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蓝墨水/北戴河畔觅仙踪(散文)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北戴河畔觅仙踪

纯蓝墨水

      我们选择在这个夏季热浪滚滚的一天出逃这座城市,去了渤海湾滨海的北戴河。是趁孩子们放暑假的当儿去的,旅居在剑秋路一家民宿,老板姓马。那里离海只有二三百米。

      我们到的那天,正好是台风在渤海肆虐之时,狂风呼啸,暴雨倾盆,岸上一片狼藉,海里白浪滔天,似乎是妖魔鬼怪兴风作浪企图搅乱世界。给了个下马威。一点也不像仙家清风徐来仙乐阵阵的模样,未免有些扫兴。

      是慕名去的北戴河呢还是被北戴河召唤去的呢?亦或是被仙人摄了魂魄不由自主去的?弄不清楚。在这个事情上我们糊涂了。糊涂自有糊涂的好处,不需要回答外人的质疑,不需要说明去的理由。这就是中庸的优势。

      据说,那里是著名的避暑圣地,也是著名的仙境。谁知道呢!反正没有去过,也没有经历过。

      那个具有雄才大略“扫六合”统一华夏的秦始皇就曾到过碣石,留下寻仙遗迹。秦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边塞。到碣石,秦始皇在此驻跸(行宫遗址在北戴河金山嘴)。使燕人卢生与韩人方士韩终、石生、侯公求仙人羡门、高誓的不死药。又刻了《碣石门辞》,或为《碣石刻石》,亦称《碣石颂》、《碣石门刻石》等。诗中说,他“遂兴师旅,诛戮无道”,“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威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完全是歌功颂德之辞。如果公允地评价,历史上的他,并非“暴君”,而是一位顺应历史潮流的非常有作为的明君。但他寻仙的作为却留下了千古笑柄。因为那是愚昧的象征。他的问题至少是,一帮投其所好的方士打着寻求长寿之仙药的幌子蒙骗了他,使他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在那个历史时代,求仙问道成为社会主流,他也不能超凡脱俗。再说了,祈求长寿是人们的普遍的基本的愿望。何况他虽贵为皇帝但同时也是个人,为江山的千秋万代而考虑,也是无可非议的。

      有汉一代,汉武帝刘彻也曾到过碣石,也曾效仿秦皇觅求长生不老之药,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车轮转至魏武帝时代。雄才大略统一三国的曹操,也效法秦皇汉武,东临碣石,感慨万千,留下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不朽杰作。《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这首气吞山河、气势非凡、大气磅礴的诗,就可触摸到曹操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远大抱负和自强不息的壮阔胸襟。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提到寻仙之事。看来,他不一定提倡此事。

      逮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曾有《望海》诗。这首诗写得还挺有气势,写景状物也不错。虽不能与曹操的《观沧海》相提并论,但在许多同题诗中还算是比较好的,因此它见载于多种类书中。诗中抒发的情感比较积极亢奋,看来他似有一番政治的雄图。但此诗亦未提到寻仙求药一事。

      及至大唐,开创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下了《春日观海》的诗。极尽描摹海景之能事,渲染四海升平,展现他的文治武功。“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但不知他是赞扬秦皇汉武的治国方略还是附和其寻仙长寿呢?

     新中国建立后,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到过北戴河。在那里,他奋臂海湾,中流击水,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于是千古名篇诞生了。《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毛泽东向来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有作为的皇帝,是赞赏有加推崇备至的。但他是不信神仙的。所以他只字不提寻仙之事。因为他知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神仙不是万能的,要幸福要自由只有靠我们自己!现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年代,所以他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是的,“换了人间”,“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开放,现在已然变成绿水青山,环境优美,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美不胜收,变成了活脱脱的人间仙境。如果再说让我们去寻那虚无缥缈的什么仙,寻什么海市蜃楼,我们是不会干那费力不讨好的买卖了。

