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顾君义/刘碑寺与石淙河游学纪事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刘碑寺与石淙河游学纪事

顾君义

      中文化讲坛是刘旭霞、常松木、赵呆子、景慧玲等登封文化名人为学习、研究、弘扬嵩山文化而设立的公益性讲坛,至今已经举办10期。

       2019年8月24日晚,我在登封中文化讲坛群中,看到景朝霞老师邀约去刘碑寺、石淙河游学。这两个地点,前者我只听说刘碑村,而不知有刘碑寺;后者乃嵩山名闻天下的古代八大景之一“石淙会饮”,虽平时知道一点,多为道听途说,因地理位置较偏加上自己慵懒,还没有亲自观赏过。因而,一听有此机会,便心神向往,有点急不可待了。

      25日上午8点半,便携妻驱车,沿少林路一路向东前往约定地点。出门时因忙了点杂事动身略迟,至东转盘处,未见前去的群友。急忙电话询问嵩山文化大咖常松木先生,他们已经出发。我便独车前去,至卢店向南,再向东,约半个钟头,至东刘碑村。进村,问路人刘碑何处有庙,经村人指点,乃出刘碑村东口,再向东上坡,至路南一土岭之上。岭上有一庙,名叫卢医庙,甚破,庙前无大门,可直视庙内。庙前有石狮两座,分立两旁。

      此庙名何故而来,有什么传说故事,是不是纪念神医扁鹊?心中虽有疑惑,因不见前行诸友,乃知自己把庙与寺弄混,此庙非刘碑寺。无暇打听,只恐错过了松木先生对刘碑寺的讲解。急惶惶掉头,向庙前一正忙碌的中年妇女打听刘碑寺的方位。她忙停下手中的农活儿,热情指点:向西,过东刘碑村,出村西门,过一大桥,再向西,走一段土路,路北便是。

      几经颠簸,终于来到刘碑寺。

       但见松木先生与同行几人正从庙北边的瓦屋内出来,在门口相聚,谈论着什么。我急忙走进庙内,只见树木稀疏,大多瘦细,少有参天古木。庙内路两旁有石碑几幢。未及细看碑文,先至瓦屋,见室内有巨碑一座,高大厚重,雕刻精美,这便是刘碑寺造像碑了。

       松木先生钟爱松山文化,便览登封文物古迹,且有极深的研究,被人们尊称为登封“地仙儿"。仙者,自然非同凡人,我们大家都对他多年修炼而成的文化神功钦佩至极。虽然同行中有几人的年龄都超过了他,但都以他为文化领头大哥,他也自觉地担当起了本次文化考察的导游。于是我问他此碑来历,方知此碑大有来头。

       刘碑为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据今已近150O年历史,是河南现存最大的造像碑。而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据松木先生讲,此碑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是经梁思成先生圈定的,对研究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演变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它是北齐时期浮雕与线雕及绘画水平的代表,其内容是研究我国佛教绘画与雕刻艺术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和现存于嵩阳书院的嵩阳寺伦统碑(535年)”的螭首扁体造像碑形式一脉相承,但伦统碑残缺不堪,而此碑保存完整。其碑文,魏碑体,圆浑遒劲,具篆隶之特征,逸趣别具。有人称其为″中华北齐第一碑",也有人因此碑雕刻的佛像众多,被赞许为可以搬动的石窟。今观此碑,名副其实。

      寺院中,有两幢石碑正中竖向裂开,后又用水泥粘连到一起,立在北屋前边。察看碑文,乃功德碑,是记载捐款修寺护碑者的名录。近大门处,有一石碑,实质灰白色,所刻文字为明清时期刘碑村乡绅名人护寺保碑的乡约。于此可见这里的文物,在历史上曾遭到多次破坏,但1500年来,总有人珍爱文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在这里逗留大约半个钟头,同游文友于寺门前留影之后,便顺土路向东,至公路向南,见红灯右转,向西走,朝着第二个游学点石淙河出发了。

      石淙河,又名平乐涧,她是颍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嵩山东麓的九龙潭,位于告成观星台之东约三公里处,是本次游学重点之地。

      有关石淙河的历史传说早有耳闻,我本以为在公路边便可望见万仞高崖和千寻幽洞,然而车过石淙河桥,却不见奇山异境。从车窗望见路旁立一标志,上写石淙河摩崖石刻文物保护区,方知石淙河已到。我正踌躇时,见前边领路的轿车打右向转弯灯,向公路下边的小路缓缓驶去,我便跟车而行。

      小路窄窄,水泥铺成,鹅卵石镶嵌在中间。路两边杂树葱郁,偶有蝉鸣鸟飞。

      下行约百米,至谷底,一条干涸的小河斜在眼前。我们便下车,在松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河床,走一段上坡路,拨开藤蔓,攀爬到一座石峰上,眼前豁然开朗。松木指点道,这里便是登封古代八大景之一“石淙会饮”所在地。

