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苑理论文选〔第三卷〕

 雨中笠翁 2016-03-15

  诗苑理论文选〔第三卷〕

雨中笠翁图书馆  

  
17、       对于“炼”字的我见
所谓“炼字”就是在诗词的创作中,对字词加以锤炼、推敲、琢磨,做到字稳词妥,生动贴切,惊警动人,试图以其为中心来突现整句的形象、气氛和音律。字炼的好,就像一两颗发光的明珠,能将整首诗照亮。古人云:“千锤之重,一发系之,万人之众一将取之。句有长短,韵无参差,一字未稳,全篇皆疵。”诗词创作中,一字之失,往往会以“字”不工而害其句,以句不工而害其篇。因此要是作者能在这些小地方留心注意,则在大处就可免于颠蹶了。
今举例如下:  杜牧 《 江南春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林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四句诗即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的开头是: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令人心旌摇荡。其中“千里”二字尤为出色,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和绿色彩的映衬,有山和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与静的映衬,有声和色的映衬。但光这些还不够丰富,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他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上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增添幽远的历史色彩。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千百年来素负盛誉,每每读来都会令人不禁神往。又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鸭,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诗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侵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鸭”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即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玉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一个“湿”字,使得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诗人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为求一字安妥,古人留下了许多炼字的佳话:“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险觅天应闷,狂搜海欲枯”“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这里所说的“佳句”“惊人”“苦吟”“狂搜”等大都属于炼字一端。
古诗词是很讲究炼字的。炼字下手处在于“精择”要从诗词的文题出发,选择那些“字字敲打的响”的字词。古人云:“下字响则调高,知响而不知蕴藉则浮。下字静则古,知静而不知萧疏则哑。下字轻则体秀,知轻而不知深透则肤。下字实则格老,知实而不知园活则板。”一句话,炼字贵活,贵圆通,一旦拘泥,便成死局,全篇为之蹊跷蹉跎。
一般论炼字有实字与虚字之分。实字多指动词、形容词而言,如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为这个“闹”子是动词,在全句中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闹字包含了无限韵味,有春意竟发、争相踊跃的意象,能在听觉上传情给人。一个显豁、响亮的“闹”字,使整个句子活了起来,给句子以灵魂。动词炼的好,容易使诗篇活起来,特别惹眼,触发想像,有助于诗词意境的营造。至于形容词吴伟业的《无题》“千丝碧藕玲珑腕,一卷芭蕉辗转心”一句中的“碧”字从腕而联想到美人之腕如藕。由藕而想到诗心之慧,因为玲珑之赞,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能在对方的美上增加几分空灵的仙气。炼实字有时还包括一些名词在内,如杜诗“行云星隐见,叠浪月光茫”中的“星”和“月”字即是。所谓虚字是指语助词和副词,如杜诗“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中的“犹”“忽”二字如浮云着风,闪烁无定,被认为是死字而使之活者。可见,虚字炼的好,也能使诗生出情味,增强艺术感染力。
在写作时应十分注意适度炼字,即做到精警、卓犖(luo)、自然,即要出类,又要融洽无痕,即要出奇又要妥贴自然,要劲健又不可过于着力,要天然,切忌绽露斧痕,做到极用意处,看似不用意,极着力处看似不着力,力求自然,为人所乐于接受。此话说之容易,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再经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
 
