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点儿啥】卫龙辣条:上学时的回忆,如今的600亿

 潇潇_9376 2021-06-06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卫龙要上市了,据说估值超600亿。谁能想到,老师和父母眼中十恶不赦的垃圾食品,要彻底翻身了。你曾经被千夫所指,如今你可以带着辣条,王者归来。这是个生猛的逆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卫龙。本期不是广告,请大家放心食用。

我还记得,当年的辣条有很多,比如一些叫什么肉、什么筋、什么丝的......可是如今说起辣条,一般指的就是卫龙。这里就有疑问了,卫龙是如何成为辣条界有且仅有的唯一代表的?

首先离不开它的大众情人式口味。以前,辣条的口味都比较极端,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第一种,纯辣派,比如有一款叫酱肉丝的产品,里面放了海量的辣椒和麻椒。这种调味方式非常刺激,在当时也很流行,缺点是不利于上课偷吃。

纯辣派的辣条,同喝酒、坐过山车、看恐怖片一样,是一种自虐。因为辣味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吃辣之后,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对抗疼痛,同时产生很爽的感觉。

而另一派属于味道派,主要靠味精和盐。比如有一款叫鱼香脆骨的辣条,在东北比较多,里面放了青豆,味道齁咸。还有一些以素肉为名的辣条,味道不重,微甜,专门供给那些属于辣味绝缘体的人。

前几天我还和马督公一起参加一个会,他说他去年去某个方便面厂,工作人员跟他说:哪个省份的人最能吃辣,自己说不好使。我们这里都有销售数据。后来我偷偷问了马督公这家企业的数据,最能吃辣的哪个省。这里我先不说,大家也可以猜一猜是哪里。

口味就像人一样,有的人是很喜欢吃纯辣的,有的人喜欢吃特别甜的。但更多的人没那么极端,什么都来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这就意味着,存在着那么一种口味,一种口味的最大公约数,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至少不会让所有人都讨厌。这就是卫龙成功的关键。

从身世上来看,卫龙更像味道派。它有传统的辣味和咸味,但整体上更偏甜一些,并且创造性地使用了孜然、胡椒等调味料,充满着一种特有的香味。

这种香味符合中国传统对好吃的定义。很多人虽然没有多喜欢,但当别人打开一包卫龙,香飘飘的味道充满房间里每个角落时,他们并不介意来上那么一根,这时辣条也成为一种社交工具。

卫龙这种香味的背后,其实是对产品强大的把控能力。我们都知道,辣条曾经主要靠小作坊生产,部分辣条“脚拌”不均匀,味道充满层次性。卫龙则采取工业化生产,产品标准化,每一袋卫龙辣条的味道都是相同的。但这种工业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卫龙创始于1999年,创始人刘卫平来自湖南平江。平江当地有一种小吃叫酱干,类似于咸辣口的豆干。当时大豆价格疯涨,很多人就用面筋代替大豆,来模拟酱干的口感,形成了早期的辣条。后来刘卫平带着辣条的配方,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创办了卫龙。这是哪里呢?河南省漯河市。

河南是粮食大省,原料充足。1990年代是中国火腿肠爆发的年代,当时在郑州、漯河有很多火腿肠企业,像春都、郑荣,还有最著名的双汇。这些地方,简便包装的速食品生产线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是刘卫平的另一个优势。

不过刘卫平很快就发现,辣条这玩意没啥门槛,谁都能做。如果继续采用传统做法,你的产品优势在哪?怎么向全国铺货?如何占据市场?

