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物也能如此之美,科勒携手UAU全球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

 外滩TheBund 2021-06-10
在你决定丢弃一样东西之前
请再想一想
它有没有可能“重生”

Re Boom

我们经常会为地球动物的遭遇惊心。

看到企鹅被废弃的口罩噎死、海龟被塑料环勒成畸形、刺猬被塑料袋缠住、死去的鲸鱼胃里都是垃圾…或许我们该有所反思。至少在丢“废物”的时候,更多点意识到它们对大自然的伤害。

巢Nest

最近魔都有个“Re-重生”城市空间艺术展,由科勒携手城市艺术联盟发起,在科勒上海体验中心将持续到8月底,非常值得一看。

展览围绕“重生之美,点亮生活”的主题,由来自中国、加拿大、法国、爱尔兰、瑞士等 5 个国家的 10 组艺术家,以科勒的生产废料为主创材料,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诠释了科勒对生产废料“循环再利用”的环保理念。

去看展之前,我以为会是一个很沉重的展,会看到大自然被各种“废料”占据、破坏的场景。毕竟痛苦从来是最好的警示。

然而没有。

艺术家们选择了“重生”这个切入点,让“废料”以一种积极、明媚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整个展览既轻松又引人思考,信步之间就能遇到超美拍照点,看完绝对收获满满。


01

“废物”也时髦


 

科勒“Re-重生”城市空间艺术展从还没进门就开始了。

展馆门头上坐着全展第一件艺术品——Mr.RE。这是个用废弃瓷片、玻纤、金属片做成的“小人”。

艺术家马辰立用其擅长的几何涂鸦,妆点了它的“废料”身躯。

Mr.RE

远远看去,那就是个快乐的迎接者。

可当你站定了想一下,在五颜六色的表皮下,是曾被丢弃的“身体部件”。

它坐在那里,用最灿烂的颜色,欢迎着曾判定它无用的族群——这简直是个充满电影感的场景。

我甚至可以由此预计到走进大门后的故事。

每个作品都被艺术家赋予不同的美,但越美好的表象,越让人看到背后的无奈和挣扎。

走过Mr.RE,展览大幕拉开。

加拿大艺术组合Trevor Wheatley和Cosmo Dean献上了整个一楼最适合拍照的作品。

这对来自多伦多的艺术家组合,向来擅长用语言制作艺术品。字母在他们手里,不管用什么材质呈现,都能展示出夸张的立体感。

这次特别创作的Pillar of Reflection,毫不意外地用上了展览关键词。

“KOHLER”、“RECYCLE”、“RESET”、“RESTART”、“REUSE”、“RELIGHT”等词被他们串联成巨大的字母装置。镜面材料与灯光交相辉映,展现出波光粼粼的光影效果。

Pillar of Reflection

这组作品非常时髦,时髦到它出现在任何一个高奢品牌的专卖店都让人觉得合理。

只有绕过正面,看到其背面裸露的废弃木板时,才会意识到它想传达的思考。

Pillar of Reflection

看完一楼的作品,建议从旋转楼梯上二楼。

坐电梯的话,很可能会错失Paul Dezio的大型壁画作品Re Bloom。

这幅将“重生”主题贯穿展馆一到三楼的画,无论选色还是内容都非常有生命力。绚烂的花朵在意喻海洋、土地、天空的自然背景下绽放,作品中融入了科勒原产品中的花朵与蝴蝶图案元素,展现出一幅勃勃生机的画面,心情瞬间愉悦起来。

Re Bloom


02

艺术的实用主义


 

相比一楼的时髦,二楼的展品更偏实用感。

Hali哈里的Untitled Party和巢Nest都对科勒的废弃浴缸进行了再创作。

Untitled Party

虽然不能马上用来洗澡,但没准再调整一下,可以成为科勒新的产品方向。

巢Nest

TAG的RELIGHT则改造了淋浴房。

红、绿、蓝、加混合色四个主题,将对应的圆柱冲淋房空间打造为独立的生态系统。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RELIGHT

二楼通道处的作品《回生Echos》,则由Hali哈里、Semik、Fish、Jayet、马辰立五位中法艺术家Paul Dezio共同完成。

回生Echos

远看它像一组很有设计感的环形吊灯。走进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各种生产废料与颜料相融合后,被凝固在树脂材料中。

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造、完成回收再利用的“重生”过程,在循环利用中实现了材料全新价值的重塑。

回生Echos


03

“无用”之物也有新生


 

三楼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从楼梯往上走时,就能隐约听见如风吹塔铃般的金属敲击声,一下子让心变得宁静起来。