 
18、    在诗词创作中如何巧用“比喻”  
“比喻”是诗词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为什么要学会巧用比喻呢?因为生活的哲理,事物的规律,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抽象的。诗人要把生活、思想感情形象鲜明的传达给读者,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巧用“比喻”。“比喻”是使诗词形象化、通俗化的方法之一。比喻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被比喻的事物(即表现的对象),二是比喻的事物,三是类似点。例如“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中,长江是被比喻的事物,又叫本体;“练”是比喻的事物,又叫喻体;长江和“练”的形、色,是类似点。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几种,今分叙如下:
(一)  明喻。
它的喻词在诗词中主要是“犹”、“若”、“如”、“似”等,有了
这些喻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比喻关系便一目了然了。
如:          周德清《 塞鸿秋·浔阳即景 》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这首小令通篇用了五个“如”字,通篇即明喻,如“长江万里白如练”就是用白绢去比喻长江狭长的形状和傍晚江水的白色。“江帆几片疾如箭”江中的帆船,走的多快呢?这个“快”比较抽象“疾如箭”就像离弦的箭那样快,这一比喻就把快形象化了。又如: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纤纤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本来是写一则神话故事,但作者采用了以叙事为主的完全写实的手法。全词以写景开头,以议论收尾,中间则叙述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让人读来犹如在眼前。全词句句写天上,写双星,又句句写人间,写人情,天人合一。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词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诗人用水比喻柔情,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柔情形象化、具体化了;用梦比喻两情相会时的那种情景,把久别重逢的心情、情景表现出来了。
(二)  隐喻。
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用“是”连接起来的一种比喻,有时也不用是字,只要把本体与喻体放在一起就行了。这种比喻的特点是“隐”“晦”,字面上找不到“如”、“似”、“若”一类的比喻词。“是”字的隐喻,古诗词中用的不多,用的多的隐喻大都不带是字。
如: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诗人与白居易初步相交时的对答诗。原诗为:“为我引杯添
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感叹刘禹锡因才气与名望而招妒,被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伤感与无奈。答诗首联概述23年贬逐异乡的遭遇和感受,浓缩了23年的痛楚和失落。颔联感叹23年贬逐后旧日故友之凋零。上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化用向秀寻访亡友嵇康旧宅闻笛而作《思旧赋》,下句“到乡翻似烂柯人”化用王质砍柴遇仙,回家时斧柄朽烂,亲友多故的传说抒发对故友的怀念伤悼之情。颈联回答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常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同情和无奈,以“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两组对立的自然意象来“隐喻”诗人的现实处境,23年之后诏重返朝廷,已是老朽之身,而年轻后进的人才,犹如千帆竟过于沉舟侧畔,万木争春于病树前头,诗人对此虽感到怅然,仍是以一种通达、平常的心态接受和理解。“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见赠题意,“今日听你一首诗的劝慰,我就暂借杯酒增长精神吧!”
(三)  借喻。
   是一种仅仅说出喻体,省略了本体的比喻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的春景速写,起句借“迟”字(从诗经“春日迟迟”化出)点染春日温暖漫长,给人以困倦迟缓的感觉。以“丽”字点染浣花溪一带山水风光的秀丽。次句,“春”“风”“花”“草”四个名词并置连缀,而以“香”组合成旖旎画面。三句,借取最具春天时节特征“燕子”衔泥筑巢的意象,四句,描画了一幅鸳鸯春睡图,借一个“暖”字点染春和日丽,燕子与鸳鸯一飞一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全诗一句一景,借“丽”字总摄,笔致简洁,用字精妙,画面生动,情蕴于中。在春意盎然的画面中,蕴含着诗人经历安史之乱,携家跋涉蜀道奇险,备尝坚辛,终于暂时安居在成都草堂时的安适、惬意的心情。
(四)  博喻。
就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
如:     贺铸   《 青玉案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本词表达的是一种审美情感体验。词的主题除了梅雨时幽居生活的惆怅之外,还抒发了内心对理想美的形象的追寻,和可望不可及的悲哀心理。“凌波”形容女人轻盈的步伐,“凌波不过”即美人不来,总在距离之外。“芳尘”指美人,“但目送”也说明词人并未追随美人芳踪而去。伊人走后,自我无法安顿,彷徨而欲罢不能,“她”会在哪里?是“月台花谢”或是“琐窗朱户”?大概只有无所不在的“春”会知道吧。是“春天”将你带来,又匆匆将你带走,只留下惊鸿一瞥在词人心头荡漾。“蘅皋”是长着水草的水边,正好贴切美人“凌波”而去的场景。尤其在“伊人”走后,作者选择的只是以“彩笔”来表达对美人的痴情断肠。最后三句写愁“试问闲愁都几何?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几处具体形象景物的描写,来构成对于“闲愁”的博喻。,把“闲愁”形容的那么传神,好像是你不提则已,要问的话就让你剪不断理还乱。“闲愁”的比喻,借着空间的拓展,递增了广度和密度,在迷离恍惚的心境下,越想越多,一发而不可收拾。“烟草”和“风絮”取其若有若无,朦胧飘忽,也取其数量众多和无处不在,正与内心愁绪有共同的特征。
“比喻”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让感情更真挚。对于诗词的初学者来说只有在熟读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勤加习练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19、     古诗词中“重叠字”的欣赏
“重叠字”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能使自然景物的描绘更生动、更形象,使诗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深切,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今试举例浅析于下。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1、蒹(jian)葭(jia)—初生芦苇。
2、苍苍、凄凄、采采—茂盛的样子。
    3、洄(hui)—水流迂回曲折。      4、晞(xi)—干。 
5、湄(mei)—河岸,水滨。        6、涘(si)—水边
7、坻(chi)、沚(zhi)—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凄迷苍茫的图画,由“白露为霜”等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深秋的早晨,诗中的主人公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日夜思念的恋人,而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茫茫的苇丛,那苦苦期盼的人在那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一边,而这却是空泛的,很不确定的地点,引出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怅惘。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复沓的形式,即章与章之间的词句基本相同,每章只变更几个相应的字,这种形式又称为重章叠句,是古代诗歌,尤其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用词上,全诗运用了许多叠字(如苍苍、凄凄)来状物,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感。全诗一共三章,无论那种形式的重叠,都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诗中反复咏叹“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我们的脑海中自然呈现了一片茂盛的芦苇丛。它们在河岸密密丛生,细细长长的芦苇杆排在水中,似乎连人的手指头都插不进去。那白茫茫的梢头随风起伏,摇曳多姿,拂着人的脸,像恋人的手一样轻柔。
全诗三章一再重复这一场景,加深了我们对环境描写的印象,使环境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
又如:    《 江南 》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该诗主要写江南采莲时的愉快情景。像《江南》一诗本来有那么一句“鱼戏莲叶间”就已经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显示出来了,然而作者偏又来个“东”“西”“南”“北”,正是因为有了后面这四句,使得全诗生动活泼,把鱼儿在水中悠忽闪现的动作,人们在水上采莲的画面和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魏晋之后。尤其是唐以后,随着诗词形式的日趋成熟,对格律的要求更加严格,重叠这种形式不常为诗词所用了。但在后人的许多优美的诗词中,还是能见到的,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便是。
又如:     李清照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叠字”修辞的运用。词的开首,连下了14个叠字,如珠走泉流,回环动听,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叠字是造成汉族语言所独有的形式美的一种手段,它是心中感情的波澜音响化,运用它可以贯通气势强化情感,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从而使词的节奏与所抒发的情感旋律相适应。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不舒展的齿音,它们并列在一起时,并不使人感到诘齿聱牙,而使人感到字字如键,将倾吐不尽“夫死飘零”的悲哀心情赋予声音,使读者如亲耳听到她的哽咽啜泣,这正是心声的折射。
至于末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创造出一种情景,在昏黯的暮色渐笼渐浓,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人内在的生命律动也已减轻至最微弱的讯息,里里外外只回应着雨水敲打在梧桐叶上所发出的空洞悠远的声响······。
作者将无限痛楚的抑郁心情赋予“点点滴滴”几个叠字,用微弱而又凄情的声音,使落寞的情感不仅滴向读者的耳里,更滴向读者的心头。
叠字要运用得好并不容易,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长期的习练,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就是叠字的运用要用的自然,要“复而不厌”虽重复而不使人感到厌烦。如果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使用,就会适得其反。
 