很快,他就开始改进设备,生产量猛增,一下在众多同类中脱颖而出。后来他还花几百万引进全自动生产线,逐渐走上了食品大厂之路。然而,此时行业比较乱套。2005年,央视曝光了辣条黑作坊事件,非法添加甜味剂、苏丹红、霉克星等等,名字听上去一个比一个劲爆。而民间传言更劲爆,有的说原料用的是尸油,材料用的卫生纸,知道的是在说辣条,不知道的以为木乃伊呢。

这段时间是行业整治期,也是卫龙的沉寂期。不过大批不合格竞品被淘汰,对卫龙是个难得的机遇,因此它并没有战略收缩,反而逆势扩张,开展“三线建设”。一是扩充产能,增建两个生产基地。二是研制新产品,开发了亲嘴烧、牛肉棒、魔芋爽等等。最重要的是第三线,品牌公关,对辣条进行“洗白”。

有人说,“论热点营销,除了杜蕾斯,我只服卫龙”。从2014年开始,卫龙不断在网上曝光高端整洁的生产现场,拍摄《逃学卫龙》恶搞视频,邀请网红张全蛋到车间直播,碰瓷苹果性冷淡风,每逢购物节自黑营销。反正怎么花怎么玩,核心就三个字:接地气。

2017年,韩国国防部与乐天签署关于萨德的易地协议,乐天被全网声讨。卫龙第一时间从乐天玛特撤柜。通过几次超级网络营销事件的传播,卫龙终成一代网红,辣条的口味也不再极端,质量不再三无,包装不再漏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的历史进程,那就是它的受众长大了。

辣条的受众,以90后和00后为主。90年代开始,中国味精的生产量猛增,成本直线下降,加上面筋、辣椒、盐这些材料,总共成本也不高。而90后成长的时候,零花钱的概念逐渐普及,有点小钱的孩子们,迫切需要一种物美价廉的东西。5毛一包的辣条,遇上了有点穷、但又没那么穷的受众,于是辣条的味道,成为了他们重要的童年记忆。

后来辣条进入沉寂期,淡出了部分90后与00后的视野。他们去忙于学业和生活,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奔波。等到他们有了独立经济能力后,回忆起家乡和童年时,不免想起那种难忘的味道。此时正值电商大时代,那些早已在视野里消失的怀旧物品,都可以在网上买到。于是卫龙的怀旧网络营销,再次遇上了当年的那群小朋友,品牌与用户建立起新的情感联系,碰撞出了“国民零食”这个称号。

网上的热度是一时的,很难把握得住。几次营销事件过去之后,人们就会重新投入生活。更何况他们有了独立经济能力,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在这个消费快速迭代的时代,卫龙依然处在零食界顶端,一直占据着办公室、旅游景点、聚会等场景。这些光靠营销是做不到的,根本还在于,它迎合了当代人的口味。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口味才是永远的、不分地域的?怎么才能成为口味的最大公约数?要弄清这个问题,得明白现代人口味的演变。

首先,辣味天然是平民专属。过去,上流社会的饮食讲究精致,吃饭要吃出逼格。一旦重口味就容易破防,想想达官贵人聚餐,要是吃什么臭豆腐、猪大肠,还怎么维护身份?这就导致了,上流社会的口味相对而言都比较清淡。

而普通人就比较难了,饮食主要以一些粗粮杂粮为主,能吃饱就行。粗粮偶尔吃没什么问题,多吃几顿就难以下咽,需要搭配重口味的副食。因此,辣椒明末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开发为平民专属的下饭神器。上流社会对此是很不屑的,认为吃辣是掉面子的事,据说曾国藩吃辣还要偷着吃。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兴起,吃辣的习惯开始扩散。近年流动人口增多,并且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辣味有着天然的喜好。在移民聚集的城市里,辣味不断交融创新,形成一种特有的城市辣味饮食。对于办公室白领来说,吃辣既是一种社交方式,也适合作为下午的调剂,填补办公室零食。

另一方面,下午茶开始在中国白领群体当中流行,即便不能去餐厅一喝一下午,去便利店买杯奶茶也是不错的。下午三点饮茶先,聊聊八卦摸摸鱼。而这种从英国过来的文化,是一种天然的甜味饮食。

当甜味下午茶与城市辣味饮食相遇,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由此产生。我们有甜辣的主菜、主食,但是没有甜辣口的零食。卫龙的再次流行,便很好地填补了这一块需求。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为什么卫龙能做到上市?首先企业自身得足够优秀,才能有底气去改变消费者的固有印象。2010年后,中国的办公室人群大大增加,卫龙伴随了白领阶层的壮大。所以与其说它逆袭,不如说更好地顺应了时代。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