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你好,李焕英》,谈健康快乐就好

 象忆图书馆 2021-06-03

《你好,李焕英》影评:一个未完成的愿望

电影中上图所示的情节,是母女谈心。

贾晓玲期待李焕英选择沈光林,向她谈论将来生下的孩子多么有出息,也就是以电影开头,王琴炫耀的自己的孩子为模板:

从小成绩就好,考入世界名校UCLA,出来工作月薪八万元。

李焕英听了后,说只希望自己将来的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这个情节,我看到这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触动。因为已经为人父母,有过相应的体验,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成长,还在娘胎甚至是头脑里的时候,这就是父母的心声。

但后来,电影情节推进,原来不是贾晓玲一个人的梦,而是李焕英,贾晓玲共同编织的梦。如果真是穿越,不是单穿,而是双穿越,贾晓玲意识到这一点,奔向母亲,之前积蓄的情绪,情节的酝酿达到一个爆发。

原来谈心的时候,李焕英什么都知道,她不是展望未来,对未出生的孩子的期待,而是回望过去,对就在眼前的孩子的表白。

这个情节让我也泪崩了。

电影里的情节就是这样。

我们去看电影,不是去接受教育,而是去丰富体验。但观影之后,体验之于,又难免思考,思考电影营造的故事背后的逻辑,表达的道理是否有逻辑,是否有道理。

那么这部电影,让我悟出了或者印证了什么道理呢?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世间最动人的感情之一!

作为孩子,如果他或她有幸福的童年,终身将被这段经历所疗愈;而如果没有这样的幸运,终身将疗愈童年。

自我心理学的开山鼻祖阿德勒如是说。

那么李焕英给了贾晓玲无条件的爱么?

看电影情节,有些人觉得当然是啊。这不就是许多观影者感动,遗憾的地方吗?感动于李焕英这样的好妈妈,遗憾自己的妈妈不够好!

但也有观影者甚至是专业人士,认为不然:

贾玲,李焕英真的有那么「完美」吗?

这种“无条件的爱”,打动了不少人,但同时,也成了这部电影的一处逻辑硬伤。

有网友质疑:

如果真的拥有妈妈无条件的爱,会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造假吗?

会把“让妈妈高兴”当作自己的目标吗?

会觉得对妈妈充满愧疚,且认为自己的出生是个需要被修改的错误吗?

的确,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自相矛盾的。

我的理解是,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和哀悼,贾玲自动过滤了李焕英的“不好”,只记住和发展了“好客体”的部分,无意识将她拍成了一个完美母亲的模样。

这可以理解,情之所至,难免有失偏颇,也因此导致了电影中母亲角色的失真。

----引自上文

我对于上面三个问题,觉得主要是第一个问题最难回答,或者说与李焕英给了贾晓玲无条件的爱最违和。

电影情节中也有李焕英对贾小玲斥责的情节 

“你啥时能给妈长点脸?”

尤其是贾小玲考试成绩不佳,被叫家长的时候!

至于后两个问题,我倒是好理解,因为电影情节中,李焕英发生了车祸,生命危在旦夕。

贾晓玲为此充满了愧疚,觉得还没让妈妈看到自己出息了,所以穿越后想实现这个愿望,甚至为此,宁愿自己将来不存在!

那些孩子愿意为父母做的事

其实,孩子的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也颇为正常,尤其当孩子不够成熟时。

譬如孩子年幼的时候,如果父母感情不和,要闹离婚。

孩子常会有“爸妈之所以离婚,就是因为我不够乖或者成绩不好。我要是更乖些,成绩更好些,爸妈也许就不会离婚,甚至会复合了”!

《坏小孩》这部电视剧展现了类似的情节,孩子的懂事,早熟让人心疼!

这些看法当然非理性,但在孩子的信念系统中,总将自己看做外界发生变化的原因,尤其是最亲爱的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更糟糕的是,有些离异的父母,有时甚至将情绪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无形中暗示了孩子是自己感情生活不顺利的因素,孩子就更加无力反驳了!

李玫瑾老师在育儿课中提到一个观点:

如果没有孩子,结婚离婚确实主要就是两个人的事情!---无非牵涉到财产分割等事宜。

但有了孩子,离婚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要考虑对孩子莫大的影响,要考虑对孩子成长的伤害。

---奇葩说第六级第十八期打过类似的辩题,我记得辩题是:

“父母是否应该等孩子考完高考,长大成人后再离婚?”

这场辩论还是沉浸赛,观赛投票的观众有一半是父母,这一部分人坚决站在正方立场。最后辩论上的胜利也属于正方。

李玫瑾老师的观点自然看上去站在正方,但据我了解到的讯息,站在正方其实是有条件的,李玫瑾老师的话也不是阻止夫妻的离婚,而是要夫妻有了孩子后,要考虑到孩子的成长,改掉一些相处中的大问题:

在孩子面前,夫妻间互相指责,埋怨,倾泻负面情绪,甚至大打出手!

