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夕记事

 新用户3134eDv6 2021-06-08

今年的除夕很特别:不能胡跑,出门戴口罩。

遗憾的是,药店里口罩已经倾销一空——谁能知道,口罩会成为今年除夕比猪肉等年货还紧俏的东西呢?所以吧,你看,无论谁都应该好好坚持,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时节,每个人都有自己出头露面的机会。

亏得我四五月份买了几包一次性口罩,不是我有预见,主要是我买了就不知道放那里了,找不到了。结果就这样,买一包忘一包,就攒着了。

我回家戴了个防霾口罩,里面还有个医用口罩。这样怪异的打扮,并不怎么怪异,反倒是今年的一道流行风景。

因为稀稀落落地下着雨,村里街道上人不多,家家户户门前都停着车,门上的红对联显出过年的味道,大红灯笼已经挂起来,只待点上蜡烛,就会溢出喜庆的光彩来。

家里对联已经贴好,父亲正坐在大土炕上看秦腔戏,是个秦腔大赛,选手们来自西北各省市区,都着生活装,唱得有板有眼有腔有调;下面坐着三个评委在做着点评,然后亮分。

我自小就粘老家冬天的热炕,于是坐上去我就陪父亲看戏。

父亲看的是有线专辑回放,这个戏曲栏目,我看简介,是陕西电视台1979年就开始创办的,到现在已经30多年,1700多期了。父母都喜欢听秦腔,母亲那时候有空了,比如春节里难得的闲暇时光,就会跟村里人一起唱戏。他们那真是个娱乐的自乐班,场地很随意,一个空场就可以了,但板胡、二胡、边鼓、锣鼓、铙还有唢呐等等,一应俱全。我曾经听过,不看服装,在院墙外面听来,跟县剧团的差不多。——这就是老百姓透进心底的快乐!

我们后来给父母先后买了秦腔磁带,在录音机里听,再后来是戏碟机、碟片,现在是智能电视和手机,父亲听得很着迷。我经常被熏陶,也能片片段段的哼唱一些著名唱段。

我坐下来的时候,正是一位快七十岁的老人在唱《游园逼宫》,唱得真不错,虽是生活装,跟舞台不是那么协调,——后来发现参赛选手都没有穿舞台戏装,但一板一眼的手势动作,包括眉眼,都很有模有样。

戏和歌在发音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字词的处理也有一样的讲究和技巧。我听到了一句“自寡人登基年龄浅”,感觉选手处理的不是很符合情感。这里实际是带有一点遗憾的意思,自己才登基做皇上,可是在老臣们面前就是一只有权力的菜鸟,有权而无威,心里有点惶惑,所以要轻一点儿,不能再发力,显出力度,而又有点轻叹的感觉才好。

我把自己的体会跟父亲说,父亲对这些戏很熟悉,经常听专业演员唱。他听了我的分析,也比较赞同地说:“我就觉得跟人家唱的不太一样。”

接下来的是富平县的一位果农,也六七十岁了,唱的《寒窑》一段,虽然因为年龄大了,底气不足,但把王宝钏十八年痴情等候的辛酸苦辣也唱得叫人动容。

她的对这折戏的感觉,是真的源自于自己日常辛勤的劳作,是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唱出来就给人很真的辛苦心酸的味道。

第三位是某个商场的一位保洁员,68岁了,工作之余喜欢秦腔,老公和女儿极力支持她上舞台来唱唱。她唱的是《杨门女将》唱段,看样子是戏龄比较长了,辛苦的保洁员工作,并没有削减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用声音把佘太君的形象表现得大气凛然忠诚豪迈。

选手们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在舞台上少了中青年演员的铿锵有力,但多了大方自然和真切,完全没有“演”的成分,好像自己就是“王宝钏”,就是“佘太君”......

正如一位观众评委说的:老年人,一定要有两样财富,才能幸福:一个是好的身体,一个是好的心态。我还想说一句,还要有一个自己的爱好。——戏曲能让老人的生活里有声音,有生气,有活力。

是的,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层次,无论你在哪个年龄段,都有快乐的权力,你也有快乐的理由。

年夜饭,父亲仿佛还沉浸在刚才的秦腔戏里边,他表扬了自己的子女,也对两个孙子——我的侄子和儿子,提出了明确要求:“明年咱家的桌子上能不能增加两双筷子啊?”

父亲今年阖家团圆的兴致显然很高,一直没见喝过酒的他,居然非要打开一瓶酒,要跟儿子喝一下。囧的是,不喝酒的人家不备酒盅,父亲就拿纸杯当酒杯,跟儿子结结实实地喝了两下,把心里的快乐都渗在了酒里头。

陪着父亲看秦腔,今年除夕特殊而别致,简单而快乐!

(公益广告1:龙源香醋 品味生活)

(公益广告2:书法臻品 品质人生)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户县人,教师,乒乓球爱好者。文风力求散淡干净、质朴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