20、    浅析格律诗词中的“层次美”
古代的许多名篇佳作,都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幅如画的美景,每每吟咏,总觉新鲜有味。画家是以图像、色彩诉诸笔端,而诗人是以词章格律吟于口吻。但艺术家们在观察自然,描摹自然时,常常具有共同的眼光,故可以不谋而暗契,使我们可以从画卷中听出诗人的吟声,而在诗篇中又可以看到画家的笔法。那么,诗人是如何用艺术的语言创造如画的境界,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的呢?今试举例浅析于下:
杜甫   《 五绝二首 》    (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写于成都草堂,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传作。诗一开始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以“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清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第二句“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可以收到如临其境的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的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绘,使画面更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微:“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筑巢而不停的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的悠然自适。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第二首写于入蜀之后,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竟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令人赏心悦目。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伤感。
此诗的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的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的殷切。
又如:   王维        新 晴 野 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景真切的再现出来。纵目四望,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因而在最后两句中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诗人特别注意选取构成画面的典型事物,将其精心安排。王维的诗,他运用语言信息的一切手段,创造出各种意象,安排得当,各得其所。雨后田野的景象是丰富多彩的,可写可画的事物是很多的,为了展现原野新晴后的“无氛垢”,诗人把一切纷繁的细节都删芟得干干净净,然后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不同色调:眼前的稻田,田外的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四层色调由近及远,位置不同。白水和稻田是近景,诗作者“极目”中的平面上的层次;青山和碧峰是远景,体现出主体上的层次,把远山和近岭的轮廓染得极清晰,并且把其间的距离又拉的相当远。层层推进,从而具有了强烈的造型艺术的层次感。再者,作者还善于点燃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构成绚烂陆离的艺术画面,从而使诗的意境色彩化。如“白水明田外”一句中“白”和“明”两字,白水而明,这种光效只有在阳光之下的远水方能产生,而近水的形象大概是碧波粼粼,不会有白而且明的光感。远处白水而明,强而耀眼,而近处的“田”是绿色的,是阴柔而偏暗的色调,强调了水的明,也就反衬了“田”的暗。两种色彩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比的艺术效果就产生了诗词画面的层次感。
另外,巧妙的处理诗词中动静之间的关系,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也是创造诗词画意层次美的重要方法。如“碧峰出山后”一句,山后有峰已经点明了层次,作者在这里又用了一个“出”字就增添一番崭新而突兀的效果。诗人先看到的是山,忽然又注意到山背后壁立的远峰,于是用了一个“出”字把人们的视野拉到远方。而且山是静的,峰似乎是动的,一动一静,又是鲜明的对比,因此远峰近岭,轮廓清晰。正如同看作画,随着画家的笔,群山背后又现出一峰,画面上顿时更添一重山势。动静的对比,即反映在外在事物上,也反映在内在精神中。
精心选景,巧妙安排,色彩对比,动静结合,即是诗人创造诗词画意的主要方法,也是我们领悟诗词画意层次美的钥匙。
 
