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氏家训 | 隐讳兮,离殇幽幽;称呼兮,礼尚悠悠

 昵称503199 2023-06-03 发布于湖北

原创 智慧慈光工作室 慈光文化 2022-01-24 19:14
收录于合集#颜氏家训35个

风操篇(五)00:0014:41


图片颜之推 

“愍楚,《礼记》中说:'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意思是,凡是有血肉气息的生灵,没有比人更有灵知的,所以人对于自己的亲人至死也不会忘记。哀未尽,思未忘,对于过世的亲人自然就无法释怀了。”



颜愍楚图片


“是的,父亲。提及先人,音容宛在,敬肃之情、思慕之心油然而生,这也是君子之道吧。”
 

图片颜之推 

“愍楚,你说得不错。言谈之间如果涉及先人,依照常理应当流露出感动和思慕之情。这对于古人来说非常容易,可对于现在人就很困难了。

江南人如果遇事得不到妥善了结,需要向官宦世家申明情况的,就一定要用书信往来,很少有面对面谈论的。

北方人就不这样,过不了多久,他们便面对面说话,相互寻求查访解决之道。像这样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可以勉强人去做的。

如果有人要把这种方式强加在自己的身上,也应当避免去做。若是声名地位不高的人,被功臣权贵所逼迫,为了权宜之计,也只好强加忍耐,迅速地裁决了结,千万不要使事态扩大,横生枝节,致使父祖感伤受辱。

假如父祖已经过世,在言语中又必须涉及时,那就要收敛仪容,恭敬严肃地端坐,用'大门中’(对人称已故的祖父和父亲)来称呼;

对伯父、叔父,则称呼为堂兄弟某家

对兄弟,则称呼为已亡人的儿子某家各自根据他们辈分的尊卑,地位的轻重,对仪容表情的节制,都不同于平常。

假如与国君讲话,虽然表情有所不同,仍需称呼亡祖、亡伯、亡叔父。这些礼节,对于学养通达的君子,是应当知道的。”


颜愍楚图片
 
“父亲,孩儿记住了。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礼称亡者,一者表哀痛思慕之情,合乎仁;二者守风俗轨范之节,合乎礼,甚善也。那这些称呼方式是固定不变的吗?

 
图片颜之推 

“愍楚,对亡者的称呼,不同地区的风俗是不同的。我看到很多名人,有称呼他们已故的兄弟为兄子某家、弟子某家的,但我总觉得不太安稳妥贴,北地的风俗都不使用这种称呼。

山东泰山郡的羊侃,在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我最近到河南邺县去,羊侃兄长的儿子羊肃来拜访我,向我询问羊侃的生活情况,我回答他说:'您堂弟家中的生活情景还不错,还不错。’

羊肃马上说:'他是我的亲七亡叔,不是堂兄弟啊!’

当时祖孝征(祖珽)正巧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于是就对羊肃说:'您对“贤堂弟家中”这句话为什么不了解呢?江南的风俗是,对已亡故的伯父、叔父要称呼为堂兄弟某家啊。’”
 

颜愍楚图片

“父亲,如此看来,明了通达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实在是很有必要。孩儿以为,有时候礼称亡者,也是为了顾虑到亡者亲属的感受啊。”


图片颜之推 
 
“嗯,很好愍楚!告诸往而知来者。古人对父亲的兄弟都称呼为伯父叔父,可是现在多半只单称呼为伯或叔。

如果伯父叔父所生的堂兄弟姊妹的父亲去世了,而当着他的面,称呼其母为伯母、叔母,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兄弟的子女父亲去世了,和他人说话的时候,又当着孤子的面,仍然称呼其为兄子、弟子,这就很难忍心了,北地人多半以侄某来称呼他。

根据《尔雅》、《丧服经》、《左传》所载,侄字虽然可以男女通用,但都是对姑母而言。晋代以来,才有叔侄这样的称呼。现在直呼为侄,依道理来说,是较为适合的。”
 

颜愍楚图片

“是啊,父亲。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在遗孤面前,又怎么忍心提及其亡亲呢!”
 

