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实现中医人和病人之间的双丰收?

 跟我学中医 2021-06-08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意思是说,凡是真正的大医治病,必须无欲无求,有大慈大悲之心,愿意普度众生。如果患有疾病来求救治的,不可以计较病家的社会地位高低、拥有财富多少、年龄大小、相貌美丑、是冤家还是亲友、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愚笨的人还是聪明人,一视同仁,都当作至爱亲人对待。

但有一点是自明的,救人先救己,只有把自己救起来了,才能够救别人。医生也是人,合理的收入是必须的。毕竟,医生为学医付出的太多太多,回报是理所应当的。虽然治病时仅仅一只手,一张纸,一支笔,表面投入很少,但在它的背后是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这就象企业家将智慧投入企业一样,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

历史上有很多大医,遇到没钱的病人该救还是要救,甚至还会施药赠医,遇到灾疫之年,都会拿出自己的积蓄来买药救灾。显然,古代大医挣钱是不少的,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在行使仁心仁术的时候又挣到不少的钱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个体行医这种形式,投入极少,回报相对较高。

个体行医,首先投入极少,比如只给病人开方治疗,几乎什么都不用投入,仅仅是一只手、一张纸、一只笔就行了。如果想增加收入,就可以建一个药房,开方抓药一条龙服务,这样一个人就可以了。如果病人非常多,就可以找一两个徒弟,让他们打打下手,徒弟跟师学医,老师只管吃住即可,并没有其它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中医投入极少,回报却相当可观。

反之,如果学西医搞中医院这种形式,成本就高多了。显而易见,个体行医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所有治疗的工作,而中医院却需要很多人,一个人的工作变成了几个人的工作,甚至变成了几十个人的工作。比如,台湾的张步桃,一天能够看病三四百人,这已经和一个中医院工作量一样了。可是,张步桃只是一个人,而医院需要几十个人,相比来说成本低多了,虽然收费低廉,但仍然显得挣钱很多。

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它只适合于人体,而不适合于规模化的医院。中国发展中医院来和西医相对抗,就是拖垮中医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它大大增加了中医的成本,使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破功了。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中医院,最少需要几十个人,而真正干活的人就是那几个中医,他们要挣出钱来养活几十个人,压力有多大!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院无法用简便效廉的方式来治病的原因。每一个中医都有任务,不完成就下岗,为了生存,就必须从病人身上挣钱,于是,小病大治,几付药能治好的病需要分成几十付药,不仅显得中医的疗效慢了,而且还使病人感觉中医治病的成本并不比西医低,中医相对于西医的优势消失了。

中医和西医是一对矛盾,如果中医发展起来了,西医院和西药企业绝大多数都会倒闭,他们为了生存,一定拼尽全力打压中医。中医在这种环境下,就必须充分发挥它简便效廉的优势,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逐渐发展壮大。如何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中医的优势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医个体化,让病人享受和医院一样的医保政策,这样,中医虽然收费低廉,也能够收入不错,病人花费低廉,疗效也能够不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