 
21、    “田园山水诗”的探索   
我国古典诗词史上流派繁多,田园山水诗便是一大流派。从晋代陶渊明到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创作了大量田园诗词。这些诗词描绘农村自然景色,表现田园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或官场失意后隐逸避世的思想。今以陆游《游山西村》为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它生动的描绘了乡间的风光习俗。这是丰年的山村,菜肴丰盛。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的深厚情谊。这里有风景如画的乡村风光,重复相似的山水,柳暗花明的村庄,这里有古老的风俗,简朴的民凤,在社日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村民们吹箫击鼓,来来往往,所有这些如电影镜头般组织在一起,是怎样的和谐呀!这不正是作者心中那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图吗?
又如:刘禹锡     《 竹枝词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she)
这是一幅巴东山区人们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首句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青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说:“桃花开,李花败”,现在桃、李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劳动之美。后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载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挑水,准备做饭。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图画,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有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嘎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为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
像《游山西村》这样的诗是不可多得的佳篇,他为我们勾勒出了非常可爱的乡村风俗画,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我们现在欣赏这些诗篇,往往在吟咏玩味之中顿觉古老的乡村民风扑面而来。
在写法上这类诗歌对乡村习俗不作浓墨重彩的描绘,而以简笔勾勒为主。诗人善于抓住最有表现力的人物或场景从容落笔,娓娓道来。诗句中毫无渲染和修饰只是从容的叙述,却能受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田园山水诗中,诗人往往对山水胜景、田园风光描绘或点染,借景抒情,以表达他们或清高自许或消极避世的情怀。《游山西村》一类勾勒乡村风俗画的诗词中虽也有类似的描写,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等句,这些词句虽着墨于山水自然,却是“醉翁之意不在乎山水之间”,诗人的笔墨是在为人物活动铺设景场,或者说是为风俗画卷点染底蕴。当淳朴的民风随着人物的活动扑面而来时,你会恍然悟出诗人那些山水笔墨的妙处的。
 
 
22、      对于“起兴”手法的我见   
何谓“起兴”即先言物,再抒其情。诗词的性,可以放在全诗的开头,所以叫做起兴。诗人创作时往往浮想联翩,触景生情,这时,借别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才抒发思想感情,就是起兴。起兴往往能起到烘托主题,增强表现力的作用,能使诗人在短短的篇章中,刻画出动人的意境和形象。今举例如下。
如:(唐)柳宗元《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因王叔文事件与刘禹锡等四人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才奉召回京,但终生不被重用,心中充满着愤郁不平的感情。这是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
作者先从 登柳州城楼写起,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以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喷涌而出,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第二联写的是近处所见,因是近景,见得真切,写得细致。就描写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结,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于是心驰向远方,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查则江流曲折,犹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来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属工对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望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他先用“共来百越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诗读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最后,作者在兴句中巧妙的点出诗眼“愁”。作者的精神思想,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对王氏集团寂灭的思索,全都浓缩在一个“愁”字上。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包含了起兴的各种特点,是成功使用起兴手法的范例。
      又如:(唐)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当时朝廷党争激烈、宦官专权,战争连年不断,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的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第三句一转,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
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噶然而止,也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的即深刻,又简练;即沉郁又含蓄。
自然恰当的运用起兴手法,是这两首诗在写作上鲜明的特点。首先作者巧借兴句作为全诗的开端,从而交代了与诗人活动有关的环境。这便是刘勰(xie)主张的“兴者,起也”(《文心雕龙》)诗的兴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李白《春思》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都交代了人物出现和活动的场景。其次作者又巧用妙句,兴中蕴比,渲染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氛围,最后作者巧妙的点出诗眼。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起兴”时,值得深入探索的。


