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大赛075】 孔子故里行

 文艺众家 2021-06-04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孔子故里行

包作军

鲁国故都曲阜,以其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而蜚声中外。山东向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说法,圣人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曲阜因是孔子的故里而被誉为“东方圣城”。

有人曾言:看十年中国,去深圳;看百年中国,去上海;看千年中国,去北京;看五千年中国,去曲阜。这使我对“东方圣城”——曲阜有了一种近似膜拜的心理。

身为读书人的我,从泰安乘车沿着高速公路前往曲阜的时候,心情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公路两边的胡杨齐刷刷地排立,叶子在风中欢快地舞动,似乎发出令人愉悦的声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车一入曲阜,就感受到了时间的逆回。不见高楼大厦,满目古典。我们恍若穿行于古老的时空隧道。一砖一瓦、一房一檐,构成一部经典完整的历史!

“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孔子就住在曲阜一条叫阙里的巷子。向东不远,是他自叹不如的穷学生颜回住的陋巷。这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都有孔子或者与他相关的传说:到北郊的柳庄,觉得柳下惠好像和他的后裔还在一起。到南郊的林家村,发现道旁立着他“问礼处”的石碑。这里满目是宜人的景致,根却连着古老悠远的传说。

初到曲阜,年轻的导游小屈不无炫耀地说:“在我们曲阜,你信手捡一块用来赶鸡子的砖头,那都可能是文物﹗”

曲阜是文物古迹汇萃之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唐代著名诗人高适途经曲阜时,写下这样的诗句:“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独立岂吾心,怀古激衷肠。”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沾上了文化的灵气。

“千年礼乐归东鲁,十万人家尽读书。”即使今天,整个曲阜小城,仍弥漫着颇为浓郁的文化味:哪怕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饭馆,门口也会贴一副对联。很多大宾馆里,则不可或缺的挂着书法家们临写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之类的孔子语录。在古色古香的曲阜,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时光倒流了几百甚至上千年。

进入修葺一新的古曲阜城门,就到了阙里街。究竟是商品经济时代,即便是昔日夫子故里,今日也是熙熙攘攘,商摊处处。

在曲阜与孔子相关最著名的遗迹是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

1

 

孔庙始建于孔子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初始只藏有孔子生前所用之“衣、冠、琴、车、书”,后来由于历代统治者“祚我皇元”,“阐我皇风”的需要,才由刘邦为始作俑者,历经数代,年年修缮,代代添砖,始有今日之殿、阁、坛、庑、堂、碑、亭齐全。孔庙南北长达一公里,占地327.5亩,且在南北中轴线上将曲阜城一分为二,在布局上大有提纲携领、唯我独尊的意味。孔庙内的建筑,分别出自各个朝代,可以说,孔庙就是我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坊为石刻,石鼓夹抱,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坊额“金声玉振”四个大字,笔力雄劲,为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坊名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的巨大贡献。

进入孔庙,导游小屈指着一块块石碑说:“你们看,整个孔庙几百块石碑,在文革期间,大多被红卫兵用拖拉机推倒拽断了,只有两块保存完整。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修复后的。”

果然,几乎每一块碑上都能看到一道道疤痕。

我追着导游问:“为什么只有那两块石碑能幸免于难?”

小屈告诉我说:“一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立,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历史清白,所以这块碑留住了。另一块,是一位党姓官员所立,当年的红卫兵不知此党是何来头,因而也就留下来了。”

在孔庙所有的碑牌匾额中,我最欣赏的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的匾额。“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我以为先师孔子是当得起这四个字的。

孔庙的藏书楼名叫奎文阁,“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后来人们把它演化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称“历代文官主”。奎文阁为全木结构,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构造坚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间曲阜曾有过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却傲然屹立,安然无恙,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大成殿是孔庙最大的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竺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宇辉煌壮丽,气势雄伟。殿前青石台阶,中间双龙祥云浮雕,富丽堂皇,汉白玉栏杆,雕龙画凤,殿门上“生民未有”四个描金大字熠熠生辉。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大殿廊下的二十八根石柱,为殿的精华和点睛之笔:正面前十根以整石刻成深浮雕,每柱两龙,上下对翔,各具变化,无一雷同;左、右和后面的十八根柱子亦为整石,均为八棱水磨浅雕。郭沫若见之惊叹不已:“天工开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读圣书。”

大成殿前的甬道正中是杏坛,是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杏坛有亭,周围朱栏,四面歇山,瓦用黄色琉璃,飞檐二层,斗拱双重。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中有乾隆《杏坛赞》御碑,前有桧树一株,相传为孔子手栽。

我喜欢杏坛,虽无杏树摇红,但见古木参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解疑与释惑的地方啊!《庄子》中有:“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诗乐之教呀!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展开讨论,可以持不同观点,老师可以为弟子们的苦读弦歌鼓琴,师生关系之融洽莫过于此吧。

我只想独自席地坐在杏坛的石阶上,聆听先师无言的教诲;我只想用手指摩挲那株古树的每一条纹理,揣摩圣人树木树人的苦心。余秋雨先生在长沙岳麓书院内逗留几个小时后,“竟轰然醒悟,重写人生”。在杏坛,我也心有戚戚焉。

我和同伴徜徉在孔庙这历史文化游廊间,侧耳倾听两千余年中国文化在这里碰撞、敲击、吶喊、呼号,眼前仿佛看见,一个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青年,在这里秉烛夜读,又从这里走出去周游列国,虽屡遭碰壁而不悔,最终把他的思想播撒在一个阔大无垠的国度里,生根发芽,直至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人与思想相比,再长的寿命也只是一瞬。孔子活了七十二岁,虽然在古代他已属长寿,但与其流传数千年的思想相比,实在是人生须臾,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呵!

