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做科研:重学术性还是重实践性?

 老胡聊科研 2021-06-10

(一)
我们先看一名中学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较长,请耐心阅读):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时间对初中生阅读成绩的影响——以A校学生为例
一、研究背景
(一)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各个阶段需要达到的阅读标准,要求更加细致、具体化。在课外阅读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初中生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以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教材的选文内容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体裁多样,题材广泛。结构上按照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单元编排,兼顾了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和人文性的熏陶,使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教材主要以阅读为核心,以教读为主,自读为辅,加以名著导读的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教读课文提供了助学系统,包括预习指导和课后习题问题设置。自读课文增加了旁批和课后的拓展材料,提供了很多自主思考的问题。名著导读除了精读名著以外,还增添了4部选读名著,跟课内文本紧密联系,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试题内容逐渐贴近生活,主要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名著导读成为必考内容,试题类型更加灵活多样,主观题比值越来越高,主观题答案视角更加多样化,更注重考察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量和理解分析能力。课外阅读和作文写作部分在语文期末试卷中的分值比例很大,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以大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的,教材的文本内容并不能满足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课外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社会阅读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人们能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阅读是获取知识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阅读不仅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国民阅读情况非常严峻。2018年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为19.81分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国民阅读内容主要为考试类工具书,阅读功利化、快餐化现象比较普遍。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学生阅读时间短,阅读数量少,阅读质量差,学业负担沉重,加上网络媒体的冲击,学生很少主动去阅读。为了保持学生成绩的稳定,老师们不敢抛弃原来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题海战术为主。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部分成了有名无实的鸡肋,阅读课外名著的时间被严重挤压。现实教学情况错综复杂,中学生课业负担严重,教学形式单一,新课改的理念与实际教学现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A校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A校是一所为解决附近居民子女入学困难而建的9年制学校,学校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学校生源状况跟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学校的招生升学压力较大。A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步完成,但是阅读条件欠缺。目前学校没有图书角,没有图书馆,没有社团活动,没有举办过课外阅读活动,没有参加过各类阅读、朗诵大赛。A校属于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管理严格,学生课外时间被严重挤压。学生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下晚自习,午休时间经常被老师留下来辅导功课,仍然有部分学生写不完作业。学校特别重视考试分数,老师们会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弱的活动,老师们经常利用午休、晚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功课。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老师们更多地是考虑怎么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学的功利性较强。大多数老师对于课外阅读的态度是: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在不耽误学生写作业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阅读视野狭窄,课外知识贫乏,虽然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读课外书,但是没有额外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名著阅读部分的得分,功利性阅读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何改变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延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目前语文课外阅读急需解决的问题。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知识的学科,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远不能达到语文课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却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阅读和写作在语文学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语文教学中最棘手,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如何克服这一困难,首先就是要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时间,更好的平衡自由分配的时间。在进行阅读干预活动以后,学生的阅读现状是否发生改变?延长课外阅读时间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九年完成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课堂阅读时间和知识容量的有限性,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阅读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日常知识积累的学科,而实际的教学活动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本研究可以为相关理论提供案例支持,以增加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关系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案法,从质性研究的角度,综合访谈法和实验法来分析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成绩静态、动态的变化以及两者的相关关系,增加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二)实践意义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转变,增加课外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成绩。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延长课外阅读时间,增加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改变学生传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来改变语文学习难的局面。让学生懂得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自我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长远的发展。
提高教师研究的能力,意识到课外阅读的现实价值,增加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指导。初步具备独立的教育研究能力,从学术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习相关的教育研究方法,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能够从多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能够从研究的角度去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变对于课外阅读的态度,积极地开展有关的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变传统刷题教学模式。