23、       浅析诗词的婉约风格         


婉约诗词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善于用白描铺陈的手法(“白描”是抓住事物的特点与现实的直接对话,更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袒露。“铺陈”是对事务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创造一种细腻、幽深的意境,牵动读者的情思,以其欢娱或愁怨的境况达到动人魂魄的结果。今举例于下。如: 李益  《 写情 》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这首七绝以《写情》为题,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此诗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的竹席上,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约会告吹了,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盼望已久,怎能不失眠呢?这令人痛苦的夜晚,却偏偏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宵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来说,不过形同虚设,那有观赏之心呢?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而已。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加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更显得突出、含蓄、深邃。又如:
               柳永  《 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部带有故事性的戏剧,展示了令人伤心的一幕。下片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今宵”二句不仅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作者把自古伤离别的普遍感情,放在冷落清秋节的特定时令中,那种情与景的交融,那种只有个中人才有的缠绵依恋和痛苦万分的情状如现眼前,令人神摇心动,体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雨霖铃》缘情布景,情随景迁,使情景婉绝,堪称婉约诗词中的上品。
婉约是“杨柳渡头行客稀”的清丽春景,是“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情思,是江南少女手执红板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呀呀细语。婉约的诗词多以细腻、委婉、藻饰为主要手法,多以春闺恋意,青春知己,羁旅行役为表达内容。婉约诗词的大师们,常以解刨刀似的笔触,丝缕活现的展示描写对象的心理特征,感情要求及生活风貌。
其次,语言的柔美清丽与奇巧是婉约风格的另一突出特点。如:
李清照  《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是写词人在一个秋季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作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黄昏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她孤独、苦闷、寂寞的感情。
上片开头三句,连用七组叠字极力渲染了词人的孤苦之情。词人寻来觅去依然是“冷冷清清”,面对如此的景象,作者百感交集,那孤独、凄凉之情萦绕于怀,这一句奠定了全篇的基调。“乍暖”是说忽冷忽热的天气,最不利于身体的调养所以为了御寒而喝“三杯两盏淡酒”,但结果却是“愁更愁”,所以下文看到征雁南飞,无法不流露出“伤心”之情。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这南飞的征雁“却是旧时相识”。下片继续铺叙,,作者抬头望见大雁南飞,低头看见满地狼藉不堪的残花,作者在这里以实代虚,借物抒情,那满地的花叶,不正是她悲伤心声的真实体现吗?作者那孤独的身影映在窗前,这漫漫长天何时才熬到黑夜?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细雨敲打着窗外的梧桐叶,断断续续,一直滴到黄昏。最后一个“愁”字即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又映出了自己十分曲折、复杂的内心隐衷,在感情波涛的高潮中,全词走向结束。
婉约派在抒发个人哀怨之情上尤其细腻、突出、有独到之处。诗人们善于挑选那些最能抒发个人哀怨、离愁别绪、痛苦孤独的“物”来表现其婉约的特征。这些“物”也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如“大雁”、“黄花”、“梧桐”、“秋风”、“细雨”,这些意象是最能引起人们满腹愁思的。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贴切、形象地刻划出秋季黄昏时分那凄清、幽寂的环境,有力的烘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
其次,婉约派诗人善于运用一些抒情性的语言,直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这首词开头的七个叠字,极力渲染出了词人的孤苦之情,文中的“伤心”“愁”正是作者的苦闷、忧愁、孤独之情积聚内心,奔泻而出的表现。
总之,婉约诗词的大师们,总是善于捕捉生活中最能牵动人情丝的景物与情节,融炼进自己深沉细腻的情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带动读者一同感受人生的悲喜情愁,酸甜苦辣,真可谓“动情最是婉约处”。
 
 
24、     浅议诗词中的“豪放”风格 
豪放,是“天风浪浪,海天苍苍”的苍凉景象,是慷慨无私、拯物济世的博大胸怀,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豪放作为一种诗词风格,就是“豪迈奔放”;就是思想内容雄健俊朗,不带女儿气,胭脂气;就是艺术形式的奇伟纵逸,不拘谨,不因袭。豪放派的作者,往往遇事达观、超脱、心胸阔放、开阔;往往历经险难,却仍保持对外物的深厚兴趣;往往陷于矛盾苦闷而常常幻想超尘出世,对人生始终采取执著的态度。他们对人生、理想的诠释在其气势奔放、章法多变的作品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而其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则又是他的代表作品,今介绍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词十句,前九句为一大层次。首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辛弃疾一生的愿望就是收复中原,却落得个贬官闲置家中的结局,怎不让人忧心如焚?只好借酒浇愁。“醉里”点明是喝醉之后,夜晚挑灯看剑,以暗示报国雄心。从“梦回吹角连营”开始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在写梦境。从“梦回”“了却”“赢得”“可怜”这些抒情的词语中,我们看到了辛弃疾的报国宏愿,及过人的才识、胆略和豪气。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与内心激荡的奔放感情,使稼轩常驰骋于浪漫的想像,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从而创造出瑰丽奇伟的意境,而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无不渗透着词人的奇情壮思。从“剑”“边营”“塞外”“兵”“马”“弓”这些飞动的意象中,我们又能发现词人摆脱了韵律的束缚,将辞赋铺陈敷衍、散文舒卷自由等特点融入了词中。由此,内在的囊括天地的胸怀、抗金救国的理想与外在的“以文入词”的形式构成了“辛词”特有的豪放风格。
末句自成一个层次。“可怜白发生”使词境发生急剧变化,表现出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巨大反差。这首词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全词基调雄壮高昂,结句悲凉低沉,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词人壮志难酬心中的痛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猎,对于东坡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所以开篇便说:“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今日词人左手牵黄犬,右手架苍鹰,好一付出猎的雄姿!“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丽的出猎场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更显出东坡“狂”劲来了。“太守”东坡也。他说:“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如此声情口吻,可见他何等豪兴!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狂飙式的人物形象。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鬓微霜,又何妨”鬓边添了几根白发,又有什么要紧?廉颇能饭,就大有可用。我难道不行吗?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是表达这层意思。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重任,到边疆抗敌。这种思想感情是真实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勇豪迈,气概非凡。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他以“揽辔澄清”之志,写慷慨豪雄之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从而走向了广阔的生活天地。
豪放派的作者,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他们笔下的人物多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他们写自己的远大抱负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自己的矫健身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们写自己的狂态是“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他们写自己的气魄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他们笔下的景物多是飞动壮观的景色。“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是边塞景,“凭阑处,潇潇雨歇”是眼前景,写山则“青山与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写水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他们还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对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融铸于开头、结尾之中,如“可怜白发生”将无限感慨蕴含其中,读之令人叹惋。
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所谓“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有时寓刚健于温柔之中,有时又寓悲愤于闲适之中,以淡笔写浓愁,以轻笔写重压,以闲笔写大志。有时又寓庄严于谐谑之中,以诙谐俏皮话语,将自己兀傲坚强的性格和人生哲学表现的淋漓尽致。
 
