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历五月五,也称“九毒日”,原来古时端午还有各种禁忌

 今古言堂 2021-06-10

众所周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民间老百姓们都会进行许多传统节日活动,来迎接这个一年之中阳光最毒辣、最炎热的时节。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风俗中普遍认知,五月时节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正是阳盛阴衰的时候。古人也笃信物极必反,意思是虽然此时阳极盛阴极衰,但阴气会在这个当下趁虚而入,悄然滋生。当然也是因为古代社会的生活条件比较落后,不少地方生存环境比较恶劣,进入五月盛夏时节疫情多发,古时的民间误认为常有怪事发生,因此古代人常把五月视为不太吉利的月份,称之为“恶月”。一些日常的活动会因为关于五月五的各种说法而禁止举行,人们还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驱邪避害,保佑平安。

一、忌游泳

每到夏季,人们都愿意到江河里游泳,既解暑气又锻炼身体,经常都会在夏日举办各种游泳戏水的活动。不过,只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不会到江河里游泳,尤其是曾经发生溺亡事件的地点。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这一天,“溺死鬼”或者“水鬼”最凶猛,要到阳间找替身。所以有些地方的人们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掷粽子和食物到河里,不见得是纪念屈原,而是祭祀水鬼。

二、避恶日

有记载自先秦开始,人们普遍认为农历的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是“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说。意思是五月五日这一天生出来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很难抚养成人,一旦抚养长大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到后来,还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等说法。对五月五日的忌惮,从战国开始流行,到汉代盛行不衰。这些迷信说法,在汉人王充著作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有些周岁以内的小孩儿都要送到外婆家去躲避灾祸。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如果家族想要操办大事,都一定会请一位知事来算一算日子,尤其尽量避开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

三、避五毒

进入盛夏,各种生物陆续恢复生机,行动活跃,有时会闯入人们住处活动,比如蛇,蜈蚣,蝎子,蟾蜍,蜥蜴等等小生物。这些误闯的小动物不少还自带毒素,甚至是剧毒,人若是被蛰到一口就会被摄入毒素,后果不堪设想,严重情况会致命。所以民间常有民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以此提醒人们五月已到来,特别要防毒虫,尤其是小孩子,皮肤娇嫩。有时不懂事的孩子还会因为好奇,徒手抓来玩耍,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后来,每到端午节前,在有些地方,人们会用红纸画五种毒物的图案,制成五毒图挂在屋内,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图案之上,即认为是把毒物刺死,再不能在家里躲藏。这看似是一种辟邪巫术的遗俗,但实际上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予。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了把五毒物刺绣在衣物饰品上常伴身边,含有驱除之意,颇有意思。

四、挂香囊

从农历上看,端午这一天正值夏至,也是一年之中(北半球)日照最长的日子,也是阳气最盛的日子,有种说法称端午这一天是“阳刃日”。本来五月为“毒月”,有“九毒日”,端午这一天又是“九毒日”之首日,最是毒胜。从五行学说中理解,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者过衰,都会形成邪气,影响人的健康,可能会构成威胁与伤害。恰巧这个季节也是各种毒虫活动猖獗的时候。为了保障健康,人们也想到了熬制气味浓烈的中草药来制成香囊,把香囊放在身上,挂在腰间,许多蚊虫毒物极其厌恶这些香囊的味道,纷纷逃开,这香囊就变成了天然的驱虫辟邪的宝袋。于是,在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房门上插艾草、插桃枝或是插菖蒲以驱邪避灾;煮艾叶洗身体,熏苍术、白芷驱赶房屋各个角落,驱赶毒虫毒物,在小孩儿的身上挂樟脑香囊、艾草香囊,喝雄黄酒,以保佑家人的健康。

五、禁房事

在有些民间传说中,认为五月是天地交泰之日,不适宜男女交欢,因此古训或是黄历中里写道农历五月五严禁房事。其实,这句话并不一定是迷信,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因为端午这一天,极阳盛,天地气场不正,必然影响到人的身心,如在九毒首日交欢房事,会中邪毒伤身体。聪明的古人,为了防止有人不能自持,贪图欲望,也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归宁日”。“归宁日”是什么日子呢?归宁,指的是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妇女可归宁,在娘家度过,那么夫妻分开,从客观上,避免了把持不住冲动房事的情况,也保障了夫妻身心健康。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五月少行或禁止房事,也是为了保阳护阴的一种行为。

结语:

我国古代书籍对于端午的各种记载非常多,大多认为端午节大恶。实际上,端午节下雨且凉爽的情况也有,各地气候各有不同。作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现代人们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吃粽子,洗艾叶,驱毒虫,增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交流,形式与古代不同,但相同的是弘扬了各民族相似又略有不同的文化,增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与延续,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愿所有人,端午安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