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金色年华554 2021-06-06

古来明相齐名并称的很多,如史家多将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房杜,世有房谋杜断的美誉,玄宗皇帝在位期间,名相也有很多,如“姚宋”这是史家对姚崇、宋璟二人的美誉。玄宗在位期间的这些宰相,除姚崇、宋璟外,尚有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韩休、张九龄等。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图侵删

这些名臣普遍被后世史家誉为贤臣良相,当然具体到每一个人,又因施政理念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比如说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就是指姚崇这人做宰相善于应变成务,因势利导;宋璟做宰相时守法持正,这两人虽然志趣节操不同,但都旨在同心辅佐,使天下赋税徭役既宽且平,刑罚清省,百姓免受搅扰,生活富足。在这个角度上说,二人的施政风格虽殊途而同归。对他二人,玄宗皇帝也格外器重,在唐玄宗时期,每当他二人前往朝觐皇帝时,玄宗皇帝总是会起身相迎,而当他二人离开时,玄宗总会临轩相送。即使后来的李林甫当宰相,虽然宠幸任命甚过姚宋二人,但在礼遇尊重方面却远远不如姚宋二人。

姚宋以后的那几位宰相,在为官上也是很有意思。可说是“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这最后半句恰恰是张九龄的为官真实写照。

之所以重点说张九龄,而不过多叙述开元时期的贤臣故事,主要是考虑到本书主要侧重天宝危机后的残唐故事,而涉及到安史之乱的缘由,又不得不提及安禄山史思明何以发迹的经历。这些恰恰同张九龄在位时间有所重合,这样就不得不对张九龄多做介绍。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图侵删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张九龄的事,从反对唐玄宗随意任命宰相,反对宽赦安禄山等几件事都能看出张九龄尊重法律,强调处理朝政应该遵循应有的规章制度。可就是这样一个贤相,最终也是被贬往荆州,郁郁而终了。继他为相的李林甫彻底将大唐开元时期的盛世局面拖向了沉沦深渊,善良无辜的大唐百姓是这场浩劫的最大牺牲品和灾难承受者。

李林甫打击报复他的事情很多,从下面说的这几件事情,足以看出李林甫的阴毒和唐玄宗的昏聩。

开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的十月,唐玄宗的车驾想离开东都洛阳,西还长安。张九龄和另外一位叫裴耀卿的大臣反对这个时候回去。于是就上奏说,“农收未毕,请俟仲冬。”唐时的历法和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十月和现在不是一个月份,所以恰恰面临农收的事情,皇帝出行不是像现在那样方便,所到之处地方官员要做好各类接待事务,皇帝在途中也许会随时停留在一处休息若干天,这期间对各地百姓的纷扰可以想象。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图侵删

张九龄提出反对,也是为了确保农收,希望不要在这个农收的繁忙时节,再增加各地百姓的负担。这样的建议若是在玄宗初登基的时候或许还有被采纳的可能,然而现在的皇帝已经耽于享乐了。李林甫因为每每贿赂结好皇帝身边的宦官侍女,所以能够时时揣摩到皇帝的真实想法。所以当张九龄和裴耀卿退出去的时候,他对唐玄宗奏道:“长安、洛阳是陛下你的东西宫,往来两地行幸,不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果说是怕妨碍农收的话,减收当地当年租税就行了。”皇帝听了这话很高兴,自然就下令马上返还长安城。李林甫这建议貌似有理,其实经不起推敲,减少租税貌似合理,但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否能颁发这样的“恩旨”有待考究,即使真的皇帝一时高兴了,搬出这“天大的恩旨”,地方官会真的实施吗?即使实施了,各层级相互盘剥,百姓未必能受到多少实惠。何况这一路西行,各地方财政开支不是说减免财税就可以抵消的,而百姓要随时为了皇帝的西行而放弃自己的农收,这个放弃或许就是放弃了自己今冬的口粮。

李林甫的建议对百姓没有好处,但是对皇帝来说却是一个好主意。

玄宗自然很认可。哪个领导不喜欢能处处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完全实现、完全付诸实施的下属呢?即使被认为英明神武的皇帝也不能例外。

张九龄在皇帝的心中会怎样呢?最起码皇帝心中会想“作为宰相,他谋事不周”吧?