25、   诗词中“绮丽风格”的艺术特点 
“绮丽”本意是鲜艳美丽。作为一种诗词风格是指注重语言修饰。绮丽的诗词给读者的感受是:“词语丰富、声韵工巧”。从古人留下的作品来看,绮丽的风格有两种:一种是和内容相称的;一种是华丽的词藻淹没了内容,或者是用华丽的词藻掩饰空虚的内容。前一种是好的,后一种是要不得的。下面我们就以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绮丽这种风格。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修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是一首描写一位妇女早晨起床后浓妆艳抹精心打扮的词。体现了工于造语、着意雕琢的绮丽风格。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又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是描写这位妇女刚起床的景象。红彤彤的阳光照射到屋里,闪着金光,如云的头发蓬蓬松松遮盖着她雪白的脸腮。“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描述了这位妇人起床后梳洗时的动作和心情,太阳都出来了才勉强起床,起床以后去梳洗,动作又是那样迟缓,丝毫没有心情。“迟”即写出了时间晚,又写出了动作的迟缓。“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前后各一面镜子,照一照头上戴的花朵,结果镜子内美丽的脸宠和鲜艳的花朵相映生辉,“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写妇人的穿着。用柔而轻的绫罗新做成的小袄,上面贴有用金箔做的鹧鸪鸟,闺中主人见此双鹧鸪不禁有所感触。
单从字面上读懂这首词并不难,要欣赏它绮丽的风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作者所造的色彩,先看早晨阳光照在屋里,与女主人乌黑头发、雪白的香腮,再加鲜艳的花朵相映生辉形成闪闪金光,这些强烈的色彩给人绚丽浓艳的感觉。选用鲜明的色彩,这是绮丽风格最明显的特点。又如韦庄的《菩萨蛮》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李珣的《南乡子》“乘彩舫,过莲塘,绰歌惊起睡鸳鸯”这里春水的碧色画船、彩舫的鲜艳,莲塘的青绿鸳鸯的美丽,无不显出鲜明的色彩。再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出了碧、红、黄等集中鲜艳的色彩,也体现出一种绮丽风格。
二看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感情。这位妇人的的穿着可写的很多,但作者仅仅突出了“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实际上作者是用它来衬托人物的心情。鹧鸪鸟双飞栖,可她的心上人又在那里呢?这样,我们就可回过头来鉴赏前面几句了,太阳都出来了才“懒起”梳洗动作又很“迟”,这就写出了人物的凄婉孤独之情。尽管如此,这位妇人还是浓妆艳抹“照花前后镜”再加上作者用富丽的色彩点染环境,这就说明她内心仍是热烈的。可是这种热烈感情只能面对“双双金鹧鸪”。
三是透过绮丽的辞藻,看作者含蓄地表达出的意思。“鬓云欲度香腮雪”,这里的“度”是遮盖的意思。鬓云遮盖着雪白的腮,这即表现妇人迟迟起床,鬓云纷乱慵懒柔困的情态,同时也意味着雪白的脸腮无人怜惜,任由鬓云遮盖。“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出了妇人爱美之心和妆扮自己的细致动作。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容颜尽管如花朵般的美丽,甚至交映生姿,但是其命运也不过象花一样,只有短暂的艳丽,只能装饰一下而已。字面的绮丽同意的含蕴结和起来理解,也是鉴赏绮丽风格的一种手法。
所以,绮丽风格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用典故辞藻而写得绮丽自然。如杜甫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香飘合殿春风转,花复千官淑景移”。二是不光靠色彩更主要靠诗句所构成的意境。如杜甫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白居易的“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三是把艳情和景结和起来。如苏轼的“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把美好的西湖景色和美好的青年女子的回想联系起来,构成绮丽的风格。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绮丽诗词风格的消极方面,认识到有些诗词过分雕琢,过分追求绮丽而冲淡了内容。这在创作绮丽风格的诗词中,是必须注意和防止的一点。
 
