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永杰:姨妈也是妈(小编泪目推荐)

 深浅视频 2021-06-08
 
大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大姨的一辈子就是我的“活教材”

姨妈也是妈

文/郑永杰

我妈排行老三,我有两个姨,大姨待我最亲,叫声妈一点也不为过。昨天听妈说,我大姨生病住院,可能肺部出现了问题。含糊的表述,更让我焦虑万分,生怕出现不好的结果。

各种担心涌上心头,眼泪不自觉地在眼眶中打转。我害怕那种“有苦吃得,有福享不得”的浑话成真,我更害怕“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冰冷事实。

那晚,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再苦也要有志气

从我懂事起,大姨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我们的老家在一个小山村里,那时候家里很穷,听说爸妈结婚盖房子的钱全是东拼西凑借来的,其中,借了大姨不少钱。

大姨家也不宽裕,而且还遭遇了变故,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姨夫在一起建筑事故中摔伤了,脑子留下了后遗症,时常会出现癫痫症状,此后就一直吃药维持着。

在村里实在没有啥出路,大姨一咬牙,便拖着一家三口去县城谋生,临走前仅带了一点做生意的本钱。这样的情况下,她都没有开口问我爸妈要求还钱,宁愿自己把苦往肚子里咽,都没提一个“钱”字。这个事,后来我妈跟我说起来的时候,还一直觉得很愧疚,觉得“对不住大姐”。

表哥那个时候也才上初中,一个女人带着生病的丈夫和十来岁的孩子,就这样开始在县城打拼。日子过得很苦,至今,我脑海中还有一幕场景,清晰、真实,恍如昨日。

瘦弱单薄的身子上挂着一根绳子,一只手把着方向,一只手拼命拽着绳子往前拖,路灯下那个身影在堆满了菜的三轮车映衬下,是那么单薄、弱小,那背影艰难地一步步挪动着……

每天凌晨三点多,大姨就要骑着个“蹬三轮”去菜市场批发菜,赶在早市前去摆摊卖菜,其实也就是挣个差价。有钱人家做生意都是开个汽车,再不济的也有个摩托车或电动车,像我大姨这样全靠人力的不多。从批发市场回来的路还是一个上坡,三轮车根本就蹬不动,只能在前面栓一根绳子,拉着重达六七百斤的菜往回走。

生活的苦难只有自己经历过,才明白其中的酸楚,命运从来不会同情懦弱者、胆怯者,只有把苦揉碎咽到肚子里,勇敢地向命运抗争下去,才会赢得生机。

钱没了可以再挣

人只要在,比啥都强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丝毫没给任何喘息的机会。那个时候,姥爷又生病,家里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姨还要时不时往家里送钱、送菜,给姥爷治病。

姥爷还在世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那个年龄的孩子,朦朦胧胧知道,这个大家庭遇到困难了。姥爷要治病,小舅也要治病,处处要用钱,但自己还是盼着大姨和大舅从县城里回来,因为每次都能吃到舅舅和大姨给带的炸肉和肉干,这些东西在村里是一年到头吃不着几次的,馋的要死,盼的要命,不顾妈的制止,嚷着问姨要好吃的,小孩子的世界就是单纯,永远都是好吃的、好玩的,丝毫感受不到成年人的艰难。

别小看那些肉干和炸肉,花费也不便宜,要知道在那么需要用钱的时候,这都是一些不必要的花销。满足了小孩子的味蕾,谁又能知道,大姨卖菜却不舍得吃菜,每天都是把烂菜叶子和白菜梆子腌成咸菜,白开水就馒头,这样常年累月的过。

一家人挤在姥爷家的屋子里,大姨、二姨,姨夫、舅舅,姥爷、姥娘,炕沿上、椅子上坐着大人,在商量着大事,小孩子们不感兴趣,就躺在大人的身后睡着了,往往都要到很晚,睡了一觉,朦胧中听到大人们还在说话。

“得去青岛治。”“不要怕花钱,只要力气在,钱就能挣来。”记得最清的是大姨的话,声音比较大,有种强硬的语气,“别看咱现在没钱,咱爹看病,我拿得出。钱没了可以再挣,人只要在,比啥都强”。

如今我也年过三十,再回过头看这些场景,更体会到大姨的付出、无私和善良。自己也算是有些社会阅历了,看惯了多少因分家产兄弟反目的,多少姊妹算计的,又有多少为了赡养老人推脱扯皮的,和我们这个大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穷都没有红过脸,再难都没有逃避过,为了一个“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真正是“一家有难,全家支援”,不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不去计较利益得失。

我在大姨身上看到奉献,我在大舅身上看到担当,我在舅妈、姨夫、表哥表姐身上看到了亲密,没有什么比亲情更加宝贵了,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中。

“百善孝为先”不只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这个家庭的家风传承。

我姥爷是这样的人,我姨、我舅、我妈,都是这样的人,我也会这样做,继续教育下一代,让这种好家风一代代传下去。第一次进县城

生活这辆马车还在缓缓地向前走。拼命挣钱的日子丝毫没有放松,进菜、卖菜,买药、吃药,扫大街、倒垃圾,雨天当晴天,黑夜当白天,大姨的日子过得像一只挂钟,24小时不停歇。

我上小学的时候,活动的区域无外乎那个小山村,山里的孩子,盼着能走到远处看看,特别是对县城的百货大楼、公园,充满憧憬和渴望。第一次去县城,心情是激动又得意洋洋的,在伙伴眼中,坐上车去城里“走亲戚”,是让人羡慕的事,甚至有伙伴还埋怨家人,自己怎么就没有一个城里的亲戚。

