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子两代的高考准考证,感觉父亲帅得多

 波哥谈古说今 2021-06-05

过两天又高考。
我家有两张准考证。
一张我的。
2003年起,为照顾学生,不让大家热着,影响发挥,把高考时间从77日、8日,改成了67号和8号,现在因为课程改革,又加了一天。
也就是说,此乃最后一次印着7月高考的准考证。
其它,就乏善可陈了。
包括上面的相片,未满19岁的我,偏分头架不住头发太厚,很不清澈。
更关键的是,两边的小胡子,现在看来,显得可真猥琐。


自己那时怎么那么丑呢?
照这相之前,怎么也不拿小剪刀,把胡子剪一剪呢。
没错,那时我连剃须刀都没见过呢。
另一张,是我爸的。
1960年生,参加高考时,17岁半。
他们那年高考,在121718日。
按阴历算,应该已是10月、11月间。


湖南的初冬,不算太冷,这时候考,比起7月骄阳,要舒服得多吧。
这张准考证,意义非凡。
一是大历史。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了。用程式化的话来讲: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这张证之外,还有着更多的时代特质。
奶奶曾经告诉我,你二姑考上了高中,有人却不愿打证明,说你家已有一个工农兵大学生,要那么多人有出息做什么 ?
后经奶奶据理力争,姑姑还是去读了。
父亲比姑姑小几岁,读书无阻碍,但他自己讲,天天要做事,哪里学了好多知识呢?
他说,高中是在五七学校读的。
这名字,年轻一代大概是闻所未闻吧。
蒋昌鹏老师未出版的《杨林乡志》里,提到:
清朝光绪四年(1878),有蒋氏听彝私塾;
清亡后,成为新式小学;
后来,随着乡、村行政区域的变化,名称多次变更,且从中发展出杨林中学。
再后来,杨林中学迁到石屏山下,改名五七学校。
19759月,“五七学校”开办高中班。当时的口号是“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
19764月,五七学校办大学班,办一期,因名实不符而撤销。
19794月,五七学校更名为杨林中学。
7月,杨林中学高中六至十一班毕业。下期开始只办初中。
也就是说,我爷老子他们只读了两年高中,就参加了高考。
成绩自然可想而知。
二是小历史。
证上名字为耕耘,身份证上为耕文,我在另一份60年代的手写资料里,看到的是顺文。


顺乃字辈,很多叔叔伯伯,用的都是顺。
不知为何后来又改为耕耘,大概,跟建国,援朝,是一样的吧,很有时代特色。
之后耘变文,则是土话发音相同,很可能就是身份证时搞错了,最后将错就错?
不过,最关键是个人史,则是在上面,粘着一张父亲17岁时候的相片。
他再照相,已经是20多年后了。
最后八卦一下,两相对比,感觉父亲比我是帅得多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