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传奇:家门荣光(【家门】征文)

 深浅视频 2021-06-08
家门荣光
文/湖北大悟  周传奇
40年来,一块光荣牌更新迭代,如今4新1旧,四块“光荣之家”醒目地悬挂在各自小家门口,一块老式“光荣军属”没有申请更换,也没摘除,如今斑驳依然悬挂在老宅门口述说着家史,这在方圆几十公里的乡村并不多见;一家七子四人当兵,其中2人曾是20多年的军官,还有教师、公职人员、工匠、致富带头人……这在当地偏僻的山村更是寥寥无几。大家可能猜到了,没错,说的就是我家。我为这出自苦寒却获得如此荣光的家门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出生于鄂西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处村中靠北,单门独户,一小院,一家门。祖父、父亲单传,地地道道的农民,自然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苦。祖父为人忠厚老实,性格刚强正直,是个刀架在脖子上都不眨眼的硬汉子。他处于弱势家庭,论理应该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主儿。但是祖父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惹事,也不怕事。不管谁家里有几个铁塔似的兄弟、是何人撑腰,只要祖父认为他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都敢于仗义执言,甚至大声责骂。为此,没少得罪人,吃了不少暗亏。但他性格耿直不记仇,主持公道不为私,自然也赢得不少人的称赞和夸奖,在远乡近邻有很高的威望和名声。不仅如此,祖父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那里口碑极好,因为他跟乡亲们相处,从来都是任劳任怨、谦和有礼。祖父去世后,乡亲们见到我,追述往事,都说他做人太讲究了,叫帮忙干活,随叫随到,留他吃个饭,千难万难的。
父亲单传,聪明好学,多次有远行公干的美差,只是上有老,小有小,全家十多口人,加之祖父母的反对,才委屈求全担任大队干部。他在当地小有文化,善解人意,人缘好,远乡近邻的乡亲无论事大事小,都愿找他说说,巧的是经他一说大多会逢凶化吉。但在我们兄弟的记忆中,父亲是“坚强”的代名词,内外强烈的反差(对外笑嘻嘻,对内严厉厉)让人费解,有些往事可谓刻骨铭心,让我们兄弟憋屈了好多年,至今记忆犹新,却满是敬佩之情。