特意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心想能够看到窗外的景致,回来好吹牛,奈何“天公不作美”,第一次坐汽车,浓浓的汽油味、污浊的空气,让自己吐得昏天暗地,晕头转向,恐怕对于晕车的感觉,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了。

大姨家租了一间小房子,屋里很小,而且黑黑的,应该是房东家的一个偏房,里面勉强支了两张床,再摆放了一些锅碗瓢盆,便是一番“过活”。当时住的条件很差,还没有家里好,但小孩子眼中,对新鲜事物总是好奇的。

大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菜市场上,菜市场的浓烈气息仿佛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深刻。摆摊的混乱无序,各种脏兮兮的棉被盖在蔬菜上,存货区到处是水渍,地面上随处可见菜叶子、垃圾袋,吵吵嚷嚷的人流,讨价还价的喧闹······

白天,大姨根本没有时间带我出去逛逛玩玩,我只能等到晚上收摊。小孩子是闲不住的,在那里,我喜欢骑着大姨的“蹬三轮”一圈又一圈,跑来跑去,用幼小的身体想办法征服那个当时看起来庞大的三轮车,俨然有种训练自己车技的事业感,现在看来无聊乏味的事,那时候竟会乐此不疲。

记得有一次,表哥骑着三轮车载着我从市场回家,不知怎么着,我被摔下来了,一直哇哇大哭,大姨心疼的要命,一边抱着我,又是检查胳膊又是看看腿的,还要哄着我不要哭,一边冲表哥发脾气,要知道,表哥那个时候也就才上初中,结果就是两个孩子都在路上哭,后面怎么回家的忘记了,只记得回家后大姨给我们买了羊肉串,还吃到了巧克力和热狗,这都带给了自己足够的满足感。

求学路上的相伴

随着慢慢的积攒,日子也一天天的好过了点。等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大姨已经凭着自己卖菜积攒的钱,在城里买上了房子,上面是阁楼,没怎么装修,下面是给表哥准备的婚房,全是新家具,为了给我舒适的条件,我寄宿时,就让我住在了表哥的婚房里,把外甥当儿看,这份心意沉甸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大姨家住的这段时光,亲情的陪伴、家的温暖,我都感受到了。高中学业负担很重,那段时间,大姨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由于我要走读,经常早起晚归,而且一回家就是埋头进房间里学习读书,但大姨都是在等我回家后,披起衣服再来看看我,给我倒热水,听说什么食物搭配能够补脑的,就张罗置办起来,买牛奶、营养品,做好稀饭等着我回来喝,至今,我还是最喜欢吃大姨烙的地瓜饼和大姨煮的八宝饭。

那段时间,表嫂怀孕早产,而且还是双胞胎,一出生便没有奶水,孩子比正常人要小很多,只能靠着奶粉一口一口地喂,出一点差错,孩子可能就活不下去,必须24小时不住地喂养、照看,让孩子度过那段危险期。表嫂身体还很虚弱,全靠大姨一人撑着,那是大姨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大姨内心最煎熬的时候,更是大姨最累的时候。

这样的时候,大姨还得抽出一份关心给我,于我是莫大的感动,是出于心底真挚的疼爱。

成年后的絮叨

从我考上大学开始,表哥就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大姨开始负责在家带孩子、做做饭之类的,不用再出去奔波拼命了。这段时间,是我同大姨讲话最多的时候。

每次大学假期,我都会回来,在大姨家住上一段时间,给她讲我在大学的见闻,给她讲我的梦想目标,给她讲我新交的女朋友······感觉从未有过的放松,一股脑想把心里所有话说给大姨听。

大姨也很喜欢听我讲,我们会聊到很晚。家里出了两个大学生,我和表弟在外闯荡,家里的长辈们和兄弟姐妹守护着大后方,有亲人期盼,有家人守护,在外的我们就不孤单。

常言道,家是温情的港湾。每次回来家庭聚会,大姨都会精心置办一桌子好菜,我们表兄弟、表姊妹晚上都会挤在大姨家住下,有睡沙发的,有打地铺的,一家人很热闹。

睡觉前,会说起家庭里的悄悄话。打趣表姐,要嫁个什么样的人家,谈谈我和表弟,娶个什么样的媳妇,等等。家长里短的,大家聊得不亦乐乎,大姨会跟我们絮叨很多朴实的道理,比如,“吃不穷穿不穷,一步算计不到就会穷”,“吃亏是福,遇事要退一步”,“要知道攒钱过日子”等等。大姨一辈子不舍得给自己花钱,但对我们一点也小气,每次临走上学,都会塞给我一些钱,生怕我在外缺钱花、受委屈。不只是在大姨的絮叨下,我养成了良好的品格,最主要的是,大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大姨的一辈子就是我的“活教材”。

大姨看着表姐结婚了,也张罗着我成家了,我结婚时的新铺盖都是大姨一针一针缝出来的,自己去地里种棉花,买料子,做好了给我们置办到婚房里,直到现在,我也还盖着大姨准备的被子。

每想到此,我都祈求上天怜爱,让大姨手术成功,平安度过。毕竟大姨才上六十,前半辈子受够了苦,请老天给她一个康健的晚年,让我好好尽尽孝心,我还要领着大姨去我青岛的新家住一段,带她去玩一遍呢。

这就是亲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