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你哄骗孩子了吗?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21-06-08
哄骗,是指使用虚假的话语或欺骗的手段。对于天真的幼儿,成人的哄骗行为有时似乎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是由成人特别是家长这些幼儿最亲近的人进行的哄骗,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我们警惕。

一、哄骗会削弱幼儿活动的内在动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人的哄骗行为是一种以外在许诺为主的行为,这种行为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就会削弱幼儿活动的内部动机,这样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自主性的培养都将不利。
比如,幼儿在做某件事情时,如果家长给予一些鼓励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幼儿就会将家长的鼓励视为自己完成任务的有用信息,无损于幼儿的自主性、自觉性。反之,如果家长通过哄骗的方式,诱使幼儿做某件事情,会有损于幼儿的自主和自觉,活动的内部动机就会减弱。
例如:
家长哄骗宝宝如果每天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就能吃一颗糖,这样做一开始往往有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家长发现宝宝不再愿意为了一颗糖收拾玩具了,如果要宝宝继续收拾,就必须加大哄骗力度。一旦没有糖果了,宝宝就会立即停止收拾玩具。最终的结果是削弱了幼儿活动的内在动机和活动积极性。
其实,大多数时候,如果家长的要求是合理的,幼儿是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但是,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不肯做而采用哄骗的行为诱使孩子做某件事情,反而容易削弱幼儿完成活动的内部动机和积极性,使幼儿形成依赖心理。长此以往,幼儿还容易形成交易的心理,用得失来衡量家长的要求值不值。
总之,家长长久哄骗的结果,不论是对幼儿内在自主性的培养,还是对幼儿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图片

二、哄骗会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而处于此阶段的幼儿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赖床、吮手指、挖鼻孔等。由于贪图方便快捷,很多时候家长喜欢用哄骗的方式来阻止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继续进行,时间一长,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其实,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时,家长应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或者采取冷处理的办法
 
三、哄骗会降低幼儿对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重要他人,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做人的道理首先从父母那里开始获得的,幼儿对世界的信任也是从这里出发。如果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或者为了使幼儿能按自己的要求做事,用哄骗的手段转轻易许下承诺又不兑现,事后幼儿就会非常失望,并对父母产生怀疑,降低对父母的信任感。
例如,在幼儿园门口,妈妈急着要上班,而孩子又哭又闹就是不肯放开妈妈的手。这时妈妈说:不要哭了,乖乖吃完早餐,妈妈就来接你。大部分孩子立即就会止住哭声,乖乖地看着家长离开,家长的目的达到了。但当幼儿发现家长并没有如期到来的时候,对家长的信任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在下一次与家长分离时,幼儿由于有过受哄骗的经验,分离焦虑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一些家长可能会许下对幼儿更具吸引力却又是无法实现的承诺。随着家长对幼儿实施哄骗次数的增多,幼儿对家长的信任感也会逐渐减低。
值得警惕的是,幼儿对家长等亲近的人的信任感降低,很可能会影响到幼儿对整个世界的信任,从而导致幼儿安全感的缺失。
幼儿的心灵相对于成人来说更加敏感脆弱,安全感是幼儿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它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积极发掘自身的潜力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作为家长,应警惕哄骗教育对幼儿心理所产生的这些不良影响。
 图片
四、哄骗会影响幼儿诚实品质的养成

有时候,哄骗的出发点虽然是善意的,但它毕竟带有欺骗的性质,经过家长的多次欺骗后,幼儿可能会误认为成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不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可以轻易许下承诺,用假话哄骗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当幼儿想达到某个目的时,可能会模仿家长,对他人采取哄骗的方式,许下空头承诺,不利于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