2

出孔庙东门,便是孔府。

孔府旧称衍圣府,是孔子后裔长支世代居住的地方。孔府占地240亩,有厅、堂、楼、房共463间。庞大的建筑群体,均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楼堂相依,坊殿相望,亭阁相随,庑院相连。孔府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历史悠远,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向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孔府大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二字。大门两边是黑漆金字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与国咸休”“同天并老”,这是何等的气派!

这付对联系清代文学家纪昀手书,人称“天下第一联”。此联乍看有两个明显的错字,一是“富”字去掉了头上的一点;二是“章”字把下边的一竖直通了上去。纪昀是幽默而风趣的大家,他这样写,是对孔子后代的祝福,表示孔家富起来没有尽头,会永远富下去。至于章,是说天下的文章只此一家是正经文章,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这样的文章当然天下第一。于是,这一竖直通了上去。

孔府是衙宅合一、园宅结合的范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贵族庄园。衙署大堂用于接受皇帝颁发的圣旨,或处理家族内事务。孔府藏有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等。就说服装吧,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后都要“改正朝、易服色”,前朝衣装不得收藏,唯有孔府不在此例,各式各样的服装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孔府内宅门的内壁上画着一个形似麒麟的动物,叫“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甚至八仙的宝物都被这厮给吃掉了,还跃跃欲试地扑向太阳。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每次都要驻足观看此画,并要人喊“过贪门”,以此表明自己清正廉洁的态度。

府内古柏参天,有的擎天捧日,有的龙干虬枝,庭院深深处有一株五柏抱槐。说是五柏,实则一松,由于年代久远,或雷霹,或电打,一松分成五瓣。这还不算奇,奇的是在五瓣之中又长出一槐,槐与松同根,五松抱槐,不分彼此,但松槐秉性不移,生长的依旧生长,落叶的各自飘零,彼此和谐共生,互不滋扰。

孔府亦不乏休闲之处,在密集的住宅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后花园,面积据说比北京故宫的花园还要大。奇花异草,古树名石,小桥流水,假山凉亭星布其中,而且设计颇具匠心,的确是个休闲的好去处。置身其中,园外虽是热浪逼人,园内却是凉风习习。

在孔府高墙内漫步,看到的多是粉饰的道具。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孔子活着时,领着门徒弟子四处奔波,到处碰壁,如无人理睬的乞丐。他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哀歌声中走进了坟墓。而生前不理睬他的那些人,死后的几千年里,却争相赐予他显赫的封号。而他的后人享尽了孔子名躁的荣华,在中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一个家庭能获得如此长久的荣华富贵。

我看孔府,皆是显赫与荣耀,老夫子生前所向往的那种“饭疏食,饮净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情境,在这里如雪泥鸿爪,看不到哪怕是一丝痕迹。

孔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孔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孔林则宽厚无言、沉静博大。

3

从曲阜城北门出发,一条长约千米的神道直通孔林。

孔林占地约3000亩,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历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进入孔林大门,并没有直通墓地,而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旁都是卖纪念品的小摊。因游人甚多,这里没有一点墓园的气氛,反而像是一条热闹的步行街。走过这条甬道,再进一门方至墓园,园内古树参天,名木遮眼。相传,弟子们把孔子葬在这里后,“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水经注·泗水》)作为纪念。

在通往孔子墓的甬道两旁,不时可见一两座新坟。孔林作为孔氏家族墓地,两千年来,生死轮回,从未间断。

过第二道门时,可以看见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相传是秦始皇当年为了破坏孔家的风水所挖。但孔老夫子毕竟是圣人,深得百姓爱戴,坟地非但不见荒芜,反而更加苍翠郁勃了。

“清泉泽润林木旺,老树虬曲似游龙。”园中草深树茂,乔灌相映,松柏唱合,花艳鸟鸣,漫步其间,心旷神怡。园中那一棵棵百岁老人似的古柏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古柏树干苍劲,树冠硕大繁茂,如同一把把遮天的大伞立于园中,见证着历史沧桑,静观园林的变化。园林中还有很多的珍禽,有一种叫做鹭鸶的,仿佛孔林的家鸟,悠然自得地生活其间。

走过甬道,在享殿后面,便是孔子墓。孔子于公元前479年2月死后葬于此地。当时墓地为一顷,如今的墓高6.2米,占地88平方米,墓前立有石碑两块,一前一后,均为后人所立。前碑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系1443年孔子五十五代孙孔秀缙所立。

孔子墓右边是“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弟子多守墓三年而去,惟子贡在此结庐守墓六年。为纪念子贡,特建庐墓以示纪念。墓左边为孔子之子孔鲤墓,前面为孔子之孙墓,这种墓布局为“携子抱孙”。

出孔林时,意外地见路边刻有东塘先生之墓的石碑——原来是孔子64代孙、《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墓。喜好文学的我身不由自己地走过去,深深一揖。

孔林内碑石如云,石仪成群,万木掩映中,不少书法大家题写的墓碑在林木之间闪烁着艺术的光辉。孔林的文化气氛很是浓重,那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视着人生的注释和历史的回声。

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略一直经世致用,历久不衰。前不久,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这样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置身孔林,俨然来到了一个古老、苍凉而又神圣的秘境。满目松涛,遍地碑石,似乎都在诉说着千古的旧事。

当我从幽深的孔林走出时,下午的阳光照在曲阜千门万户的屋檐下,让人霎时温暖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