     中国古代有两大神话仙境系统。一个是西方系统,即昆仑系统。那里有西王母与天帝。一个是东方系统,即蓬莱系统。那里有八仙等仙家。早先流行昆仑系统(周朝以前),后来盛行蓬莱系统(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及唐宋以降)。蓬莱系统也就是东海系统,指环渤海、东海区域。渤海有方丈山、蓬莱等,东海有瀛洲、崂山等。唐代诗人杜牧《偶题》诗曰:“道在人间或可传,小还轻变已多年。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

      站在秦始皇寻仙曾经的入海处,我们感慨万千。我们向远处眺望,只看到天际一线,帆船点点,没有仙山的影子,没有云间的仙乐阵阵。有的是大海的涛声,和偶尔的海鸥鸣叫。就是连海市蜃楼也没个踪影。方士们所说的方丈山、瀛洲山从未出现过,只停留在神话里。而这里对面的蓬莱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但也仅剩下些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而已。

     中国是仙道的发源地。道教历史悠久。从天上到地上,从人间到阴曹地府,从江河到海洋,城隍土地,地上万物,都有仙,形成了庞大的神仙系统,大大小小都成了救世主。人们都渴望得道成仙,到极乐世界,不食人间烟火,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永享清福。

     说到底,成神成仙,无非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寿”字。都是梦想长生不老:一百年太短太少,千年万年不算长。但是,人毕竟是肉身凡胎,都会乖乖地遵从自然规律,生与死不过区区百年而已。不过,如果不掌握健康长寿的正确方法,想活到百年也是难以企及的。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靠寻仙求得仙丹妙药则是伤身的,适得其反的。长寿自有长寿的规律。

     有道是:长寿得靠自己。也就是说,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宋代陆游《午梦》诗曰:“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现代健康观念认为,睡好觉也是长寿条件之一。现代名句“只羡鸳鸯不羡仙”是化用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而来。现代健康观念认为,两口子如鸳鸯般相濡以沫长相厮守也是长寿条件之一。现代健康知识告诉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笑口常开等)、性格开朗、适度锻炼(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平衡膳食(荤素搭配等)、家族遗传因素、地域因素等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是长寿的基本条件之一。当然“饭后一袋烟赛似活神仙”,则不是好的生活习惯,不利于健康。

      我们旅居的那个民宿,住着一对老两口,家是新乡的,老先生91岁,老太太90岁,他们已经来这里一个多月了。他们非常健康,耳聪目明,能吃能喝,行走顺当,有说有笑,生活自理。尤其是老先生,一派仙风道骨模样,闲暇时间还吹得一手好口琴。他们说,每年夏天都要来这里住三个月,冬天到海南岛住三个月,已经坚持7年了。看来他们是深谙长寿真谛啊!看看他们,真是有点“只羡鸳鸯不羡仙”了。

      探访古代寻仙的历史,基本上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根本没有所谓的神仙。如果非要寻仙的话,那个仙就是自己。佛教有佛在自己、立地成佛的说法,强调个人只要执着修行,那么人人皆可成佛,自己即可成佛。修仙何不是这样,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修为,那么有朝一日自己即会得道成仙。不过,这个得道成仙是指健康长寿颐养天年罢了。

     据说,汉武帝晚年时,幡然悔悟,深为自己寻仙的荒唐行为所不齿,下令禁仙。一时间,全国方士逃逸遁迹,仙事废止。连皇帝都不信神仙了,还有谁再信呢?!

      所以,谁是仙?人人都是仙。我们自己就是仙。寻来寻去,能悟出此番道理,这就是我们此行北戴河最大的收获!

作者简介

     纯蓝墨水,微信名阿拉毛毛虫,尚士,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河南民间故事集》《散文选刊》《河南经济日报》《郑州晚报》等报刊。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旗下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季刊。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悦读时代杂志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

相遇相知

将普通的茶事,升格成为一种美妙的养生文化

华莱视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