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重阳日,咱们来看看天津武清老张家的无字家风

 深浅视频 2021-06-08

百  善  孝  为  先  · 家  和  万  事  兴

前不久,我也成了女儿的母亲 

我会尽我所能,把无字的家风传承下去 

让女儿成长为独立、快乐、善良的新女性 

给母亲一个舒心、幸福、其乐融融的晚年 

无字的家风

张欣

01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叫王德凤的姑娘,带着几件新衣服做嫁妆,从天津武清大良乡一个贫穷的村子嫁到了曹子里乡一个更加贫穷的村子。

过门之前,她就听说,她要嫁过去的小伙子家里穷,全部家当只有五间茅草房,而且小伙是长子,下面还有三个挨肩膀未成年的弟弟。

但她同时也听说,小伙子全家人在村里出名的仁义、憨厚,兄友弟恭,从他们四兄弟的名字就能听出来:王义增、王善增、王福增、王德增。她要嫁的王义增也非常能干、肯吃苦。

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嫁了,没有仪式、没有聘金,但是她说:仁义值千金,只要全家人和睦,勤恳过日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02

过门后的日子,艰苦得超出了王德凤的想象。

开头几年,大家庭劳力多,还能撑得下去,没想到没过几年,公爹就去世了,紧接着,婆母又患上了偏瘫,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姑娘和小伙子一下子从兄嫂变成了父母的角色。他们不仅要赡养瘫痪在床的婆母,还要承担起抚养几个兄弟的责任,而肚子里的孩子也接踵而至。光靠种着几亩地的收成,已经养不起一大家子的开销。

两口子没有抱怨,只是一天到晚都琢磨着怎样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

北山(就是现在的蓟县盘山)柿子成熟的季节,小伙连夜揣上窝头,推着小推车,步行一夜的山路,到山里买来刚成熟的柿子,再步行回武清县城售卖;德凤挺着怀孕的大肚子,到几里地外的缝纫厂打工做零活儿。秋天,他俩带着几兄弟一起,打来一车一车的草储存起来,留待冬天当草料卖……

德凤和丈夫就这样一分一分地攒着钱,就连自己生孩子坐月子都舍不得多吃一个鸡蛋,因为她有个宏伟的愿望:给兄弟们盖房子、娶媳妇。因为有了房子才能风风光光地娶上媳妇,她不想让其他姑娘像她一样,嫁到贫穷的草屋里。她觉得这是作为嫂子的责任。

03

十年间,德凤夫妇俩愿望成真,靠着辛苦攒来的钱,一共给三个小叔盖了三套房子,而自己依然住在越来越破旧的老屋里。用她自己的话说:给这个盖完给那个盖,就是没钱给自己盖。

三个兄弟都娶到了称心如意的媳妇,是时候该分家了。德凤夫妇分给自己的,除了那间老屋之外,只有一直瘫痪在床的婆婆。

而瘫痪的婆婆,也一直睡在他们的炕上,夫妻俩始终把最热的炕头留给婆婆,把最好饭菜的留给婆婆。德凤夫妻俩的义举受被整个肖店村交口称赞,谁提到了王家,都会竖起大拇指:那可真是个仁善人家!

04

贫穷并没有给这个仁善的人家更多的青睐。分家的日子没过多久,最小的弟弟不幸患上了肺结核。

肺结核在那个年代是绝症,而且传染性极强。这一下,媳妇跑了,邻居们也避之不及。可是病人需要照料,德凤夫妻把兄弟们召集在一起商议,小弟弟眼泪汪汪地说:这些年嫂子就像我亲妈一样,我就想跟着大哥,跟着嫂子。大嫂二话不说,当天就把小叔接到了自己家炕头上。夫妻俩不畏传染,端水喂饭照料了七八年,就连王义增自己也不幸被传染上了肺结核。

小叔哭着说自己拖累了大哥大嫂,德凤安慰他说,这都是当大哥大嫂应该的。他们依然没有一句怨言,整天都是笑呵呵的。

05

有了病人,家里的日子更难过了。

肺结核这个病是个无底洞,有多少钱都能扔进去。可是王德凤夫妻觉得,只要活着,就不能见死不救。家里所有能挤出的钱都用来给小叔看病抓药了,就连孩子们也自觉半工半读,放了学就去地里干活,或者帮忙去打草卖钱。

