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或许是已经找到了

 天津实诚人 2021-06-09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一直都是明朝的第一大奇案,自明朝至今几百年来都未曾有过答案,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应该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朱标却先于其父朱元璋去世。自西周以来的封建王朝,皇家立储都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加上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极其喜爱,最终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儿子,他的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等到朱元璋死后,朱允文正值二十一岁青春年华,成功上位登基,因其当时的年号为建文,这才有了历史上建文帝的称呼。建文帝在位仅有四年时间之后便被自己的叔叔朱棣成功篡位,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文便消失在人们的世界之中。一代君王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样离奇消失,不免就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在明清两朝一直没有消散。在多年来的历史传闻当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

一是被大火烧死。建文帝在位之时急于削藩,逼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492年6月13号这一天,战神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把燕王朱棣的军队放进南京城之中。朱棣的军队进驻以后接管了南京城的防卫,并围住了内宫,但并未朱棣驻扎在龙江驿,并没有急于和朱允炆摊牌。此时朱棣已掌控大局,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建文帝出城投降,然后禅位朱棣,但最终结局应该也逃脱不了被幽禁一段时间后莫名死亡,但是这种情况对朱棣却也是不利的,毕竟是得位不正。朱棣所想要的最好的结果自然是大兵压境之时,皇宫之中发生内乱,然后朱允炆在混乱之中被某个大臣杀死,这样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实施清君侧了,又不担心自己背负杀侄罪名,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显然是没有等到这种结果,次一点的好结果是方孝孺等大臣拉着建文帝一起悬梁自尽,同样朱棣就可以把这个责任推给方孝孺这些人,清君侧也是师出有名。

总之朱棣的底线非常明确,那就是建文帝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只要人拿到,一切都不在话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时候皇宫中起火了,大军进宫却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尸体。这种情况对于朱棣来说简直太可怕了,如果没有拿到朱允炆,他出逃后号召勤王就大事不妙,毕竟朱棣只控制了南京一带,其他地方如果举旗勤王,最终结果也是未可知,就算最终朱棣能赢,也要大费周章。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外说建文帝失联了,那么全天下就都知道皇帝出逃,有一个叛乱的皇帝在南京城登基了,这样有心之人就可以借着朱允炆的名号搞事情了。所以对于朱棣来说此时的结果只能是朱允炆在大火中被烧死了,《明实录》中就说到,“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随后便以皇帝之礼葬了建文帝,这件事便快速地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建文帝基本不太可能死于这场大火,因为宫中刚刚起火朱棣就派人去抢救,烧死人的也不多,以朱棣的性格肯定是认真检查了所有的尸体,从其后朱棣的各种寻找建文帝下落的措施来看,这里面应该是没有建文帝的尸体的。

二是出逃海外。在经历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而且因为明朝当时海运发达,所以有人推测它很可能偷渡到了海外。有一种传说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下落的,二十八年间,朱棣先后派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布印度洋、东南亚以及非洲东部数十个国家。,《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然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并不高,郑和下西洋舰队规模浩大,上百条船数万人,如此大张旗鼓地出动,朱允炆要是见到了早就望风而逃了,还怎么去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应该就是外交和外贸,和寻找建文帝关系不大。

第三种说法便是建文帝化妆成和尚从鬼门逃走了。万历年间有一本书《致身录》中就写了一段建文帝逃走的传奇过程,晚清时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中写得更是神乎其神,总之大体就是说的建文帝乔装打扮,从皇宫的下水道跑出了皇宫,然后一路上隐姓埋名,逃到了南方,找了一个寺庙出家为僧了。当然从下水道逃走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可能的,明末清初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就考证过,他就专门考察过下水道,是不可能有人能从皇宫下水道逃走的。但是不从下水道,却能从其他地方逃走,当时的史书《佞臣录》上就非常清楚的记载,朱棣大军刚进入南京城还没有完全接管警卫的时候,就有四十多人翻墙逃走,只抓回来了二十多人,逃跑的十几人据传是和建文帝一起不知所踪了。

《明史·姚广孝传》中就说到建文帝化妆成僧人逃走了,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就是知情者之一(溥洽和朱允炆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姚广孝和朱棣之间的关系),朱棣便把溥洽关押起来询问建文帝的下落,关了十几年,直到姚广孝死前向朱棣求情才释放。《明史·胡濙传》中记载,朱棣派心腹大臣胡濙专门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表面上对外宣布是寻找张邋遢(张三丰)的,给他的官方任务是“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胡濙接到任务后“遍访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一直查了十几年的时间。直到永乐二十一年,一直明察暗访的胡濙突然现身,连夜直奔朱棣北伐的大营,史书记载“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直到四更天胡濙才退出朱棣帐营,如果胡濙没有找到朱允炆的话,他们不可能谈这么久,也没有必要大老远专门跑到前线向朱棣汇报。史书对朱棣的描述是“至是疑始释”,即到这个时候朱棣心中的疑团才彻底解开,他一定是得到了建文帝的确凿信息,这些内容都清晰的记载在《明史》当中。

虽然建文帝在位只有四年时间,但他的影响力倒是不容小觑,数百年来对他的评论从来没有消失过,这个谜题似乎在2008年揭开了谜底。2008年1月3号上午,某施工队在福建宁德市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在考古学家们的研究之下,结合坟墓的种种陈设和设计风格,这应该是一座明代墓,古墓规模较小但形制奇特,包括了舍利塔、拜亭和墓坪三个部分,里面的构造非常精致豪华,整个看上去就有点像缩小版的皇宫。墓地采取的是莲花基座的造型,这个造型在古代只能是皇家可以使用。而且舍利塔上面刻有碑文“御赐金兰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朱禅师之塔”,根据碑文,有考古学家就分析了,这句话中的圆明指的是明朝功德圆满之意,第三代是孙辈,这与流传的朱三太子朱允文的身份相暗合,沧海有神州一统的隐语,而朱暗指墓主人姓朱。所以沧海朱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也正因为如此,传闻中的第三种出家说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

对于建文帝来说,或许自己的离开早已不算什么,但对历史学家而言,每破解一段历史,便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这段历史背后的种种,这也是我们喜爱历史、为它着迷的最重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