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彩真品图片及鉴定方法

 新用户99079681 2021-06-06

  众所周知,掐丝珐琅器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堪称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每件掐丝珐琅器,必须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鎏金等复杂工艺,稍有纰漏,则前功尽弃。由于烧造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明清两代主要由皇 室贵 族使用。明末成书的《春明梦馀录》将艳丽的景泰珐琅与宣德铜器、永乐雕漆、成化斗彩并驾齐驱,认为它们“精巧远迈前古”。到了清乾隆年间,珐琅器皿由皇帝独享,后妃们只能使用瓷质或银质餐具。

  

  到了景泰年间,宫廷内的御用监(皇 家厂坊)开设了专门制作掐丝珐琅的作坊,这也使得掐丝珐琅的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制胎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放射出宝石的光芒的釉色是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的水平;而在装饰手法上,此时期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

  纵观明代掐丝珐琅的地色应用,大体上是沿袭了元代以蓝色为主的阿拉伯风格,并于不同阶段呈现了各自特点:早期浓郁的天蓝色居多,中期明快的翠兰色较多,后期幽静的海蓝(比天蓝略蓝些)色偏多。而华贵的宝蓝地色于三个时期均有出现,不过始终未能成为地色的主角。在蓝地色占据统领地位的基础上,其他各种地色于不同的时期也是争奇斗艳。按照地色出现的先后次序,分别为白地色、绿地色、赭色地、粉红色地等。另外,明代除了盛行“单地色构成(通体一色)”的形式外,“双地色构成”或“三地色构成”的搭配形式也是屡见不鲜,甚至三色以上的“多地色构成”也是不乏其例。就色相而言,不论是双地色、三地色或多地色构成,又各自包括了同类色、邻近色、互补色、对比色等多种组合形式,尽显明代在地色应用上的不拘一格。

  

  香港佳士得将于5月29日推出的“至 尊华贵-欧洲私人珍藏御制掐丝珐琅器”让各路藏家翘首以待。“好的掐丝珐琅器在民间流传的不多,真正顶 级的皇 家掐丝珐琅器,零星散见于每年的各个拍场,所以每次出现都会引起市场的关注,像佳士得这种专场拍卖就更为难得了。”张颖说。

  掐丝珐琅产品包括各种日用品、装饰品。风格典雅、鲜丽,造型、纹饰皆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景泰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最早的纪年实物,是十五世纪前半叶明代宣德年间所制作。景泰蓝遗存数量大、品种多、制作精、艺术水平高。为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珍贵的艺术遗产。

  

  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器与元代相似,也是色彩明快鲜艳,但制作上较为精细。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鬲式三足炉,腹径13.3、通高9.1厘米。器型为仿古代青铜器鬲的样式,浅裆三袋足,束颈,宽平口沿上立双绳耳。以掐丝珐琅技法装饰图案,纹饰布局疏朗,釉色明快鲜艳,雅致亮丽。颈部饰一周黑地,掐丝填红、黄、白三色如意纹,腹部施天蓝色釉为地,饰掐丝填五彩葡萄纹。

  乾隆皇帝对金属胎珐琅器可谓偏爱有加,积极支持并推动中国金属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空 前的成就。当时珐琅器的主要产地以北京和广州最为著 名。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数量繁多,形制不断翻新,用途也十分广泛,涉及宫内典章、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珐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成型规整,胎壁厚重,镀金光亮。“金光灿烂、厚重坚实”的乾隆朝掐丝珐琅器显示了清盛世殷实的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