德凤夫妻有两儿三女,因为二弟不能生育,又想要个儿子养老,德凤忍痛把最小的儿子过继给了二弟。三个女儿都聪慧非常,年年成绩名列前茅。可是为了分担困难,大女儿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自己含泪藏起了书包,从此帮着带弟弟妹妹、下地干活补贴家用;二女儿爱学习,舍不得辍学,可是读到初中毕业,也被迫辍学了。只有三女儿稍微幸运些,读到了高中毕业,因为穷,考上了也没有钱去读,所以到底没参加高考,而是找了工作,去工厂做了纺织女工。

06

这个叫王德凤的女人,就是我的姥姥。

她的大女儿是我的大姨,二女儿就是我的母亲。

07

三个女儿出嫁之前,在家没有闲过一天。

为了多挣些钱给家里,她们干最累的活,像男人一样做苦力。母亲小小年纪就去窑厂搬砖,大姨和大舅背着筐子去打草,然后赶着大车去卖。有一次,他们想多卖些钱,拉的草超载,毛驴车在半路上翻了车,满载着整车草的大车从赶车的姥爷腿上碾了过去。孩子们都吓坏了,哭喊着,觉得姥爷的腿肯定是压断了。没想到,姥爷爬起来活动活动,除了疼,居然毫发无损!几十年后,大姨和姥姥还常常说起这件事,觉得是连老天爷也不忍心伤害好心人。

就这样,他们全家把老太太赡养到87岁,到老身上没有生过一点褥疮;让小叔多活了七八年,为他养老送终。

08

姥爷的肺结核慢慢好转,可是姥姥的背却驼了,被长年累月的辛劳压弯了,再也没有直起来。姥姥、姥爷都几乎不识字,他们用自己的身教告诉儿女们: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他们的儿女们也和他们一样,践行着这无字的家风。

大姨的婆婆七十三岁上患了老年痴呆,开始还能自理,后来越来越糊涂,大小便失禁,骂人摔东西,大姨为了护理好,放弃了工作二十四小时专门照料婆婆,和婆婆一个房间睡了整整九年。九年间,喂水、喂饭,擦痰、洗澡,接大小便,住院的时候,就连病友们都感叹:就算是自己的亲女儿也做不到!后期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姨四年都是不脱衣服睡觉。老太太糊涂得连自己的儿子女儿都不认识了,却始终认识大姨。儿女们谁来看望她给了钱,她知道是好东西,都颤颤巍巍地往大姨兜里装。从七十三岁发病,到八十五岁去世,大姨一个人伺候了婆婆整整十二年,被街道评为孝老爱亲典型。

老姨的公婆晚年患了癌症,也是老姨一直伺候到离世。

在我们家,我从小就知道,做了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送去,爷爷奶奶吃完了才可以吃。爷爷去世后,奶奶便和我们一起住,直到现在,家里没有我的房间,却一直有奶奶的房间。

09

不过,传承到这一代,对孝顺,母亲又有了新的理解。她觉得,作为儿女,最大的孝顺首先的自己要成人、成才,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母亲一生养育了两个女儿,为了弥补自己没能继续读书的遗憾,她从来没有因为我们是女孩就放松对教育。在她的支持下,我和妹妹都读了重点大学,我又继续读了硕士。她常说,她一个初中文化的女村妇女,能培养出两个大学生、研究生,是她此生最大的成就。她不要求我们回报,只希望我们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10

如今,每家里的日子都越过越好,大姨和老姨家都赶上了“平改”,家家都分了楼房,有了社保;姥姥求仁得仁,大舅、孙子都非常孝顺,她最疼爱的孙子有了出息,工作后安家在天津市里,在同一个小区买了两套楼房,不仅把大舅接了去,就连姥姥也接了去安享晚年。

“孙子带上奶奶养老”成了整个肖店村的新闻,也成了姥姥最大的骄傲

前不久,我也成了女儿的母亲。我想,我可能做不到上一代人、以及上上一代人那样极致,但我依然会尽我所能,把无字的家风传承下去,不求回报,但求尽心,让女儿成长为独立、快乐、善良的新女性,给母亲一个舒心、幸福、其乐融融的晚年。

姥姥

作者夫妻

编辑 齐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