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一部浓缩的中华民俗史

 沪学 2021-06-06

新版《事物掌故丛书》书影

庚子年末,上海辞书出版社依据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校对查证原文,花费许多功夫,编辑出版了杨荫深先生《事物掌故丛谈》的“校订本”。我以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杨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已经谢世。传承他的学术思想,传播他的著述作品,向年轻的读者介绍与导读,是我这一代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名《日常事物掌故丛书》是杨荫深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编撰的一部力作,近8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民俗文化更显示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在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姻嫁娶、岁时节令、生老病死、娱乐休闲、风俗禁忌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嬗变,自然也会引起国人对于传统信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我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读到这本书的,现在还在读,家里至今还珍藏着当时的影印合订本。这部“丛谈”的内容宏富,编排得体,包括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门类。这些分类当然还不是民俗学意义的科学分类,但它探究了日常生活中500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还是很有意义的。1985年,我的第一本拙著《中华风物探源》出版,写作过程中,就深受《事物掌故丛谈》给予我的启发与灵感,是它逐渐将我指向了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路径。

《事物掌故丛谈》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俗史,也是内涵广博而底蕴厚重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的岁时节令、婚烟寿诞喜庆,中华大地上风格殊异的地方风俗,反映着当地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民众信仰和社会生活的诸多事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如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节令的叙情、娱乐和竞技、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更多地领略先贤的市井生活,以及他们口口相传或笔墨书写而保存的点点滴滴风俗,由此更崇尚、更景仰民族固有的正气,表达今日之子孙“慎终追远”的情怀,抒发对于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各种神灵崇拜,透过这些林林总总民间习俗,可以探索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渊源,更能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部书述华夏之古,记乾坤之鉴。五千载春秋,千万里家国,东方暨白,华夏永生。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这是我最为感佩的。书中大量辑录了正史、野史、方志、笔记等前贤的古籍,杨荫深先生没有发表自己的评论,而是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编辑体例之中,而这正是历史上编撰这类资料书的重要特点。

这部书虽不能与官修类书相提并论,但其特色很鲜明,在抗战艰辛的年代里,杨荫深先生凭一己之力,在古代典籍的大海中,索引钩沉,披沙沥金,梳理出民众生活事物掌故,汇于一炉,这种志在弘扬整理华夏文化、传承民族精粹的志向是可贵的,而“甘坐冷板凳”的刻苦治学精神更是弥足珍贵!有人或许对这种学术成果不屑一顾,认为它都是古书上辑录下来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此次上海辞书出版社以严谨的态度对全书进行审校,并增收了杨先生上世纪30年代早期著作《中国游艺研究》,也是值得称道的。

做学问,写文章,我历来崇尚两种价值,一个是独具慧眼的新颖观点;一个是可以实用的资料价值,前者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后者则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功用,怎么可以说没有学术价值呢?就如同你有一百万元人民币,一个统统是百元纸币组成的,一个是有一百万个一元的硬币,他们的价值量一个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则是形式而已。

如今,国人越来越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也越来越多。《事物掌故丛谈》提供了一个了解民俗文化的窗口,让人们得以理解民俗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本文原为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版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序,本次发表做了删节。)

原载2021年6月6日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专版

2021年66日于上海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