另外一件事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任上时,勤于职守,开源节流。唐玄宗这事后,就和当初认为张守珪能胜任宰相之位时一样,想给牛仙客升做尚书。张九龄听了后,再次明确表示了反对。

张九龄的意见是:尚书这个官职,在古代就是纳言,大唐建国以来,凡是担任这个职位的要么是旧相(曾经担任过宰相的官员)要么是扬名中外的贤德之士。牛仙客不过是河湟典使,不符合这两条,假如这个时候让他做宰相,朝野中外会怎么想呢?

这就好比现在发现某个边区市长、市委书记,在当地不随便浪费公家财产,也挺敬业,于是一下就提干到总理位子上去,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会怎样?

这件事上,张九龄的建议也是对的,然而皇帝依旧像上次那样,说如果不让他做尚书,给他封爵可以了吧?张九龄说,封爵的目的是赏有功之臣的,牛仙客现在所做的不过是分内之事,不算功劳。如果陛下觉得他很负责,可以赏他些金银就行了。唐玄宗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就默然不语。

这个时候李林甫不失时机地对唐玄宗说“牛仙客的才华不仅能做尚书,让他做宰相也行啊。张九龄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张九龄只不过是书生见识,不晓大体。”皇帝听了这话心里很舒服,于是第二天就要封牛仙客做尚书。张九龄依旧固执地表示反对。这让唐玄宗很生气,于是就怒道:“所有事情都由你做主是吗?”

“陛下你不嫌弃臣下我愚笨,让我做了宰相,现在这事情办的不妥,所以我不能不说话。”张九龄慌忙跪倒回答。

“卿因为牛仙客出身寒微,难道你就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吗?”唐玄宗质问道。这个时候皇帝已经很生气了。

“微尘乃岭海孤贱,比不上仙客生于中华腹地,但是微臣我出入台阁已经很多年了,仙客只是边陲小吏,目不知书,如果这个时候给予众任,恐失众望。”张九龄回答道。

等到张九龄退出后,李林甫偷偷地和唐玄宗说道:“为人臣子只要有才识,不需要读多少书,天子用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有了李林甫的推波助澜,唐玄宗最终还是没听从张九龄的劝阻,赐牛仙客爵陇西县公,实封三百户。

这两件事上已经能看出,唐玄宗在内心里开始疏远张九龄,而亲近李林甫了,这正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告诫过的不要“亲小人、远贤臣”,然而皇帝的一意孤行还要继续越走越远。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图侵删

当初唐玄宗要拜李林甫为相,就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就对唐玄宗说:“宰相身系天下安危,如果陛下你认命李林甫为相,微臣我担心他日会有滔天大祸殃及江山社稷。”张九龄这话说的很重,唐玄宗却丝毫未加注意,依旧按心中所想,任命李林甫为相,那个时候张九龄正因为学识被皇帝赏识,李林甫虽然心里很嫉恨他,但仍不得不曲意事之。等到唐玄宗在位日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张九龄却是事无巨细都要和唐玄宗争执个不停,李林甫趁机抓住一切机会,肆意中伤张九龄。

事情的发展一如张九龄预料,李林甫的罪恶或说祸害,正在一步步实现。现在他中伤张九龄,后来中伤贤臣的事情不断发生,等到张九龄罢相,忠贞之士如裴耀卿、严挺之、李适之等都相继遭到了迫害。敢于向皇帝直谏、敢于和他抗争的忠臣一时消失殆尽。于是天宝年间的叛乱相继而来。

到了开元二十八年(西元740年)二月,罢官在荆州任上的长史张九龄去世,皇帝李隆基听说了还是很伤感,虽然张九龄曾因杵旨而被驱逐,但在皇帝的内心里或许对他还是颇为器重,只是没想到走到这么快?我们可以设想,听到这个消息的皇帝和李林甫内心里各是什么想法?李林甫一定会举酒相庆,玄宗皇帝呢?

盛唐金镜录:4.风度得如九龄否?

图侵删

不好猜测,只是,在后来每当有人向皇帝推荐宰相的人选时,玄宗总会立即问道:“风度得如九龄否?”或许内心深处有点惋惜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