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王剑/仓子溪畔的造字圣人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仓子溪畔的造字圣人

王剑

       远古的时候,人类的原始部落里,常常会发生一些大事。如何把这些大事记下来呢?先民们想了很多办法。

       起初,他们想到的是“堆石”记事。河滩里,丛林里,大大小小的石头多的是。他们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来分别代表不同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在部落里推广。上百年过去了,突然有一个聪明人提出了疑义,认为“堆石记事”太麻烦,不仅占地方,而且容易被破坏。 

      这时,部落里已经有了用树皮或植物纤维搓成的绳子。这个聪明人就将数十条粗细绳子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绳子的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结与结的距离不同,都表示不同的意思。

       结绳记事用了几百年,弊端慢慢显现出来了。那时候,自然灾害非常频繁,风雨雷电,水灾火灾,那些记事的绳子不是被烧毁,就是腐烂掉了。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这个人,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

       仓颉,河南南乐吴村人,天生“龙颜”,有四目。

     仓颉虽然是史官,但黄帝给他的任务是记录粮食储存的多少,以及圈养牲畜的数量。刚开始,部落里的粮食、牲畜数量不多,仓颉很容易就统计出来,记录清楚了。但是黄帝是一个有作为的部落首领,他教导百姓挖掘水井,播种五谷,制衣冠,建舟车,作音律,创医学,部落里面很快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为了记录丰收的成果,仓颉想了很多办法。他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结的大小表示粮食牲畜的多少。后来,他发现,增加数目时在绳子上打结很方便,但是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结却很麻烦。于是,仓颉又想出了在绳子上绾出若干绳圈,在绳圈里挂上各种各样贝壳的办法。粮畜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拿走一个贝壳,这个法子倒是方便省事。黄帝见他脑子灵光,觉得他很能干,就又让他掌管了更多的东西。

       掌管的东西一多,再用贝壳记数时,就容易混乱。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仓颉昼思夜想,就是找不到一种破解的路径。

       这一天,仓颉到鲁山的尧山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他看到几个老人在争辩。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是有两只老虎,要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好奇地走上前去,细问究竟,三个老人争相说明自己的理由,原来他们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这样认定的。仓颉的心里猛然亮堂起来:既然一种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顾不得跟老人道别,就兴冲冲地跑回了家。

       仓颉找来一把石刀,开始凭着自己的观察,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他画一个简易的山形代表山,画几道水波代表水,画一个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仓颉非常留意四周的景物,看到天上的星星、龟背的图案、飞鸟的羽毛、石头上的纹痕和鸟兽的足迹,都仔细地画下来。据传,他长有四只眼睛,因而比别人能看得更清晰。附近的先民听说了这件事,纷纷把村子里代表事物的印记,都献给了仓颉。仓颉把这些符号整理了出来,总共有数百种之多。他又把几种简单的符号揉合在一起,用以表达更加复杂的事物。据说,仓颉造出文字后,上天被惊动得下起了雨点般的粟米,鬼怪吓得夜间啼哭不止。这些符号,就是我国最初文字的雏形。仓颉“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从此,人类由蛮荒走向了文明。

       仓颉用这些符号来统计管理部落的仓储,果然卓有成效,一时间名声大噪。黄帝知道了这件事,对仓颉大加赞赏,还让他到各个部落里去传授和推广经验。于是,仓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族人在随他教字的途中,分别留存了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形成了七个仓颉村。由于这种象形符号并不难学,所以会的人也越來越多。渐渐地,这些符号就形成了后来的文字。

       仓颉造字的灵感,缘自尧山的那次狩猎。成名之后,仓颉多次故地重游,甚至滞留鲁山好多年,专心造字,这期间竟造出了十几万个字。有一年秋天,仓颉在巡游途中不幸染了风寒,病逝于鲁山仓子头,享年111岁。黄帝很伤心,恩准他埋葬在仓子溪畔的船地上。自此,一代仓圣的遗骸,就与鲁山的山山水水融为了一体。

       仓颉陵的一墓三坟,位于鲁山仓头乡乡政府后院,冢上有仓颉祠。“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如今,仓颉祠内尚有石碑3块,鎏金青铜仓颉像一尊,玉石仓颉像一尊。还有一棵500多岁的皂角树,枝叶繁茂,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建于汉代的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内,立有一块清代的《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了。

作者简介

     王剑,男,教师。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散文诗》、《名作欣赏》、《莽原》、《奔流》、《山东文学》、《四川文学》、《草原》、《岁月》等报刊。著有诗集《溅在思绪里的泥巴》,文学评论集《冷火焰》。曾获首届林非散文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河南文学杂志纸质媒体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刊发过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