26、    对诗词中“典雅”风格的欣赏  
典雅的诗词源远流长。上起四言《诗经》,下至清诗,无时不有,它已成为我国诗园里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典雅,即诗词写的规范、高雅、优美、超凡脱俗。典雅诗词内容庄重,情感的表现合乎法度规矩;形式雅致,脱于鄙俗俚语。在典雅的诗词中,没有霏词艳句,也无市井村语。正如司马图在《诗品典雅》中所论:“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近。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今举例如下:  周邦彦  《 苏幕遮 》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摹穷形尽相,景色清丽明快,赏心悦目。下片抒情,真挚自然。全词富丽精工,深得典雅之美。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乡归梦。首二句“燎沉香,消溽暑”写正值仲夏,焚沉香以消除湿热的暑气。接下去“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写鸟雀欢呼晴天,清晨在房檐上偷看雨后景色,并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呼”字十分传神,不仅把鸟雀出巢时的情态描绘出来,而且也把初晴时人的喜悦心情透露出来。后三句写到雨后初晴,阳光明媚,把昨夜残留在荷叶上的雨珠晒干了。绿水荡漾,水面上漂浮着清润溜圆的嫩荷,亭亭高举的荷叶荷花,微风过后花摇叶颤。这几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荷叶荷花栩栩如生的神态。词的下片抒写思乡之情,以一个家住吴门久客京师的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勾起乡心,接着由思乡而思人。“五月”是水暖鱼肥之时,故乡那些常和自己垂钓的朋友,可曾忆起了我?作者在凝神思念之际,眼前似乎出现幻影,仿佛自己驾着一叶扁舟,轻摇小楫,驶入故乡的荷花塘内。以景作结,与上片对荷塘的描写虚实相应,则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又如杜甫的《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首联是“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是指他乡复值行役之时,公事在身,形色匆匆。来到知友坟前致哀。先前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身后凄凉可想。“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的土都湿了。其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地云断,使人倍觉寂寥哀伤。“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下句则借用一个典故,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知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忌。这以照应前两联,道出为何痛悼的原因。“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又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引人联想: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亦似哀乐阵阵,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吊客的悲哀。此诗写的即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典雅的诗词可以写愁写恨,可以述哀述痛,但语言要得体,分寸要恰到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即做到情景浑融,又往往点到为止。如曼殊的“梨花院落容容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就写的玉润珠圆。即使写离愁别绪,也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雍容华贵之中流露出寂寞哀伤之感,在亭台如旧、香径依然的情景中透示出春归花落好景不长的轻愁。作者把这种难以名状的惆怅写得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显得蕴藉典雅。像杜甫的《别房太蔚墓》,明明是对知友的哀悼,结尾却写到“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把满腹的哀痛与忧伤都藏在了景物的后面,感情的分寸把握恰当。
典雅的诗词也可以写炽热的情爱,但须符合雅词的需要。不露市井俚俗之气,有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典雅的诗词一般讲究形式的完美,注重造词炼句,比如周邦彦的    《 玉楼春 》。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该词是写轻易与情人分别后而产生的悔恨,重游旧地怅惘。全词八句对偶,运用古辞赋家的手法来炼字琢句。遣词精美,造句工整,言情体物,穷极工巧,均显示出典雅之美。正因为典雅之诗端庄雅致、仪态非凡,所以历来获得诗词评论者的赞美与推崇。
 
