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南文学•蜀道杯•散文】袁瑞珍/四川/绿遍山原白满川

 曾令琪西南文学 2021-06-05
蜀道杯文学大赛


——微刊总第1428期—— 

  作家简介

  袁瑞珍四川省夹江县人。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机关工会主席、院报总编等职。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特邀副会长。
  创作的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国家及省市报刊杂志,作品收入国防军工系统报告文学集、《中国散文大系》等二十几种选集;散文集《穿越生命》及散文、诗歌作品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四川散文奖等十几项文学奖。出版有《穿越生命》《灿烂瞬间》《剪一片月色藏入江底》散文集和《静看花开》 评论文集。入编《2017年中华文学艺术人物年鉴》。《四川省散文名家自选集》副主编。
绿遍山原白满川

  当嘉陵江突兀地横卧在眼前,将滚滚红尘阻隔在青山之外时,仪陇便与我相遇了。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南充市仪陇县,却怎么也没想到,会首先与这一江碧水不期而遇。也没有想到,仪陇青翠群山中,铜鼓乡那三万亩桑田,会在我的情感上掀起这么大的波涛,撩动起我想尽快走进这一方水土,去仰望它亲近它的欲望。

  仪陇是需要仰望的,因为这片土地被称之为“德乡”,孕育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三军总司令朱德;也孕育出被毛泽东高度赞扬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

  仪陇是需要亲近的,只有亲近才能感知革命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感知历经岁月的沧桑,仪陇人民以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昔日的穷山僻壤改造成鱼米之乡,由贫困走向富裕的奋斗精神。

  几日的行走,耳闻目睹了这个昔日贫困的革命老区,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中那绿透山野的桑田更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我对蚕桑与丝绸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这份情感与我的经历有关,与一条针织的绿色丝裙有关。我插队落户当知青时,生产队有一项副业就是栽桑养蚕,一到春季,栽种在田间地头的桑树舒展出嫩绿的叶片时,生产队便会抽派几个有养蚕经验的妇女到蚕房养蚕。我插队落户的第二年,生产队长在派工时竟把我也派去了。养蚕看似轻松,实则是个累人的活。蚕娇贵,不能吃带露水的桑叶,不能用带汗味的手去触碰,特别是长到要吐丝时,要不断地喂新鲜桑叶,不断地清理蚕沙,忙得夜不能眠。忙碌劳累中也就体会到为什么蚕丝织出的丝绸名贵,一般人享用不起的缘由。不过看着那些如芝麻粒大小的蚕儿,在辛勤的劳作下变得肥肥胖胖,通体透明,在用麦秆搭起的蚕山上吐丝结茧,最后被送到设在生产队境内的乐山蚕茧公司收购站,过磅称重变卖成钱,交到生产队会计手中时,一切的辛劳就烟消云散了。

  养蚕的季节很快过去,却未曾料到蚕竟然成为改变我命运的吉祥物。下乡两年后,我被乐山缫丝厂招工,在立缫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我的第一份工作,便与蚕茧结下渊源。从此,在师傅的带领下,缫丝车间里便多了一个苦练缫丝技能的我,也多了一双站在织绸车间门外,窥看织绸机上织出的美丽丝绸,渴望有朝一日也能穿上一件丝滑柔美的丝绸衣服的眼睛。一年后,我离开乐山缫丝厂,调进了乐山地革委机关工作。几年后,一位在省级机关工作的朋友,送了我一条果绿色的针织丝裙。她说知道我爱美,好不容易托人在南充丝绸厂买的。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丝绸衣物当属奢侈品。这是我此生第一次拥有的丝织裙子,那水灵灵的绿色宛如我正在绽放的青春,美丽而又充满活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茧锅里煮过的蚕茧随飞快转动的机器被抽出洁白的蚕丝,我那纤细的双手,灵活轻盈地在缫丝机上理绪、添绪、接绪的情景;记得第一次穿上那条裙子时,兴奋地在原地转圈,那种冰凉丝滑的垂坠与裙裾飞扬的飘逸带给我的莫大惊喜与同事、路人羡慕、赞赏的眼神。从此,蚕、蚕丝和那条绿色的丝裙,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年轮如何转换,总在时空深处对我露出水灵灵的微笑。

