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关于小说

 欧珠的远方 2021-06-09

余华有好小说,但有不少小说也很讨厌,因为他过于装腔作势。但也正因为装腔作势,他获得的成功似乎比别的作家要大些。凡是获得一定成就的作家,大都有着装腔作势的问题,但他们又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且能够在他们的小说中自圆其说,并言辞锵锵地说,这是一种虚构的需要,惟有如此才可以拉开与现实的距离,达到小说所呈现的艺术效果。但是我想,是否可以做更好一些?王安忆,刘庆邦,刘震云等人都是老老实实去写的人,他们是否做得更好了呢?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做得很出色了。但到了毕飞宇这儿,似乎他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也有问题,问题就在于他有着不顾一切的骄傲,这是致命伤,这会让读者认为他太聪明了,太能干了,而这无形中意味着他的写作有些油滑了,不太厚道了。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也是老老实实写小说的,沈从文老舍都是老老实实在写的,如果说我们对前辈作家有超越的话,我们超越的同时也放弃了一些好的东西。例如鲁迅的简洁,沈从文的自然而然,老舍的扎实。

有人纯粹地讲故事,故事是人在社会中的存在过程中自然有可能可发生的,生动有趣甚至不乏深刻的。有的人则要让人物经历时空,使人物立体呈现,在写的时候容入了更多的技法。契诃夫莫泊桑称得上是纯粹讲故的人,到了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儿,他们把讲故事放在次要位值,他们要刻画人物。而在奈保尔,昆德拉等人看来,讲故事和刻画人物也是次要的,他们要写出人的诗性的存在,人的理性的存在,即写人物在时空中的变化。卡夫卡和卡尔维诺是另类,他们一个发现了人的异化生存,另一个发现了人的灵性生活,而安徒生呢,他不管不顾地把人物等同于万物。不管怎么样的写作,我们回头来看的话,他们所写的都是为读者而写的,而他们要达成的目的便是,使人认识自身与他人,与万物的存在关系,存在可能。这么说来,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是殊途同归。随着各类小说家的出现,我们对小说的认识越来越混杂,但随着我们的阅读思考的加深和创作实践的深化,我们也会越来越清楚了,那么我们该选择何种方式去写?任何写作,都来自于传统的影响。通常我们所说的传统是指本国的,而非世界各国的,这种说法显得盲目,需要纠正。做为一个整体的部分,传统的内容无法与外界割绝关系。所以说根置于传统,然后持续生长,开花结果,是其所是,是其所可能是的,这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意味着作家要不断阅读,不断创作,而这是他无边无际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作家们过的是一种精神生活,也在做着精神创造的工作。时代中的人对作家以及作品的忽视与漠视,只能说明他们不知什么才是珍贵的,自身也渐渐不再珍贵了。自然,有人喜欢别的艺术门类,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他们喜欢上阅读小说, 或许会获得更多他想要的精神体验。

未来一定存在更优秀的小说家,存在更伟大的小说。很多小说家已经相当优秀,但他们缺少更好的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