       向东望去,谷底深深。环顾四周,有石峰多座,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有的形如大象汲水,憨笨可爱;有的如神龟探头,惟妙惟肖;有的如雄狮捕食,凶险乖戾;有的浑圆光滑,似丰臀肥乳。峰顶狭者似龙脊,不可立足;宽处平似床,可容数人。而崖上有洞,或深或浅,而洞口形状各异,引人浮想联翩。但见河谷中部有一陡峭石崖,壁立千仞;岩面光滑平整方正,上有斑斑驳驳的石刻,因相距较远,不可辨识。松木指着崖壁说道:上边所刻内容是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和序文。

      大周圣历三年(即公元700年)春末,武则天从洛阳出发,君臣相随,浩浩荡荡,奔嵩山而来。过轩辕关,下十八盘,登峻极峰,五月,游九龙潭,再游石淙河,心中乐甚,于三阳宫前,笙歌燕舞,大宴群臣;在石淙河上,流觞赋诗,盛况空前。武则天在此诗兴突发,赋诗一首:

      三山十洞光玄录, 玉峤金銮镇紫薇。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到皇畿。

      万仞高崖藏日色,千寻幽洞浴云间。且驻欢宴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这一年武则天77岁,她依然到嵩山厚重的文化中获取执政的启迪和灵感。她以佛治国,以儒化民,以道养生,并在这里实现了君臣和谐的政治局面。宴会后,武则天改年号为“久视”,以纪念本次嵩山之游,命大臣薛曜书丹,将自己的诗和众臣侍游应制诗共十七首以及序文镌刻在这块坐北向南的崖壁之上,并于久视元年三月(夏历8月)刻就,世称“摩崖诗碑”。我们于诗中可见当时宴会时的盛大场景。

       走下第一座石峰,松木先生指着北边山岭下的一羊肠小道说,这里通向娘娘庙,是供奉武则天的地方。

      我们走了一段土路,见一座破落不堪的三间小庙,庙门敞开,窗户已无。从窗口朝里望去,里边敬着三尊神像,中者最高,凤冠霞帔,着黑裳黄带,面部丰腴慈祥,应为武则天的塑像;两边立二神像,左者着浅蓝裙裳,右者着银白裙裳,俱低于中者,当为侍奉武则天的侍女。庙内木质供桌上有石膏塑成的男女小童像10个,立于中间神像之前。我已明白,这里的民众已经把武则天当作送子娘娘来供奉,所以此庙不叫武皇庙,而叫娘娘庙了。果不其然,在庙门西侧用石棉瓦搭起的简易小屋内,正有一对信男信女在整理供品与烧纸。

      庙门东侧,矗立着一块巨石,高大厚重,黄白色,为石英材质,正面横刻三个楷体红色大字:挡风土。在这块巨石前,大家都在议论这块石头的作用。我认为,此庙东侧紧邻河涧,有安全上的作用,而挡风土三字,是怕神像蒙尘,而土字也有风水学上的意义,因为有土便可生,它是生命的象征。从这块巨石来看,不是附近所产。由于石淙河周围的岩石都是石灰岩,而非石英岩,河谷中的岩石属喀斯特地貌,和南方桂林山水有点类似。看着窄狭的山路,高高的山岭,同行文友都在感慨这块石头运来之不易。我们由此也能感受到藏于民间的信仰力量和民俗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看罢娘娘庙,顺原路回到河边,沿一东南向小径向河底走去,见一巨石从石崖上突出,状若猪头,头朝北,与庙门相对,宛若祭祀用品,让人感觉自然造化的不可思议。

      继续下行,来到河底,站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松木先生指着石淙河对面的两座石峰说道:“大家看看像什么?”大家举目前望,南边有一座石峰如柱高擎,而稍微靠北,紧挨着这座石峰的石岩下部,有一石洞杳然。二者宛如男女的生殖器官,大家哑然而笑,皆心领神会。

      天上行日月,山涧藏阴阳,人间有男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天地人相呼相应,便有了和谐之美,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念。

      据松木先生讲,民间祈子者,常站在这个洞穴对面的石峰之上,向洞穴投币,掷入者生男孩儿,掷到外边者生女孩儿。为何有种说法,我自揣测,一定是投掷到外边象征女儿外嫁,投掷到里边象征男孩守护家园,故有此说。正说着,只见洞穴对面的石峰之上升起一团青烟,原来是刚在庙里祈子的男女在那里点燃香火和烧纸。我默默地祝福他们心想事成,但我更希望他们还是相信现代医学的神力吧!