图片颜之推 

“愍楚,你说得不错。需要注意的是,对所有亲属的称呼都要分辨清楚,不可以滥用。缺乏教养的人,若是祖父已去世,就用对祖父母的称谓来称呼外祖父母,这是做外祖父母的人不喜欢听闻的。

就是当面直接称呼,都应当加一个外字来作区分;

对父母的叔父,称呼时应将排行加上以示区别;

对父母的叔母,称呼时应将她的姓氏加上以示区别;

称呼父母的堂叔父母及堂祖父母时,也都应将他们的爵位及姓氏加上以示区别。

黄河以北的人士都称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在江南的乡里之间也有这种说法。用'家’代替'外’字,其意义就不是我所能知悉的了。”
 

颜愍楚图片

“父亲,对于宗族中的其他远亲,又应当如何称呼呢?
 

图片颜之推 

“愍楚,就宗亲的世代说,有伯叔、有诸祖,也有族祖。江南的风俗,从族祖以上,对官职高的人,一律称呼为尊祖。

要是有同一祖先的,就是百代以后,仍称呼为兄弟;假如对另外的人称呼时,皆说族人。

但是黄河以北的人士,在称呼上就不同了,即使相隔二三十代,仍然称呼为堂伯堂叔。

梁武帝曾经问过一位中原人士说:'卿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宗族的称呼?’

那人回答说:'骨肉血亲容易疏远,我只不过不忍心说宗族罢了。’

当时这虽然被认为是聪敏的回答,可是就礼俗来说,却不算通达。”
 

颜愍楚图片

“是的,父亲。礼节应当随俗,不可不知。父亲,孩儿还想请教您,对中表亲戚(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如外父即为岳父,外甥即为姊妹之子);内为中,外为表,合称为中表。)又应当如何称谓呢?
 

图片颜之推 

“愍楚,我曾向周弘让请问说:'对父母的中表姊妹,应当如何来称呼?’

周弘让回答说:'可以称呼为丈人。’

但是从古至今,从未见过丈人这样的称呼是用于妇人的。在我亲表中所有的行辈,若是属于父辈的,就称为某姓姑母;

属于母辈的,就称为某姓姨母。

中表丈人的妻,世俗称呼为丈母,对士大夫的妻子,则称呼为王母、谢母。

而《陆机集》中,有一篇<与长沙顾母书>,他所称的顾母,其实就是他的堂叔母,这种称呼现在已经不使用了。

须知称呼一事,还是要谨慎才好。齐朝的官员们都称呼祖仆射(古代官职)为祖公,完全不忌讳会涉嫌祖父,因此才有互相戏弄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引以为戒才好。”
 

颜愍楚图片

“感谢父亲教诲,孩儿明白了。称呼亡者,惟礼惟敬,一者表示感动思慕之意,二者为顾虑到亡者亲属的感情。而对亲属的称呼,也应当随顺礼俗,不可墨守成规。孩儿一定谨记于心,并传之于颜家的后世子孙。”


图片       

 

原文


风操篇(五)【原文】00:0008:58

《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颜之推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征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飖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不可滥也。无风教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吾尝问周弘让曰:“父母中外姊妹,何以称之?”周曰:“亦呼为丈人。”自古未见丈人之称施于妇人也。吾亲表所行,若父属者,为某姓姑;母属者,为某姓姨。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士大夫谓之王母、谢母云。而《陆机集》有<与长沙顾母书>,乃其从叔母也,今所不行。

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图片


图片


颜之推

单字介,北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祖父名见远,博学有志行,南齐和帝时,官至录事参军,兼御史中丞。
父亲名协(亦作勰),幼孤,依赖舅氏养育成人。博涉群书,工于草隶飞白,荆楚之间的碑碣,都是他亲手所写。官至梁湘东王镇西府咨议参军。世代攻治《周官》、左氏学。
颜之推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五三一年)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早传家学。十二岁时,适遇湘东王自讲庄、老,颜之推便预为门徒,只因谈玄说虚,并非所好,仍然归习礼(《周官》)传(《左氏传》),博览群书,无不赅洽。初仕梁,为湘东王参军,后入北齐,任中书舍人。复因颜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应对闲明,又善长于文字,为尚书左仆射祖珽所赏识,后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为礼重,不久因病终。
颜之推生有三子,长子名思鲁,次子名愍楚,三子名游秦,表不忘本之意。颜之推身处乱世,所更非一,见闻既多,感慨系之,乃就所悟所得,笔之以教家人。著有文集三十卷,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