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德:中国人名字里的学问究竟有多大?姓、名、字、号,这些你分得清吗?

 一德老师 2021-06-04

我们在读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时,往往发现许多人除去姓名外,还有字和号。

例如:
唐代大诗人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号工部、少陵野老、杜陵野客。

为什么有这么多称呼它们都各自代表什么

姓即姓氏
姓是一种族号, 氏是姓的分支。

中国汉族人的姓,见于文献的有五、六千个,但常见的姓氏不过二三百个。
姓分个字的单姓与两个字三个字的复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子女都随父而姓。
现代中国人的姓,大部分都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封建社会姓氏门第观念极为强烈,姓氏也有尊卑、贵贱之分。
如汉朝就曾明文规定,优待皇帝同姓,凡诸刘全家人免去徭役。

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姓氏只代表个人及其所出家族的一种符号,已经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了。

名,是对一个人的称呼,也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如: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复姓司马,迁;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姓文,名天祥。

一个人除正式的名外,有的还有小名、乳名;有的还有笔名、化名。

例如文学家鲁迅小名叫阳张。
当时正在北京做官的祖父周介孚接到长孙出生的家信时,正逢内阁学士张之洞来访,祖父便用张之洞的姓为鲁迅取小名“阿张”。

后又用与张同音异义的樟字取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18岁时投考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取笔名“鲁迅”,随着这一笔名影响扩大,“鲁迅”之名逐渐替代了原有姓名周树人。

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第二称谓,般为两个字,其意和名的字义相关联。
例如明代书画家唐寅,字伯虎,“伯”表示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十二生肖中“虎”正与十二地支“寅”相对应。

字最早起源于周代,据《礼记》载,男野20岁成年举行冠礼,便可根据本名含义而取字。

为什么有了名还要有字呢?
因为从周代起历代统治阶级都极力维护尊卑等级秩序和宗法制度,如果对上级
或长辈直呼其名,就会被视为不敬,于是又从“名”演化出“字”。

一般的规矩:
对下、 长对幼称其名;
下对上、幼对长或同辈尊称,则称其字。

如果“名”和“字”连用,一般先字后名。
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字孟坚,如表示尊敬,便称之为班孟坚或孟坚固。

号,是一个人名、字以外的第三种称呼。

号有两种: 
是自号,是古代文人上大夫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起的。
如杜甫为表示自己无心追求做官,自号“少陵野老”、“杜陵野客”;

二是人号,即他人为表示对所称呼的人的尊敬,用其官职、出生地或死后的谥号来称呼。
如杜甫曾做过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代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宋代名将岳飞死后的谥号是“武穆王”,后人便尊称他为“岳武穆”。

古代的名、字号称谓习俗,基本上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多老一代的政界与文化界人士都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别号。
例如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
马叙伦字夷初,号石翁,别号寒香等。
时人们之间多以字相称,而不直呼以名;对人自称就必须称名,而不能称字。
如果称呼别人以名,而称呼自已以字,是很不礼貌的。

现代人们的称谓简单了,很少有人再去起字、号,于是名与字合称为名字,人的称谓由姓与名两部分组成。

但是,当代人们改名的比过去多了,取笔名、艺名、化名的也多了,于是人的称
谓出现小名(乳名)、王式名(学名)、曾用名(原名、化名)、笔名、艺名等多元化现象,这也算古今名字演变的一种趋势。

例如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笔名除艾青外,还有莪伽、克阿;
豫剧演员牛得草原名牛俊国,牛得草是他的艺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