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之韵味

 杏坛归客 2021-06-08

大燕山
琴棋书画,摄影视频,绘画书法,诗歌散文,历史故事。
4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关注诗画天地姊妹号大燕山

写诗比较讲究诗的韵味,喜欢用写意手法让诗产生美感,使笔下的诗韵味浓郁。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诗之韵味。

诗之韵味通常是指生动含蓄,灵光飞越,而又超乎象外,令人品之再三且回味不尽的美学意境。先来看看我的一首:


 《七律·梅之恋》
旅雁南飞月色昏,泥痕难觅觅诗痕。
荆柯应识凌寒影,傲骨长留碧玉魂。
久惜芳华怀旧梦,每思粉黛映新暾。
暗香深处丹心永,水远山遥寄语温。

本诗专事写意。讲究的是诗的意味。

用“上平十三元”韵。全诗句句用的意象,用虚笔,将梅似人化。这里的梅不能简单理解为梅花,这是一种语言的奥秘, 具备一种典雅的韵味,具有一种美感的渗透,属于诗学范畴, 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其实这里将“梅”作为第一人称来写的。写梅的期待,写梅的风骨,写梅的的孤傲,写梅的姿态,写梅的心情,写梅的感受。梅有这些属性吗,有,也没有,不即不离,其实是写人。


因此,我一贯不主张将诗词,特别是具有韵味的诗词硬性翻译成白话文的,倘若要翻译,那么这首诗可以改写成一篇比较长的抒情散文才能说透。这就是诗需要具备的韵味。

大家再回头默一默我上面那首诗。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清代学者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前辈大贤的精辟论述让我们对诗中的韵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韵味,亦可称之为“趣味”或“诗趣”。
有人曾经把韵味比作情人之间的一个眼神,我们习惯称之为“秋波”,“秋波”就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字眼。情人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领会对方的意图。这是一种默契,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是一种耐人咀嚼、耐人品味的言外之意。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的表达可谓状景在眼,形象生动。

古人对诗趣的界定有许多种。清代史震林《华阳散稿》中说:“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 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灵机之谓也。”“趣”是审美主体从自然性和社会性客体的本质、属性、现象中共体味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种种意味。清代学者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也说:“咏物如画家写意,要得生动之趣,方为逸品。”不仅咏物诗如此,其他各种题材的诗词创作都把趣味作为诗词作品独特的审美视点。 

实际上,趣已经成为诗词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特质之一。传统诗词的创作,也常常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趣中有理,理趣相生。所以当它们在作品中出现时,大都是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时也很难真正区分,现逐一阐述之。

一、理趣
“理趣”就是诗中有理,诗中有议。诗有理趣,就是诗人在诗里蕴含或阐述某种哲理,发表议论,能够给人启迪、促人深思,使读者从中得到某种人生感悟。

具有“理趣”作品又不同于一般哲理诗,不同于抽象地说理布道,而是寓道理于情趣之中,熔理和趣为一炉。有理趣的诗,充满诗意和趣味,极富艺术感染力。如我的《中国历史上六大名妓》,这一组七言绝句中就是以“理趣”为主要手段的。举出其中三首:

小凤仙
将军蒙难遇知音,计脱中兴护国军。
蔡锷讨袁功不朽,莫忘侠义小钗裙。

李香君  
血渍凝香淡也浓,丹青偏爱美人红。

秦淮一把辛酸泪,都在凄凉歌扇中。

关盼盼
风尘不堕意悠悠,红袖香残燕子楼。
阅尽人间多少事,任从欢笑任从愁。

这三首都具备“理趣”,或者说以“理趣”为主要支撑。“理趣”就是“讲道理”。 有些句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当代诗人林从龙说:“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感,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理性的升华的结果。”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中名篇。苏轼向人们阐述了两个道理,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则结论迥异;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再来看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是借观赏方塘来揭示主人的读书感悟。一鉴方塘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照见云影天光,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涌来。而身心若要保持明亮清净,则须借助圣贤的教诲来涤荡污浊,永葆高洁。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此意也。