我们这一辈人丁兴旺,七兄弟无姐妹(据说有四个姐姐因病痛、饥饿过早夭折)。虽然我们家兄弟多,但处在弱势家族中,长辈们担心我们惹事生非,所以家规森严,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娇惯和放纵,尤其是父亲,他那严厉如火的目光和暴躁如雷的吼声令人生畏。记得有一次,家人让我喂猪,贪玩的我竟忘记把母猪关进圈内,直至远处扔来的石块砸向后背和愈来愈近的责骂声,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原来母猪跑到生产队田地里吃麦苗,被路过的生产队队长发现了,一向生性好强、极爱面子的父亲边赶母猪边扯开嗓子骂我,骂得我无地自容、打得我钻心地痛。父亲这一打一骂似乎让我产生出一层莫名其妙的隔膜,直至长大后才渐渐释怀,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亲病逝多年后,二哥在一次闲聊中,也说出一桩辛酸的往事。小时候,他到一位老奶奶家玩耍,小伙伴们说他没钱不玩,他转身灰溜溜地走了。不久,他拿着一元钱大声叫着:“我刚捡到钱了!”正在兴头上的他没想这钱被老奶奶一把抢过去了,并声嘶力竭地呵斥:“这是我的!”二哥急得直哭,他分明是逃学抓蜈蚣变卖的,但害怕家人知道又不敢明说,于是与老奶奶争吵起来。老奶奶到父亲那里恶人先告状:“你要管好自己的孩子,他敢偷钱!”一向严厉的父亲怎能容忍此类“丑事”发生!你要知道,我父亲多年从事大队会计工作,平时经常有现金往来,有“家贼”的后果真不敢想象!为此,向来明察秋毫的父亲情绪失控,失去了理智和耐心,容不得二哥解释,一顿暴打,边打边训:“为什么要偷钱?人再穷也不能偷呀!”一连串的疑问和指责,让二哥无话可说,也不能说,就这样,在父亲的“刑讯逼供”下胡言乱语。忙于家务的祖母和母亲看着二哥被打得伤痕累累,赶紧放下活计,抱着二哥心疼地说:“那位奶奶把钱拿去就是了,难道还要把孩子打死啊?”父亲狠狠地瞪了母亲一眼,说:“不是钱不钱的事,我是在教育他以后长大怎么做人!”不久,母亲从邻家小孩口中得知这一元钱的来历,二哥见母亲既心疼又怨恨的样子,主动承认不该逃学贪玩,这一元钱的“风波”终于水落石出……
冲动是魔鬼,说的没错。经过祖父母的说道、母亲的柔情感化,二哥的自责和醒悟,兄弟们听话,加之父亲自我反思,父亲后来就不轻易对我们棍棒伺候了。祖父母、父母更多的是通过含辛茹苦的点滴关爱、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的实际行动,用亲情化作我们前进的动力。
祖父母是老实巴交的乡下人,没走出过大山,更没见过世面,常常自责耽误了父亲的前程。从我懂事起,祖父母一直唠叨着让我们孙辈好好念书,长大了有个好前程,出外谋个好生计。父亲在公社,或大队谋差,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清晰记得上学时,父母一句句地叮咛我们要努力、要争气。那时兄弟们陆续上学,好长一段时间,家中同时出现小学、初中、高中生。由于家境贫困,有的兄弟有辍学打工的念头,但父母说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读书,因为他们始终相信从来没有白读的书,知识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会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还记得当年父母耐心地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时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亲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家境不富裕,但祖父母、父母言传身教树德育人,比如:与人相处要谦让,不要做坏事,不要说假话……这些言语的背后传递的是美好的家风,让我们长大成人、成人自立、自立于天地之间。传统家风的启发不是一时一地,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长期浸润人的德行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奠基石。还记得每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在高兴之余仍不忘提醒我们不要骄傲、再接再厉……尤其是兄弟们先后来到部队后,父母更是千叮咛,万嘱咐:立志成才,为国争光,为家争气。
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西南边境的硝烟尚未消散,对年龄小、涉世浅、上学少、第一次出远门的二哥来说,家人希望他早日懂事,保家卫国。父母经常通信告诉他:“孩子,在部队要听组织的话,练好杀敌本领,与大家搞好团结,多做好事,不要怕吃苦,吃亏是福!”二哥扎根边疆,勤学苦练,从基层一步步干起,不负众望,终于走上团职领导岗位,军转后在老家从事教育事业,如今退休陪孙饴养天年。后来四哥当兵,父母希望四哥经常写信告诉他:“孩子,部队是个大熔炉,是所大学校,你要勤学苦练,学到真本事。”四哥在部队奉献了八年的美好时光,虽然有多次提干的机会,但终因各种因素未能如愿,带着遗憾回到家乡。如今成为家乡出色的工匠能人,每每有人问他,当兵后不后悔,值不值得?他总是拍着胸脯坚定地说:不后悔!值得!在兄长们的感染和影响下,我也走进了军营,家人希望我在部队有所作为,为家再续辉煌。如今清晰地记得父亲第一次给我写信的内容:“五儿,你是兄弟中受教育最多的,你是咱家的希望,你要向二哥学习,在部队一定要努力工作,干出一番事业。”在身传言教中激发我的责任和担当,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尤其,长辈们的光明磊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对我都有行稳致远的深刻影响。近30年来,我没有辜负亲人们的期望,勤奋工作,老实做人,逐步走上师团工作岗位。即使如今自主闲赋在家,我也积极撰文,弘扬正能量。最小的七弟当兵时,家庭条件渐渐有了好转,但繁重的家务和劳作,不知不觉间染白了父母的毛发,改变了爸妈的容颜,衰弱了父母的身体。父母为了操持家业、抚养孩子,付出了太多艰辛,但他们把苦难和病痛埋在心里,仍然一如既往地写信教育么儿:“亲爱的孩子,我们生活条件好了,要牢记党的恩情,让你去部队服役,就是让你牢记党恩,报效祖国……”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体现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貌。家风对人的影响就像雕塑一样,需精雕细琢,方有好作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刻骨铭心的往事,在某个时刻、某个场景、某个瞬间,都会有一道闪耀的光照射在记忆的深处,触动到灵魂的那一根心弦。如今,祖父母、父母虽然早已离世,但我深深地懂得亲情的伟大,是无以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父母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可谓:世间爸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子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孩儿,我们把对父母的亲情升华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的热爱,永怀一颗感恩的心,依然在各行各业当“闯将”,人人自强奔“小康”,在当地小有名气。能有今天健康、平安和幸福的生活,感恩先辈激发自励精神,追思先人得到情感熏陶。
往事如烟,真情犹存。近日,我重回故乡,驻足家门口,久凝光荣牌,那熟悉的老屋,厚重的家门,斑驳的牌匾,在岁月沧桑和风吹雨打中,依稀述说着它的过往今来。家门如此低矮如此普通,如左邻右舍的老宅,它不张扬,却显示与众不同;家门陈旧如此剥落,如饱经风霜的物件,它不矫情,因标配牌匾彰显荣光。

前排从左至右:

三哥周贵元、大哥周传荣(福元)、二哥周清元

后排从左至右:

六弟周乾元、作者周传奇、四哥周宝元、七弟周坤元

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