  车在通往铜鼓乡的乡村公路上行驶。就要到那片规模宏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了,心中那份蚕丝情,让我对三万亩桑田充满了想象。

  五月初夏的风过我的脸庞,一场雨将山野涤荡得郁郁葱葱,白墙瓦的村民房舍不时从眼前闪过,乡间公路两旁,粉色、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的花儿盛开着、蔓延着,串联起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的山峦,也串联起记忆深处那蚕、白色的蚕丝与绿色的丝裙。

  车停在铜鼓乡九龙山村,绿瞬间铺满了我的眼帘,那些脑海深处的记忆顷刻间被隐没在无边无际的桑海中。是的,那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当铜鼓乡三万亩桑田真实地呈现眼前时,我所有的关于桑树和桑田的想象,蚕丝与丝裙的记忆,此刻都变得如雾般朦胧。风起处,那绿海活了,仿佛在流动,又好似浪花翻卷,它们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里,让我的心也绿莹莹的生动起来,诗意盎然起来。

  我径直向那桑田走去,向那桑树走去。凝望着连天接壤、满山流翠、似乎把天空也染成绿色的桑田,凝视着那憨态可掬、乖巧萌宠的春蚕雕塑、耸立在桑田中的“新时代养蚕大棚”和一座座白色的农舍,看着那一株株蓬勃生长的桑树上,绿得耀眼,鲜嫩得能滴出水的桑叶。当我伸手去抚摸那肥厚的叶片时,似乎整个人便与桑树和房舍融在了一起,与绿透山野的桑田融在了一起。

  这时一位30多岁,戴着眼镜,身材适中,看上去颇为干练的年轻人迎面向我们走来,这是今年2月25日,站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领奖台,从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奖牌的铜鼓乡党委书记闫国举。他陪着我们在桑田里边走边谈,言语中透着对铜鼓乡、对这片桑田的一片深情。从他的介绍中知道,国家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目标是构建“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发展”的茧丝绸产业带。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蚕桑产业向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转移,并且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四川省委、 省政府将发展有机蚕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一,南充市提出了利用丝绸制品传统优势,打造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于是仪陇县按照“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品牌”的思路,提出了建设十万亩现代有机蚕桑产业园的规划。

  2014年以来,香港利达丰集团、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落户仪陇,选定蚕桑基础较好的铜鼓乡、土门镇等多个乡镇大规模发展有机桑蚕基地,如今全县已发展有机蚕桑7万余亩、标准化规模化的蚕房达780个,也建起了现代化的缫丝厂和丝绸制衣厂,现代有机蚕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我们所见到的九龙山村、龙家店等村,是仪陇县现代有机蚕桑产业园的核心区,已创建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蚕桑产业园。园区通过“企业+基地+返祖倒包户+农户”的模式运作,采用基地统建、桑园分管、小蚕共育、大蚕分养、订单收购,公司从村集体中租地后,实行整地调型、规范栽植、配建标准蚕房、统一配置蚕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共育至3龄,以50亩为一个单元,就近返租给有文化、懂技术的养蚕大户进行管桑养蚕,公司收购价随市场波动,以最低35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鲜茧,政府每斤补贴3元,形成紧密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大企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互惠双赢。

  这种全新的经营运作形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小农经济单打独斗、自生自灭的方式,很快点燃了村民心中脱贫致富之火,特别是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毕业生、离开家乡在外务工的人,也纷纷回到家乡,投入到振兴乡村的建设之中。

  有一个大学生张春高,回到村里承包了260亩桑园,现在已经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优秀村干部。在外务工的村民廖千,也返回乡里,承包了147亩桑园,年净利润可达30余万元。他们采用新技术养蚕,每年可养5到6季蚕,平均每天都有20多个乡亲在他们的蚕房里务工。他们现在不仅是业主,也通过向园区蚕桑科技人员学习,成为栽桑养蚕的技术员。目前整个园区吸纳了当地2800余人务工,平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村民的日子已告别贫困,过上了好日子,铜鼓乡也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