其他如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清代诗人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等等,不一而足。皆寓理其中,见解独到。从上述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咏物、写景、酬唱、时论等,都可以写得生动有趣,得意达理。诗无情景不足以动人,诗无义理不足以启智。故诗词创作若能情景相融,义理相生,则诗中诸境便能互相辉映,光芒四射。

二、事趣
事趣是诗人通过对事物、事件的细微观察,悉心体会,将自我情感和描写对象融为一体,营造出富有情理或情趣的意境和意味。

如我的七绝《有感清明祭祖》
春雨连绵度岁来,残香冷案倍伤怀。
明知祭祀非益处,只为亲情丢不开。
又如我的七绝《读史咏南明》
秦淮烟月恨茫茫,一代南明帝业荒。
堪笑六朝金粉地,渔樵闲话续残唐。
 

再如我我的七律《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感赋》
暑尽秋来八月天,喜闻尺锦降云边。 
修身半世皆平仄,磨墨千章尽草笺。 
久惜吟怀扬国粹,不虚此道结诗缘。 
梦圆今日丹心永,奋力耕耘再着鞭。 

这些都尽述事趣。事趣包括物趣,我们来看一首唐代皮日休的《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琴书里。酒渴漫茶思,山童呼不起。”诗人酒后醒来,欲饮热茶解渴,而山童却屡呼不应。照理说来,常人此时必定心绪不宁,亦或烦躁不安,大发雷霆。相反诗人此时却显得格外宁静,山童的昏睡不醒和自己酒后的孤独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一种闲淡风趣的心情和韵致,耐人玩味。清人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此诗:“琐屑闲事见之于诗,必如此风致翩翩乃令人把玩不置。”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通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渴望与好友雪天对饮的心理。这都是把日常琐事写得富于诗情画意而充满浓郁生活情趣的诗例。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从回忆入笔,感情深沉真挚,波澜起伏;悲喜交加,亲切自然,以写出了异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而广受读者喜爱。

清乾隆帝一生作诗两万余首,好诗寥寥。但其中有一首充满情趣。注:上面的情趣应为事趣。有一次乾隆帝到十三陵游览,见陵道石人,便问随从:“此为何物?”一翰林学士匆忙之间脱口而出:“这叫仲翁。”乾隆见他将“翁仲”说成“仲翁”,立即借题发挥赋诗一首:“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从今不许房书走,去到江南作判通。”这位本为“上书房行走”的翰林,因此便被赶出宫廷,到江南作地方官去了。

叙事诗文是创作的基本手段,事趣是诗人运用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在平淡或曲折的叙述语境中,营造出来的因事生情或因物起兴的一种情趣盎然的感觉和享受。它不同于一般或纯粹的叙事或记实。
三、情趣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情感是诗词的第一要素,也是诗词的命脉所系。 

如我的七绝《题空巢老人》:
山自深幽水自流,清波尽淌老人愁。
夜冥应是儿孙梦,空诺无声念又休。 

又如我的五绝《为农村留守儿童作》
早晚听鸣鸦,乘风望落霞。
思亲天幕远,何日得归家? 

我这两首小诗便“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刘勰也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些传送千古的诗词作品大多具有丰富饱满、真挚热烈的情感,从而显得情趣盎然,五彩缤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乐府《江南》中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明亮生动的江南水乡画面。通过鱼儿在莲叶间的穿梭游动,表达了青年男女相互追逐、相互爱恋的生动场景。全诗中没有一句写人的语言,而是通篇运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巧妙地抒发了采莲人泛舟湖中,歌声唱和以及他们自由、欢乐的心情,显得活泼而有趣味。这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情趣。

