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低血糖救治后,还应该注意哪些?

 陈刚大夫讲糖 2021-06-09
发生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一生中非常常见的事情。在出现低血糖并紧急处理之后,我们还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很多东西:


1、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低血糖如果经常发作,就要考虑药物的调整。
如果是发生在饮食的减少或运动的增加之后,就要牢记这个“教训”,以后再出现类似饮食减少或运动增加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性,作好加餐准备。尽管及时加餐可以有效解决低血糖,但是,寻找低血糖的原因更重要,这有“防治结合”的含义。
夜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引起重视的低血糖之一。夜间低血糖通常无症状,可能与夜间低血糖时自身反向调节激素反应没有白天敏感有关。中长效胰岛素和长效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药物以及睡前血糖控制的目标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对于原因不明确的、经常发生的低血糖,实时血糖监测系统的使用就很有意义了。


2、低血糖后的血糖反弹性升高
低血糖发生以后,身体出现自救,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而出现低血糖症状,如颤抖、流汗、焦虑、恶心、心悸等以及明显饥饿。低血糖后自身防御机制的启动由于“血糖调整系统”的不敏感,常纠正过妄,尤其是拮抗激素中的“慢反应激素”,作用缓慢而持久,在血糖已经恢复正常的时候,由于提前分泌的慢反应激素的持久作用仍然存在而使血糖仍将持续的向上升高一定程度。
低血糖症状的饥饿可迫使人主动进餐,并且,这种饥饿感常在血糖恢复后才明显缓解,而食物进入口到完全吸收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是水果、饮料甚至葡萄糖水,也需要一定的吸收时间,这个时间的存在常引起食物的过多摄入。
严重低血糖需要他人救助,救助过度也可导致后期的高血糖现象。
几者相加,低血糖后的高血糖非常常见。避免的方法:一是尽量避免低血糖,二是避免人为进食过多。
在出现睡前血糖良好而出现空腹高血糖的时候,考虑黎明现象的可能,更要考虑夜间低血糖后的Somoyi现象,即低血糖后血糖升高。


3、低血糖事件后的低血糖再发作
低血糖常见于药物过量或饮食不足或运动过大。
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在进入体内之后,就按照药物本身的作用持续发挥,直到作用消失。在低血糖发生中或低血糖已经被救治后,降糖药物本身的作用仍然存在,甚至作用可能还仍然很强,这种情况下,就要高度注意预防低血糖后的再次低血糖发作。
低血糖再次发作最常见于格列苯脲和中、长效胰岛素的使用者。有杂志曾报道,某患者使用格列苯脲发生低血糖昏迷,到医院静脉推注葡萄糖神志清楚后拒绝医院留观,次晨又发低血糖昏迷引发抽搐。
所以,对于服用不明药物(“健降糖产发生的低血糖昏迷,最好住院留观2-3天

4、低血糖症状发生后的其他脏器损伤。
低血糖发生后,自主神经系统和肾上腺髓质的激活,常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应激”现象,此交感神经兴奋可以诱发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等,此时要注意此种情况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临床上要注意观察。这也是严重低血糖需要留观的原因之一。


5、血糖控制目标要个体化制定,必须重视低血糖易发人群的血糖管理。对于经常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的患者,要考虑血糖控制目标的再制定。
我有文章:

低血糖低风险

陈刚大夫,公众号:陈刚大夫讲糖陈刚大夫讲糖:低血糖低风险治疗策略下的糖友,如何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和自我血糖监测方案?

预混胰岛素

陈刚,公众号:陈刚大夫讲糖陈刚大夫讲糖:使用预混胰岛素的糖友,如何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和自我血糖监测方案?
哪些治疗是低血糖高风险的,糖友还是要知道的!!!


最近的研究显示,急性低血糖与心电图QT间期延长有关联,后者可能容易诱发严重的心率失常甚至猝死,虽然这种现象很难获得确凿的低血糖尸检证据。

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虽然表面上每次都可以完全恢复,然而这可能导致大脑皮质的累计损害和认知功能缺损。有资料证实,有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患者,IQ分数明显降低,单词记忆试验的成绩下降,低血糖导致的IQ丢分几乎是正常老化性减分的2倍。

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有证据显示如果糖尿病发生的非常早并且有复发性低血糖伴癫痫者,则后期的智力会受损。

低血糖在年轻患者中发生较多,频繁的低血糖所出现的症状、低血糖-高血糖反复交替现象、胰岛素频繁的注射和血糖检测对手指的损害、经济问题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因素,交错一起,使得很多患者产生巨大压力,是导致抑郁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血糖-胰岛素-饮食-运动-检测,这一链条下,仍然有很多的患者存在血糖高低波动巨大,而导致“糖尿病治疗疲竭”。

糖尿病治疗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尽量避免低血糖。对婴幼儿及儿童、老年人、孕妇、精神神经异常和行为活动失常者,要制定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指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