  在谈到铜鼓乡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诸多举措时,闫国举年轻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对这片土地深切的爱恋。他对我说:“我原本就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苦孩子。母亲是四川达州人,20岁时被人贩子拐到河南,父亲花800多元将母亲买回家中。母亲先后生下6个孩子,全家人过着非常贫苦的生活,便将其中一个孩子送到湖北,其余5个孩子都上不了户口,母亲便带着孩子回到娘家,按“受害者家庭可以上户口”的政策,为孩子们上了户口,才顺利地上小学、初中、高中。怀着改变农村落后贫穷面貌的志向,选择并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县级机关上班和省级机关挂职。但机关清净安稳的工作,让他有虚度年华的感觉。本来他可以调任省级机关工作,他婉言拒绝了。可以留在县级机关任职,但也打消了念头,并坚定地认为他的根是在农村。他主动要求到农村去,无论远近,是否艰苦,都不能动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助推发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梦想。于是2020年组织安排他到铜鼓乡担任党委书记。

  他说,我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进一次人民大会堂,没想到去铜鼓乡不久,2021年2月25日就到北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并代表铜鼓乡党委登上了人民大会堂最高领奖台,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这个至高的荣誉,是历届党委政府班子和全体乡村干部几十年团结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荣誉归于大家。他把这些总结为“接续奋斗、团结奋斗、艰苦奋斗”的铜鼓精神,并深有感触地说:“到了基层,才知道村民们有多淳朴,对致富过上好日子的心情有多迫切,这也让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也再次点燃了我另一个梦,就是好好扎根在基层,努力为人民谋福利,提前实现铜鼓乡全面振兴,在有生之年再一次登上人民大会堂领奖台。我坚信,有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有铜鼓乡干部群众不懈奋斗,我们的乡村全面振兴梦想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现实!

  他说这些话时,语调极为平,但却在我心中掀起层层波澜,便向他投去欣赏的目光。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基层乡村干部的胸怀,看到了振兴乡村的希望,也看到了铜鼓乡、仪陇县和整个中国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车在返程的公路上行驶,满眼所及仍然是连绵不绝的绿色桑田和一晃而过的白色房舍。突然看见许多房舍雪白的外墙上画着绿色的水彩画,题写着有关咏颂蚕桑的古典诗词,忙拿起手机一阵狂拍,可惜拍摄的照片画面大都模糊,唯有一张照片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诗句清晰可见。心中突然一动宋代诗人翁卷描写江南水乡栽桑养蚕的清丽诗句,不就是我眼前景物的真实再现吗?

  于是,信手拈来,“绿遍山原白满川”,便成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了。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承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曾训骐三月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顾 问:

  张晓风、黄代培、林 彬、何 武
  黄有全、张用生、郭宪伟、何永康
名誉总编:张人士、梁 爽
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副总编:
  张永康、李顺治、周晓霞、华 尔
总编助理:
  杨爱民、吴贤碧、齐眉儿、吴雪莉
执行主编:
  胥树东、梁冬梅、张联芹、李朝艳
编 委:
王晓蓉、贾秀全、况永夫、曾宪敏
李 博、褚福海、董庆月、陈慧琼
周小平、吴 玲、张诗彬、杨岁燕
理事单位:
  广东彩格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资中县郁树船香教育集团
理  事  长:
  胥树东、唐祥华、蒋大根
  
《西南文学》微刊
有酬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地办好《西南文学》杂志纸刊,进一步将《西南文学》微刊打造成《西南文学》纸刊重要的选稿基地之一,继《西南文学》纸刊给付稿酬之后,《西南文学》微刊也将试行给付稿酬制。
  凡是按照要求,在《西南文学》微刊发稿的作者,我们将对其中的优秀稿件发放一定金额的稿酬,以资鼓励。
  
  具体要求如下:
  1、《西南文学》微刊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文学》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