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关于(成人)饮食讲座的文字版(三)

 陈刚大夫讲糖 2021-06-09

在第二讲里,我讲的主要是脂肪类食物的摄入问题。

脂肪类食物产热比要高于蛋白质和脂肪,而且每天的摄入量很容易超标。这也是超重乃至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与糖友交谈的时候,有病友说,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准备一碗水,把炒的菜在水里涮一下,就可以减少里面的油量、盐量、勾芡用的淀粉和糖(饭店里,很多厨师炒菜是放糖的哦)-----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经常给糖友讲解减少脂肪摄入的几个方法:

1、注意蔬菜的烹调方式,少用煎、炸、红烧,少吃水煮鱼和水煮肉片(那是水煮啊,都是油!);

2、烹调用油储存容器要容易量化,比如1斤1瓶,这样容易知道这个月吃了多少了。现在很多农村是用大缸盛油,就放在灶膛边上,用勺子直接掏,根本没有量的概念;

3、少吃米面类用油加工的食物,比如:炒饭、油炸饼、炒饼、炸馒头片、方便面(一般是过油的),甚至饺子、包子也要少吃(很多人吃饺子会放很多油的,直接用瓶子往馅里到,哈哈---别说您就是这样的哦);

4、尽量不喝菜汤。有人就爱把炒菜的菜汤和(huo)米饭吃,说营养不能扔了,其实都是油啊,盐也不少。

5、干果类,千万不能小觑(上一讲已经说很多了)。

----------------------------


这是我第二讲最后的一张图。

上面两讲,都是与热量相关的,而计算热量是饮食计算的最重要部分。

如何衡量饮食的多少呢?

很多病友都在拿血糖来衡量,一看到血糖高了,就马上想到要少吃了;也有人吃完了某种食物,一测血糖很好,就认为自己可以这样吃。-----这种观点是有缺陷的。

如果治疗使得“胖的更胖、瘦的更瘦,即使血糖良好,也是不及格的”。

不及格是多少分?就是不及格,如果用“优良可劣”来论,不是“可”,而是“劣”!

我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文章:抗糖过程中的两个三角,您应该懂得”、“想试试多吃后血糖高不高?这个想法您有过吗?---再论两个三角”。建议大家再去读一读。

第一张,就是“体重管理三角”。

体重的增减是饮食摄入与运动消耗总热量之间的多少关系。

很多人把胰岛素增重、二甲双胍减重这样的现象解释为这种药的作用,其实这只是这些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表象。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的使用者,体重变化明显的,食欲肯定不同。低血糖前的防御性进食和低血糖时的治疗性进食,常常是胰岛素导致增重的最重要因素。

利拉鲁肽在美国被批准可以作为减肥药使用了。但是,个人感觉,如果在使用中没有恶心、饱腹等反应,减重效果就会弱一些。

使胖的体重减少,瘦的体重增加,这是指南关于营养治疗的首要目的之一。在血糖控制相对是优良状态的基础上,关注体重的良性改善,应该要放到对血糖的重视之前。

经常看到有病友已经是消瘦体型了,因为血糖高,导致不敢按照营养师的饮食食谱去吃,体重越来越瘦,观念上是至错的。

也有胖人因为血糖高,使用了胰岛素,这本身没有太大问题(肥胖糖友,胰岛素的起始应该相对要略晚一些,至少要把能改善体重的方法和药物先用上后再说),但是体重却长了不少。

即使血糖良好,也是不及格!!!

前天有朋友咨询我,说有一种减肥方案,是不吃晚餐,晚餐吃些蔬菜或水果,日间增加肉的量。肉或豆制品等蛋白质食物饱腹感比较强而持久,不容易饥饿的。而且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方面考虑,对减肥或有一定益处。但是,个人认为,这种饮食结构并不是目前公认的,长期如此进食是否真得就更健康,不得而知。

体重管理三角之后,是血糖管理三角。

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尽量达到或接近正常-----这是我对糖友血糖目标的要求。

我也曾作文:“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还有“如何获取最大意义上的餐后血糖”。

要获得良好的血糖,除了药物和运动之外,饮食与餐后血糖的关系可能是最重要的了。

“血糖控制优劣的几个层次”中讲,不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达标了,就要考虑血糖的波动性。

通过改变饮食,主要是改变饮食结构---作为这一整餐的“升糖指数”,或者改变它的进餐顺序、进餐时间等等。而总热量不变是前提,因为总热量主要与“体重管理三角”更相关。

最后的一张,是讲“多点的平衡”,就是“五驾马车”的理念。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把矛盾直指某一端。

我甚至告诉病友,当您把一个高血糖告诉您的医生,他不分缘由的就告诉您加量胰岛素,这样的医生最好考虑是否要更换。

这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张幻灯片。讲解的是“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

2017年《美国糖尿病营养指南》已经出台。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也已经发布

新指南就在那。

网络上还有更多的“饮食计算程序”可供您下载使用,这使得糖友们更容易得到食谱。

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学习饮食的计算,要知道食谱的来龙去脉,当您真的明白了,层次或境界就是另外一种。

世间美味尽可品!

这三讲,如果您能用心读几遍,应该就知道了轮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