这是艺术家汤杰用废金属创造的作品——红白。

红白两色、大小不同的金属圆片按秩序排列之后,呈现出如时空隧道般的视觉形象,隐约中透出禅意。

红白

当你靠近时,作品会感应到你,两侧的金属圆片便开始旋转并传递其他金属片依次运动变化,并发出声响。

如果再靠近一点,还能发现在序列正中有一片是原金属色的废料,向观者展示着材料本来的样子。

这个作品通过左与右、红与白、观者与作品之间的频频对话,来象征不断的“重启”和“重置”。每次声响都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红白

展馆里另一件我特别喜欢的汤杰作品,叫红尘。

它由七个正方形透明容器叠加成7层塔,每层都有一个通往上层的孔洞。最底层的红色沙粒会被风吹起。

起风之时,尘起尘落,有上有下,循环往复。

看着盘旋而上的废砂红尘,听着空灵的废金属梵音,整个展览的意境便在这一看、一听中慢慢升华。

红尘

其他作品也十分精彩。

Pierrick Calvez的Up the Trail Ridge Road和Semik的后浪,一中一西,一手绘一剪纸,互为对照。

Up the Trail Ridge Road

后浪

Jean-Philippe Bonzon的Lost Paradise则在展厅中造出一块冰岛海滩。

艺术家用纯黑的废砂和冰冷的镜面,表现出环境被破坏后的绝望情绪。

Lost Paradise

相比之下,Paul Dezio的Recycled Reflections可以说完美融入环境。废玻纤、废亚克力毛料…在艺术家的妙手下,幻化成衣柜区的穿衣镜,谁走过都忍不住照一下。

这些作品在科勒上海体验中心三楼充满艺术感的空间内,独立又彼此共鸣。从不同的角度,让观者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Recycled Reflections

说到空间,此次展馆也是一大亮点。

作为科勒全球第九家、国内第一家全新概念店,科勒上海体验中心整体设计打破了传统家居展厅模式,打造出一个跨艺术、设计、生活与家居的全新都市空间。

除了产品展示外,这里还汇集了艺术、餐饮学校、SPA、会所等多元区域,运用丰富的多媒体互动,带来融通视与听、触与碰、嗅与味、身与心的六感之悦。

尤其是三楼区域的小剧场,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百人以内的近距离互动环境,确保每一位观众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04

由一个展踏入环保生活


 

整个展览我看了三个多小时,其间还遇到了科勒中国市场副总裁强基弘先生。

他说这次所有的作品,都是用科勒的旧产品和生产废料进行创作的。展览的初衷,也是希望引起更多人对环保、对物资再利用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科勒会做这样的事,我一点也不吃惊。

他们一直以来都倡导“Re-cycle 循环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致力于在减低生产对环境压力的同时,让使用者感受到不断升级的舒适、便利和美好。

“我们在节水的同时,不断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还特别在科勒美国总部建立了一个废弃材料实验室(WasteLAB),专注于生产废料的循环再利用研究,将各种传统的生产废料通过创造,改变成全新的产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强基弘先生说。

除了从生产环节就开始的努力,品牌还试图以艺术为媒介,将环保理念植入到更多人的心里。

说起来,科勒和艺术的渊源由来已久。

品牌高端线科勒精选有两个很重要的品牌定位,就是“为美执着”和“敢拓新界”。其中为美执着说的就是艺术。

用强基弘先生的话来说:”作为一个品牌,我们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制造者,更是对于'为美执着、敢拓新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倡导者、传播者和支持者。我们愿意为此和艺术领域的先锋或是专业人员合作,一起把这种理念传播给我们的消费者。“

爱尔兰艺术家David Keohane - 光影互动作品《Light, Breathe, Create, Repeat》

此次展览10位艺术家的阵容,非常强大和专业。

他们来自全球各地,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看完展之后,我又能分明感受到他们对废旧材料再利用的共同认知和热忱。

TAG 新媒体涂鸦艺术工作室 - Fish & Jayet 作品《子水》

“构思展览主题时,我们以Re- cycle(再循环)获得启发,希望通过 'Re’给艺术家更多的创作灵感空间。经过艺术家之手,回收而来的废旧材料(re-cycle)被重置原始属性(re-set),重新开启(re-start)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使命,被再次利用后(re-use),焕发新的能量与光彩(re-light),最终重获新生(re-born)。艺术家们在保持自身艺术风格的同时,巧妙的与科勒废旧材料和废旧产品进行结合,最终创作出这些精彩的艺术作品。” 城市艺术联盟联合创始人孙艳分享道。

正如强基弘先生所说:“在展览中,大家会看到一些原本废弃的材料被重新点燃生命。当你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带给你触动和启发。如果大家看了展览后可以更加关注环保,那我们举办此次艺术展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文、编辑/外滩君
图片来自科勒官方
本条为推广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