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影

 新用户3134eDv6 2021-06-08

我不大喜欢跟人合影,尤其是跟名人。

我总觉着跟名人蹭合影,有点揩名人油给自己镀金的嫌疑。那样的事情,我这从山里出来的人,是绝对接受不了做不出来的。

近些年参加的活动多了,经常看到那么多人喜欢抓住一切机会窜到大领导或者大名人跟前,弓腰曲背满脸含笑地央人合个影,心里就觉着好笑。——合影的目的,无非是个明证,好在公众场合跟人吹嘘:我跟某某领导或者某某名人合过影,牛X不?

我就想:跟人家合个影,有什么牛X呢,难不成你成大领导大名人了么?况且,如果跟你合影的大领导,过不很久他进去了怎么办,合影不正好成擦不掉的污点了么?或者今天火得发烫的大名人,明天成了被狗仔队捣鼓出了丑闻,你不觉得尴尬么?——这样的事情太多了,那些求人题字后来又铲除题字的现象,难道还少吗?

所以,我没有过跟大领导大名人合影的举动。

但是,也有例外:遇到自己认可的学术人士或者精专于一事者,我倒是一定要合影的。——跟权威相比,我宁愿崇尚文化。

2013年7月13-19日,我在苏州观看“2013年苏州公开赛”。现场看马龙、王皓、刘诗雯、陈梦等国手以及奥恰洛夫等世界名将的比赛,那叫一个过瘾啊。我买了两块签名板,上面密密麻麻地都给签了名。但,没有跟他们合影。

唯一的一张合影,是跟中国乒乓球迷里最资深的“白眉大侠”老先生的合影。

我们不知道老人的名字,他因为长着浓密绒长白花花的眉毛,曾被央视二套以“白眉大侠”的称呼采访过,所以大家都这样称呼他。

那一年,老人已经92岁高龄,但依然精神健硕,每天都跟年轻人一样,候在赛场运动员通道出入口,怀里抱着他精心搜集下来的珍贵照片,慈眉善目地笑着。

我跟大伙央求老人让我们开开眼:好家伙,可不得了。这样说吧,凡是在中国跟乒乓球有关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件,他都有照片,而且有时任领导的签名,他能够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什么样的机缘。

——老人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乒乓球发展史典籍!

机不敢失,失不再来。我赶忙过去站在老人身边,让周围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五年过去了,照片已经找不到了,但合影时的情景依然很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10月27-28日,2018“丝路之秋”----当代名师大讲堂在西安高新一中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和陕甘晋的名师们汇聚一堂,品味智慧课堂的精妙。

对于这样的精品展示课,我现在不太听,究其原因吧,就是那课已经被排练得像歌唱家拿手的歌曲一样,随便上舞台就能顺溜溜地表演下来。——表演下来的课,就像备用的节目一样,你觉得有意思么?所以,我装模作样地坐在前排,打算象征性地听一下,然后拿出包里的书(我现在有了出门带本书的习惯,遇到冗长的会议或者报告,就可以拿出来让自己的时间增值)。

27日上午第二节课,是专家授课时间。我看到一个瘦削的老头很有劲儿地走上舞台,头顶的头发稀疏灰白而且略显凌乱,但整个人精神矍铄,上台阶时踩得台阶噔噔作响。

老人走上舞台,把枣红色夹杂少许黑色的冲锋衣外套脱掉,搭在舞台侧的桌椅上,白衬衫上套着一件灰色薄毛背心,右手一捋额头耷拉下来的几缕头发,然后笔直地站在了学生们面前。

那样的课堂形象,连同一句苏州方言浓重的普通话,课堂问候语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在了他身上。

我赶忙查一下资料:黄厚江,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他要展示的示范课是《猫》。

这是一篇很简单的课文,但他完全打破了现在流行课堂的模式,大开大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思路简单清晰。

他风趣的语言很生活化,肢体语言丰富夸张,逗得孩子们乐在其中,不由得随着他走:他引导孩子们“抓”课文“抠”字句,找课文中出现的“猫”和出现的人,用一个个小问题诱导孩子们读课文,作回答。

整堂课开合有度,挥洒自如,赢得了持续五六分钟满场热烈的掌声,让大家在盛行“表演”课堂的今天,欣赏了一堂原汁原味的本真语文课。

最为可惜的是,黄老师因为要赶时间乘飞机,让那么多人想合影的希望落为遗憾。

这是我唯一没有成行的合影,那么强烈的愿望,让我一直为之遗憾。

(作者简介:陈启, 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吃麦饭》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