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康熙种痘看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防治

 梦想童年594 2021-06-10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病毒使全国笼罩了一层阴霾。当下,疫情防控成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回顾历史上,其实也有一些传染疾病发生疫情,比如天花。天花流行曾造成清初人丁大量死亡,由于当时医疗水平很低,得了天花无异于被判处死刑。那么,清初是如何面对天花疫病的呢?

天花:清朝皇室的阴影

17-18世纪间,历史上一场规模最大、爆发最猛烈的天花疫病席卷了亚欧大陆。中国北方是当时天花的重灾区之一,而此时恰逢北方少数民族后金政权的兴起。

在努尔哈赤入关前,东北已经出现了天花疫情。至皇太极时期,天花开始大范围流行,疫情十分严峻。当时的后金军队对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并占领了边境许多城镇。可由于天花流行,皇太极与没有出过痘的贝勒撤回关外,之后即便种过痘的贝勒也主动撤离。天花使得明朝很容易地收复了边境失地。

由康熙种痘看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防治

八旗兵

天花对清朝统治者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天花流行时,当时的皇太极不得不离开皇宫外出避痘。皇太极突然病逝后,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也就是顺治帝。顺治帝对天花的畏惧甚至胜过皇太极。按照祖制,当时的蒙古各部落首领每年都要入朝觐见皇帝。因为害怕天花,顺治从亲征第八年开始就没有再接见朝见的蒙古王公。

顺治皇帝突然病逝,死前还没确立即位人选,当初符合的人员有次子福全、三子玄烨。在大家意见相斥不下时,孝庄皇后最终选择了玄烨,理由是:玄烨幼时出过天花,对天花已经有了终身的免疫力。于是,天花竟帮助康熙当上了皇帝。

由康熙种痘看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防治

康熙皇帝

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隔离防治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清初对于痘疫主要采取隔离措施。

其实,对天花的隔离防治,早在入关前有已经实施。如前文所提,皇太极外出避痘,顺治皇帝也常常避痘南苑。早在入关前,清朝统治者就颁布了许多民间防痘法令,各旗设有专门的“查痘者”,负责贯彻落实。根据防痘法令,发现有出痘的人,立即发往远处隔离。皇太极时定为六十里外,顺治入关后改为四十里、二十里外。

清朝初年,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身份管理,就是在人口户籍统计时的“熟身”和“生身”。“熟身”就是出过天花或经历过天花的人,而“生身”则是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有可能携带病院的人。按照规定,一旦发生疫情,登记为“生身”的人都不准留在城中。

康熙皇帝对隔离防痘非常重视,并在具体实施中加以创新。如前文所言,按照祖制,蒙古各部首领每年都要觐见皇帝,可由于天花流行,这一制度不能执行。康熙十六年,康熙巡幸塞北,途径热河发现一个避暑好地方,于是便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康熙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古各族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以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猎,同时觐见皇上,这就是著名的围班制度的开始。

由康熙种痘看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防治

避暑山庄

防痘疫苗:由被动隔离到主动防治

也是从康熙皇帝开始,清初对天花的防治由被动隔离开始转为主动防治。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

康熙命太医院下设专门的痘诊科,广证天下名医。北京城内还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此时,南方传统的种痘疫苗法也传到了北方。

民间种痘法起源于明朝,又称吹鼻种痘法。一种方法叫做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磨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子中;另外一种方法叫做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鼻子中。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让种痘者轻度感染上天花,发烧出疹,再经过精心护理,病症消失,相当于已经得过天花,自身有了免疫力。

由康熙种痘看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防治

民间种痘

起初,康熙防痘种痘的重点在皇宫中,并且建立了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后来,康熙又将种痘疫苗法推广到八旗中,甚至推广到漠南、漠北蒙古。这样,天花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遏制。由于康熙积极推行天花防治,隔离与疫苗种痘相结合,北方及中原一带的天花疫情得到了根本的遏制。据统计,实施种痘以后,天花的死亡率下降到了百分之一。

清朝初期推广的种痘疫苗法在世界上曾处于领先地位,康熙时期俄罗斯还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由土耳其传入欧洲。1796年,英国人詹纳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詹纳法,也就是后来的牛痘疫苗法。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中国人痘接种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由康熙种痘看清初对天花疫病的防治

牛痘疫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