再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唐人王昌龄写的«闺怨»诗。这首闺怨诗描写了唐代少妇楼头赏春的场景。诗中女子浓描艳抹,盛装登楼,且活泼浪漫,天真无邪,故不知愁为何物也。此中描写带有少妇年幼无知,成熟稍晚之憨态;及至忽见楼头柳色才想到,春天又至而夫君未归,到如今孤身一人,悔不该当初放任夫婿外出谋身。此诗写离情别恨,却不见沉重之感,而显得俏皮生动,婉转多情,故能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口占一绝:“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

此诗不假雕饰,纯用白话 ,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杨遇春为清代名将,以敢打硬仗著称。此诗以口语道来,见性格、见真情。活泼幽默,极富情趣,体现了一位沙场名将豪迈洒脱的个性风采。

以上谈的是诗的情趣,最后来看诗的景趣。

四、景趣

景趣也叫触景生情,或景中含情,是诗人对景物所生发的一种情感。

写景在诗词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景也不是单纯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在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当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独特的观感和体验。

也就是说被诗人纳入毫端的人间美景,充满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底色。

诗人借助特定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蓄势谋篇。从而诗人在体物抒情的过程中曲尽其妙,景致千般而情趣无限。

如我的七律《莲湖曲》八句皆为“景趣”:
一望山光接水光,平湖无际藕花香。
采莲人去晨光染,打桨船归晚影长。
鱼跃鹭飞云浪静,蝉鸣雀噪绿阴凉。
夕阳风送黄昏后,笑语欢歌落满舱。
 

又如我的七律《春雨》其中前面七句皆为“景趣”:
雨织稠云天幕濡,斜风素影锁村居。
溪声缓咽流犹止,山色低蒙现若无。
雾湿平畴禾涨绿,烟含柳线泪垂珠。
开轩四望皆清野,乍暖还寒烫酒沽。
北宋黄庭坚说:“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如:常人观山只知山雄,而诗人到此则感慨万千也。李白有“庐山东南五老峰, 削出青天金芙蓉”的浪漫;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慨。刘禹锡则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顿悟。同样常人涉水,只见水清。而诗人到此,则体悟良多也。

白居易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绮丽;
苏东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新;
明末夏完淳则有“月涌长江白,云连大海青”的豪迈。

凡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美景千般,观感各异。同样春天来了,我们会觉得:“春来江水绿如蓝”;面对明月,我们会觉得“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回首前程我们又会觉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反之,如果我们自己懂韵律、会创作,那我们肯定会有一些有别于古人的想法和体会,那么诗词作品也会更显得丰富多彩,灿烂无边。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这种取景自寓的诗亦是一种景趣。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空山风雪中,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而独有扁舟渔夫,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盛雪间,其天怀之淡定,风趣之静峭,子厚以短歌为之写照。”此诗是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而被贬逐永州时写的。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一个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景趣,表现了他不畏孤立打击,高洁自赏的品质。诗中的渔翁,乃是诗人遭贬时取以自寓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们再来看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词为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写。诗人撷取了寻常农村习见的一组画面,只用三两白描,几笔特写,就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乡村农家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和清新的生活气息。诗人正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具有典型意味的田园景象,摄取了具有诗情画意的人物神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的金秋风俗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渴望宁静生活的心情以及远离政治风波、恬淡怡然的生活态度。流露出诗人丰富高雅的情趣,如行云流水,运维无限。

总之,韵味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韵味是诗人丰富的内含,深刻的思想,真诚的情怀所构筑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是精美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奇妙的灵感所带来的美好艺术体验。梁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钟嵘曾说:“使为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晚唐诗人司空图也说道:“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诗,要经得住咀嚼、耐得住推敲,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诗,趣味的有无、韵味的浓淡是诗词作品有无审美价值的重要特征。

明未诗评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如果我们在诗词创作中都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五谷酿而为酒”,那么我们的作品也就韵味浓郁,芳香四溢了。

图片

点击上方关注诗画天地视频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