研究孩子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孩子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父母相处模式:

争吵不休>离婚>相亲相爱

所以,现实就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我们常说最好不要如何如何的时候,默认对标的对象其实是某种更好的状态。但选择之难从来不是在好与坏之间,而是好与更好,坏与不那么坏之间。

李焕英之所以能成为一位好妈妈,也许与她找到了一位好丈夫,做着一位好妻子也分不开。

所以才有她走在路上,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告诉贾晓玲:

我过得真的很幸福,你怎么不相信我呢?

所以,我觉得为了孩子计,做父母的第一个修养:

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要把孩子牵涉进来。

更明确点就是:

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先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难之又难的“无条件的爱”!

对于李焕英对贾晓玲或者贾玲的爱,我看到阐述的最到位的影评文章是下面这一篇:

《你好,李焕英》,看完电影却没看懂这些,那就白哭了

戏中的催泪金句特别多,最让人动容的,莫过那句:“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有人说这句话,太佛系、太鸡汤了,理想、艺术作品呈现的都是美好的,而现实、实际生活却是赤裸裸的、残酷的。

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只求孩子“健康快乐”呢?

其实“健康快乐”的背后,不是“无欲无求”,而是代表着父母的豁达和包容,代表着不以“具体表现”为条件去给予爱。

在这个遍地是牛娃的年代,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不好,我们都有恨铁不成钢忍不住向她施压的时候。

但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永远看到孩子的优点,永远让孩子觉得被爱、被肯定。

除此之外,至多能做的,便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见世面、给孩子铺路,至于孩子要不要走、怎么走、走多远,父母其实没办法管,也管不了。

TED的一个著名演讲中曾提到:

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逼着孩子全面发展,每个方面都要表现很好,只会让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甚至辍学。

如果你提着远高于孩子承受力的要求,他就不会快乐,他不快乐就会反抗,他反抗,亲子关系就会岌岌可危。爱不是安排、不是功利的,而是接纳、是纯粹的。

真正的爱,是合理的期待,是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跑道上。


----引自上文

我看完电影,反思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李焕英这句期待:

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不过我是从批判的角度去思考的。

健康快乐,可不简单,也并不佛系。

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是体重适中,BMI正常,不要过度肥胖,更不能患上厌食症。

如果体重过重,BMI显示肥胖,那么就需要锻炼,节食,已完成减肥大计。

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剧中贾晓玲是超重的,有先天的原因,出生就胖,但估计也有后天养育的关系。

譬如也许喜欢吃零食,不喜欢锻炼等等。

而李焕英如果阻止其过分吃零食,要求她坚持锻炼,那么在那个当下,我想贾晓玲也许不一定快乐!

但也许会向健康迈出坚实的一步!

健康与快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再来看快乐本身,如果引入时间的维度,有长期稳定的快乐,近似于幸福,也有短期,当下的愉悦!

其背后还有神经生理学基础。譬如多巴胺,内啡肽的分泌等等。

快乐不是凭空而来的,受到遗传基础,周遭环境,客观状态以及我们觉得最重要,最能动的部分---我们自身的信念的影响。

快乐与成就相关,但不是必然的关系。

成就与财富相关,也不是必然的关系。

同样,快乐或者说幸福感也与财富相关。

针对大多数人的调查研究,零阶道理是对于穷人,财富增长会伴随幸福感增加;但当财富增长使人摆脱了穷人的状态,财富与幸福感关系就不再是正相关,有可能不相关,财富继续增长,但幸福感停滞不前,甚至负相关,钱多是非多,一夜暴富,反而成为了不幸之源。

可见,快乐不是没有条件的。

饮酒作乐,游戏通宵,当时很爽,但可能成瘾而不能自拔,玩物丧志,荒废了自身的天赋,优势,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美好的品德常常不仅仅是外在的要求,而是自我获得幸福的保证。

富兰克林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而且我看到罗翔老师在《刑法学讲义》,有这么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道德不能保证你幸福,而只是使你无愧于幸福!

贾玲为什么牛?

不仅在于其出名,赚钱,更是因为其出名赚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他人带去价值,带去欢乐,而不是臭名昭著,赚黑心钱,给他人带去痛苦。

再看一个反面典型

李天一本身的事就不说了,想说的是李天一的母亲,触犯国法之后,作为母亲,想尽办法为李天一开脱,想帮助孩子逃脱法律的惩罚。

但不仅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呀!

让孩子健康,快乐。

快乐而不能伤害他人!

在校园里不能霸凌其他同学!

在竞赛场上不能舞弊!

甚至赌桌上,要愿赌服输!

做错事可以被原谅,但需要承担责任!

要遵守契约精神!.......

身为父母,又不能不教孩子这些规范,教导你自己信奉的原则,也许有时并不让孩子觉得快乐!

我理解也许希望孩子快乐是相对于成就而言的。

是将快乐排在成就之上。

而真正的成就也许是某种自我实现,或者做出贡献!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应该是强加于孩子身上,而是做父母的自我示范,教育培养的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