乱,量多或少,色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湿热型可伴见月经量多,周期紊乱,带下量多,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数;肠胃实热可伴见口渴,心烦,腹胀,便秘,苔黄厚,脉数。 中药治疗 (1)阴虚型 补肾养阴,交通心肾。方药:知柏地黄丸和甘麦大枣汤或知柏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丹。丹栀逍遥丸加味。 (2)湿热型 健脾利湿退热。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温胆汤加味。 (3)实热型 清热通腑退热。方药:大小承气汤加味。 日晡究竟是何时 汉代以前把一日划分为16个时段,这16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辰时、平旦、日出、蚤时、食时、东中、日中、西中、晡时、下晡、日入、黄昏、夜食、人定。将现在的一日24小时划分为十六段,每个时段约为90分钟,所以“晡时”时段是14:15~15:45,“下晡”时段是15:45~17:15。 《伤寒论》中的“日晡所发潮热”,指的是16个时段中的“晡时”和“下晡”。“日晡所”的“所”,在这里是个虚词,即表示大约是“日晡”以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即14:15~17:15的3个小时之间。 “日晡”是一个时段而不是一个时辰,虽然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有所重叠,但并不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申时。由于“晡时”时段(14:15~15:45)和下晡时段(15:45~17:15)是一天中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段,人体的阳气也是最高涨的时段,故而能够与邪气相争,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在这个时段发热就更为明显,被称作“日晡所潮热”。 日晡所发潮热如何看 临床上“日晡所发潮热”的疾病有很多,除了《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腑实证、结胸证、少阳气结证以外,尚有湿温、黄疸、风湿、虚劳等疾病也可见到潮热。分析《伤寒论》提到“日晡所”的有四处,即柴胡加芒硝汤证、大陷胸汤证各一处,大承气汤证两处,均为阳热实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潮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但有潮热的并非都是阳明病,其他一类热证如结胸证、湿温、黄疸等也可见到潮热,甚至并非实热证的少阳气结证、风湿、虚劳等疾病也可见到潮热。阳明腑实证易见潮热,但阳明病见潮热也不一定就是腑实证,只要邪居阳明,不管其是否形成腑实证,便有可能出现潮热,这是阳明经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阳明气郁证即使大便溏,也仍有发潮热。

————————

黄煌: 小青龙汤证的脸色发青发白,无红光,有全身的恶寒感,无渴感,痰涕如水; 小柴胡汤证的脸色发黄或发红,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痰涕多粘也有初如水继而黏黄者;小青龙汤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最多,小柴胡汤对变态反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应用较多。前者的体质状态较差,老年人多见;后者的体质状态较好,青年人多见。

————————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

《临证实验录》闫云科

《难病奇方温胆汤》

《重剂起沉疴》是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仝小林。注重经方中的主药特殊用量,这往往成为能否用好经方的关键。陈慎吾老大夫治一腹胀病人,该患者曾因服用年轻教师开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而转请陈老诊治。陈老检查了病人以后,认为证合方准,但药量不适,于是将厚朴由三钱改为六钱,党参、炙甘草由三钱减至一钱。患者服药后,腹胀满迅速消失。刘渡舟教授说:陈老增厚朴之量,在于消除胀满;减少参、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所以本方行气散结药的用量不宜太轻,补虚益气的药用量又不宜过大,要七消三补。岳美中先生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虚人腹胀的良方。治胀非苦不泄,厚朴味苦性温,可通泄脾胃之气,为方中主药。治满非辛不散,半夏辛温和胃,生姜味辛通滞气,是方中辅药。以人参、甘草鼓舞胃气,此是仲景制方之要旨。”①刘老曾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介绍:“某学生治一妇人,病心下痞而嗳气频作,断为痰气上逆,予旋覆代赭汤,服药不见效,因而请我为之诊治。我全面地检查了病人,断定该生判断无误,用药也对,但为何不效?细审其方,发现代赭石用了30g,生姜却只用3片。

《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专家共识》仝小林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仝小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