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解读:第二章美之为美

 曾氏易学 2021-06-08

  

第二章美之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恶:指丑,与美相对立。已:通“矣”,语气词。

不善:指恶,与善相对立。

有无: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相:互相:

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音:发音之初的声音。声:发音以后的余音。和:和谐相应,引申为互相对立和依存。

是以:因此,所以。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如老子理想中的得道者——尧与舜。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而为的意思。

不言: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

作:兴起、发生、创造。始:主宰。

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有能耐)。

居:居功,自我夸耀。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

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

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处事顺应自然。施教不用

言语;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自然地生长,并不横加干涉;滋生万物不为己有,施为万物不

求回报;圣人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正所谓不贪功,才能功绩永存。

  

【解析】

本章内容一共分为两层、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刚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水恒、普遍的法则、老子不仪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反观世间万物、还将其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来、于是、老手义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手盾对立的容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而这些正是老子关于行“无为”之道的方法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同样的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玄而又玄的东西转化或组合而来的。由此可以看出,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和其他物体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的生命开始于一个受精卵,其受精卵的形成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很复杂的形成过程,在这里暂且不提这一层我们从受精卵说起,一个健全的受精卵在得到母体营养的情况下,会迅速地生长发育,形成胚胎,然后随着各个器官的逐渐成熟,胎儿就有了听觉、视觉、触觉。为了满足胎儿的需要,母亲会增加各种营养,甚至开始实施胎教,比如听音乐、欣赏美丽的风景。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吃得开心、睡得舒心,听到外婆说:“小家伙长得好快啊!”我们不懂什么叫快,就知道大吃大喝大睡,偶尔伸伸小腿、扭扭屁股,弄得妈妈开心地说:“老公,宝宝又踢我了!呵呵……我们不知道老公是谁,但绝对知道宝宝是谁。直到有一天,我们听到医生的声音,我们就知道大事不好,我们要出生了,要离开这个安乐窝了,我们虽然有那么多的不情愿,可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现在谈的大道。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此过程中我们生过病,因为犯错被父母或老师批评过,当然我们也因为表现出色而被老师夸赞,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对错,什么叫荣辱。后来,我们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对生命的理解更趋深刻。我们在爱护子女的同

时,不由得想起父母一辈子的艰辛,我们想去孝敬他们,陪伴在他们身边,可现实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因为我们要忙于养家糊口,要忙于实现自身价值,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感到矛盾重重,在矛盾面前左右为难,甚至痛苦。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会面临残酷的竞争。成功了我们狂喜,失败了我们愁眉不展、痛苦彷徨。

日子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们都必须一天天地过,即便是我们不愿过了,可谁又能阻止太阳升起和落山呢?我们嫌日子过得太快,可日子不会为我们停留一分一秒,它像一辆快车载着我们向死亡开去。我们想乘机跳下来,那是枉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这人生路上的矛盾,我们迷惘、我们无奈,到头来还不是同样的结局,何苦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呢?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呢?矛盾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它是一个由概念到对立,再由对立到矛盾的自然形成过程。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一是坏的,可我们的特点就是只能接受好的结果而无法接受坏的结果,因而,我们痛苦,我们迷惘,甚或悲痛欲绝。这种坏情绪会经常困扰着我们,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里矛盾无处不在。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却无法对其加以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地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那无忧愁、无烦恼、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

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却是一种真正的积极,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能真正地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也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在相互对立中产生,而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常说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我们不能固执地追求一方面而排斥或忽略另一方面,而应该全面地看待事物。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正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总是善于做顺应自然的事情,从不逆势而动,不刻意、不强求、不说教,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所以,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学会不胡乱妄为,不强施号令,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很多事情,不是只借助空泛的说教就能起到作用,而需要亲身去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别人,在顺其自然中获得成功。

  

【启示】

放下功利心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他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做人不能妄为,做事不可强求,要学会顺其自然,顺势而行,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说,即使功成名就之后也不要居功自傲,只有这样,功绩才会永恒存在。因为功绩不是邀出来的,你做了多少事情,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贡献,自然有人会看到,会记得。我们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安慰,这就够了,没有必要非得为自己的功劳讨个说法。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功名利禄,准备流芳百世,结果却落个臭名远扬。

成与败,香与臭也是对立统一的,处理不好就很容易走向另一端。盛名之下善于韬光养晦,才能不开嫉妒之门;成功之后依然保持谦虚,方可免走怨怼之路。放下功利心,不炫耀自己的荣宠,不吹嘘自己的功绩,身处红尘,依然心神安宁,才能善始善终,深得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