      于此,我想到了生殖崇拜文化。它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只是这种崇拜在国外以及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有一次我到新乡出差,曾在一个少数民族饭店的神龛里看到供奉的阳具木雕。但是在中原汉民族集聚地,尤其是嵩山地区,作为佛学的发达之地和程朱理学生成地,前者倡导戒欲,后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竟能将这种生殖崇拜观念延续至今,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石淙河的发源地嵩山东麓九龙潭,每年农历五月十四日有摸摸会。一些不会生育的男女在九龙庙里先祈子,然后夜里在嵩山的密林深处幽会,以达到生育儿女的目的。而九龙庙求子——摸摸会幽会——娘娘庙祈子——生殖状的峰与洞崇拜,从九龙潭到石淙河,这是一条多么完整的生殖崇拜文化链条。

      公元700年5月,武则天和他的女儿太平公主,在去石淙河避暑之前,也曾率众臣游九龙潭,并赋《游九龙潭》诗一首:“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因此我猜想,当她写完诗后,是不是也率众臣,趁着明月清风、水韵松涛,与登封的众多的普通民众一起投身到摸摸会的幽会里,与民同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良宵?

      中岳嵩山,这座位于天地之中的文化圣山奥秘无比。除了我们熟知的佛道儒,这个贯穿嵩山大地南北的生殖文化链条,像一条不可遏止的潜流,传承着连绵不断的生命意识。我读过嵩山另一位文化名人王向民先生的著作,他谈到“中文化”时,对中字作了多角度的阐释,其中谈到了中字中所包含的生殖崇拜意识。

      石淙河,紧邻周公旦为测天地中心所立的圭表之处---观星台,其位于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那么,这里的男女生殖器形状的石峰石洞,是不是上苍以这种具体而宏大的形象证明这里恰正天地之中?

      在五行理论之中,中为土,土生万物,万物归土。武则天嵩山封禅成功后,在这里欢饮达旦,是不是也象征了她希望她大周生生不息?嵩山雄踞天地之中,她是否渴望万方来朝,天下一统,建立不世伟业呢?

      石淙河底,无水可觅,荒草蔓生,杂木纷繁。构树、柘树、酸枣树散乱的长着,蒿草放肆地占满了河谷。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稍不留神,荆棘就会刺破皮肤,挂烂衣服。唯有一些野生的牵牛花,鲜艳地开着,给这荒芜的河谷石峰增添了一些诗意。

      我们从石淙河的底部开始攀越那些众多的石峰石洞。石峰峭壁上布满了从唐朝到宋明清至民国的石刻,但由于风化严重,大多漫灭不可辨识。也有现在的旅游者唯恐自己不能名传千古,把自己的名字垒叠地刻在古人的石刻之上,又加剧了破坏。          石洞很多,小者如蛇穴,大者如窑洞;浅者可直视无碍,幽者则深不可测。有的钻着钻着,便此路不通;有的虽狭仅容身,但钻过去便别有洞天。可惜的是没有一个洞中有泉水汩汩流出。山因溪水而增添无限风情,谷因有清潭充满灵性。而石淙河,本是因为洞中泉水泻出,淙淙作声,而取名石淙的。而形成今日情形,究竟是谁的过错?

      时至午时,今日是处暑节气后的第三天,但天气依然闷热。游览完毕,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驱车回家。此行有很多收获,也有深深遗憾。我多么渴望这有一泓清泉,能让我濯足除尘。而石淙河南边从上倒下的建筑垃圾,却加剧了我对这里被进一步破坏、甚至被埋没的忧虑。

      辛弃疾有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回望这位于天地之中的石淙河,这嵩山地区极其难得极其少见的噶斯特地貌,这蕴含这丰富文化信息的石刻,这让人充满生命律动让人产生无限遐思的地方,我多么盼望这里河水淙淙,再现一片繁华盛景!

河南文学杂志作者文库之

《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

      由本刊策划的《关于加入中国作协那点事》7月14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阅读过万,在读者引起强烈反响。

       应众多读者要求,杂志社决定以《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为题征稿,将写作者撰写的关于加入各级作协的经历。先在河南文学杂志纸媒和公众平台陆续刊登,最后结集出版。欢迎各位作家朋友直抒胸臆,不吝赐稿!愿《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一书中能够有您的大作出现!

       征文要求:来稿3000字以内。

       截稿日期:2019年10月30日。

      投稿时请注明“加入作协那点亊儿”征稿字样,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及彩色高像素生活照。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顾君义,网名黑狐之眸。河南省登封市人,河南省教育厅语文学科带头人。有诗文500余篇在《阅读与作文》《郑州晚报》《奔流》《河南诗人》《嵩山风》《中诗网》《诗词吾爱网》等杂志报纸以及诸多平台发表,著有诗集《标本瓶里的玫瑰》一部。

河南文学杂志网络版:相知相伴,天天相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