27、        宋 诗 特 征 初 探        
唐宋诗的异点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词,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众所周知,在诗坛上,唐诗如一座壁立万仞的高峰,令人望尘莫及。在其笼罩下的宋诗,想在古诗王国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另辟蹊径,创造自己的特色。于是学乖了的宋代诗人,在艺术上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因此,“以文为诗”的倾向,经由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倡导实践,遂成一代之风气。前人对宋诗的“以文入诗”好于诗中议论说理多有指责。殊不知,这正是宋诗有别于唐诗的富有创造性的价值所在。诗属韵文,偏重于抒情性与形象性,而议论说理乃散文的笔法,多铺陈而少比兴,容易流于空洞枯涩。于是,在诗中即能蕴含哲理而又不失诗的韵味,将理语与情趣水乳交融,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理“趣”,这就成为宋诗追求的一种高尚境界。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创作的诗多用来明理言志,又不乏清新活泼。今举例分析如下: 
朱熹     《 观 书 有 感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一泓只有半亩见方的池塘,微波荡漾的水面像镜子一般清澈明净;蔚蓝的天空和几朵飘动的白云映照在里面,与粼粼的水光一起闪耀浮动,流荡徘徊。面对如此迷人的景色,流连之余,诗人不禁发问:这小小的方塘为什么竟会如此清澈?举目望去,啊,原来有一股“活水”正汩汩地从源头涌来!诗的后两句,诗人自问自答,似不经意间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略一思索,便知这些优美的意象都是诗人因“观书”而产生的联想,是用来提示哲理的“喻体”,“方塘”喻所观之书,“天光云影”指书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源头活水”则比喻著书者灵感的广博的知识,“方塘”由于“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清澈可鉴,永不陈腐;而学者文人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文思泉涌,浮想联翩。诗人通过创设生动可感的比喻,化虚为实,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言近旨远,富于情趣。
又如  叶绍翁的   《游 园 不 值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星出墙来。
          注:不值—不值者,不遇也。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早春之景,即抓住了特点,又突出了重点。如“屐齿印苍苔”是“以少总多”就包含着许多东西。仅就写景而言“苍苔”生于阴雨,“屐”多于“踏泥”苍苔而屐齿可印,非久晴现象。不明写春雨,而加以暗示杏花已开,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那么,进园去逐一观赏,该有多好!这“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中表现,眼看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内“万树”不正是余味无穷美的享受吗?
这首诗的好处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作者想进园一游,却见不上园主人。那么主人是怎样的人呢?门虽设而常关,“叩”之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想。
这首诗的妙处更是“景中寓理”能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一旦“满园”那“一枝红杏”就要“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是墙能围得住,门关得住的吗?
如果但就诗本身来看,无疑是“诗中有画”的写景诗。诗中的意象优美生动,使人心情澄净开朗,诗中的议论寓理于景,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的确富于“理趣”。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就采用了类似的表现方式,借描写画眉鸟在山林中自在歌唱的景物,来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生活的情趣和思想境界。“景中寓理”来表现诗人对事物的新颖见解,而又不失诗的趣味,确乎“理趣”盎然。
综上所述,宋诗在说理时,或是寓理于景,曲尽事物之妙,或是创设比喻,化虚为实,从而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人于形象描写之外,有大片想象的空间,完美的体现了诗的“理趣”之妙。宋诗也因能另辟蹊径,宛如古典诗苑中一朵奇葩,虽无牡丹之雍容,却也不失玫瑰之妖娆,摇曳多姿,理趣盎然,自成春色。
 
 
28、  诗词中“意境”的探研  
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画面。它有两大因素:意和境,即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意境有三大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一、何谓“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就是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生景。景物是用抒情话语表现出来的,它被赋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而情感是借助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的。清人曾论述:“情、景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今以唐人柳宗元之诗《江雪》为例,细述于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
                  孤舟簔笠翁,独钓寒江雪。
    寥寥20个字却绘出了一幅寥廓、苍茫、凄寒、幽静的图画:在一望无际的白茫茫的大江上,孤立着一叶扁舟,舟中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独自垂钓于寒冷的江面。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似乎感到,那老渔翁在风雪弥漫的大江上,毅然独钓,是如此的清高孤傲,如此坚忍不拔。这一渔翁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诗人谪居永州时内心的孤寂苦闷,也就是说作者正是借助了孤舟上渔翁垂钓的景色,来抒发他政治上的失意郁闷,表现他此时孤高的情感。
这首小诗就极为精妙地做到了情景交融。风雪的迷漫,千山万径的广阔,鸟飞绝、人踪灭的寂寥,江上的寒冷小舟的孤立及渔翁的独钓,这些景物都经过了诗人心理情绪的选择,是诗人情感的映射,心像的摄影。作者借助于风雪江上的独钓渔翁,这一艺术化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感情载体,抒发了身处逆境而坚贞不屈的情怀,同时也折射出诗人那失意后的忧愤和苦闷。这种借景抒情的抒写方式,风格含蓄蕴藉,意味隽永悠长。
二、何谓“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就是虚境和实境相结合。实境是指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境物,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情感,和想象的自由活动的艺术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一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今以唐人李商隐的《霜月》为例浅析于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它的内涵饱满而丰富。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深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里去了。后两句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与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一面的自然流露。诗中寓情即兴,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实境是虚境的寄托,虚境是实境的灵魂;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进行选择和加工。这便是虚实相生。
三、何谓“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是由特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今以唐人张旭的《山中留客》为例说明于下: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留得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得极为概括,但并不抽象,这一“弄”字,便赋予万物以和谐的、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山光物态任你相像:“你想的是那青翠欲滴的新枝绿叶吗?是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的芬芳吗?是花叶丛中白鸟的歌唱吗?是奔流不息的淙淙溪水吗?······。”它们全部囊括在一句诗里了,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和鼓动性的诗句,而且先声夺人,“留”才有意义。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飘渺,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而且细咀那“入云深处”四字还会激起人们无穷的想像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的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主人挽留,客人想走,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的完满、生动、有趣,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美景和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尽情遥、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所有这些美的韵致,都让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雨中笠翁编撰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