三、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是从相关书籍及网站上获得,发表时间是从1980年至今,主要围绕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成绩及相关关系展开。首先,从五个方面对阅读的价值意义进行了梳理。其次,归纳总结了有关阅读时间的研究观点,了解到目前中学生阅读时间不足等问题。再次,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分析了阅读成绩的影响因素,从阅读测试评价来说,国际上大型的阅读测试已经比较成熟,国内阅读评价体系发展相对较晚。最后,分析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之间关系,大部分研究发现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以调查法为主。
(一)有关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研究
从知识、智力、品德、审美、社会生产5个方面对阅读价值意义进行了阐述。阅读具有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读书是获取知识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书籍记录了他人认识、实践的成果,阅读者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遗留下的文化知识,吸取别人优秀的智慧经验。读书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一个人有80%的间接经验是来自阅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就很重视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发挥的作用,强调写作的根本就在于阅读,课外阅读可以拓展读者的知识面的广度,帮助构建内在的知识体系。
阅读具有开发大脑智力的价值。阅读不仅仅让人们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人类的智力。坚持长时间的阅读,能促进人内部言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能改善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开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张刘祥(2009)以脑科学的研究为证:儿童最优先发展的是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能力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进行阅读。人类的大脑有数以万计的神经元,当外界环境给它以一定刺激时,神经元就会加快生长出许多树突,如果大脑反复被优质的信息所刺激,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很聪明。[7]苏霍姆林斯基总结了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时说:促进后进生进步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广泛地阅读课外书,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内教材的死记硬背上,单纯背诵课内知识百害而无一利。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有效的开发智力。
阅读具有修养品德、陶冶情操的价值。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阅读,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修养。儒家学派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道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成为有修养的君子。孔子曾经评价阅读“六经”可以使人温良敦厚,恭俭端庄。英国的培根就赞扬读不同的书可以塑造人不同的品德。宋代的朱熹认为唯有读书,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顾炎武说过读书可以使人培养爱国情怀。雷锋在阅读了毛泽东的文章以后立志为人民服务。
阅读具有审美和养生的价值。阅读的审美价值来自于阅读文本的形式美和内容美。阅读的价值主要在于超越了世俗世界的评价标准,为个人构建了独特的精神世界。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读书为乐趣是最高层次的的美感享受。古人在阅读时,追求文本的意象美,讲究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的审美情趣。鲁迅认为全凭兴趣爱好的读书,由于摆脱了利害关系,才能得到内在的趣味和精神的愉悦贝内特·塞尔夫说阅读带给他的是精神灵魂的愉悦享受。阅读不仅带给人精神上的美感,还可以医治身体的痛苦,欧阳修就用读书来养生。文艺复兴时期的狄罗德以书为方治疗心疾。
阅读具有社会生产价值。阅读属于社会意识的产物,必然要为统治阶级服务。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服务政治为目的。儒家学说主张读书“经世致用”,反对为消遣,为个人名利而读书。宋代的陆游提出“读书本意元元”,陈亮提出“国富强兵”。近代,社会阅读价值观多样化,以洋务维新为代表的张之洞、康有为提出教育富国自强的口号。从当代世界各国对于阅读的态度也可以看出阅读的社会价值。美国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计划”,通过《阅读卓越法》法案。英国提出“打造读书人的国度”,在“全国读书年”的活动中拨巨资,并通过了新的读书远程规划。俄国发布《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日本颁布《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儿童阅读推进法》《文字、活字和文化振兴法》,通过“学生读书年”。法国提出了全国范围的学生课外阅读方案,并拨款给各学校的图书中心,对书店免征所得税,并设有专门的“图书节”。各国政府对于阅读活动的重视,有利于提高国民阅读素养。可见阅读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人素养全面发展,还在促进国家民族发展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以上从阅读带给个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归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国,阅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方面,以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价值和开发大脑智力的价值为主,更加体现了学科教学对知识智力方面的开发。
(二)有关课外阅读时间的研究
我国现阶段初中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表现为课外阅读时间较短,课外书阅读量少。尹昌龙(2016)提出我国国民阅读现状令人堪忧。陈莉娟(2017)发现盐城市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匮乏,学生阅读时间集中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张静(2016)对福州市普通中学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的研究,发现初中生课外阅读量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态度不积极,阅读时间少,阅读频率低,阅读任务完成率不高。翟宣宣(2016)指出城乡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每周少于1个小时,课外阅读时间严重缺乏。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更加缺少课外阅读资源。王军(2019)指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严重缺乏课外阅读时间,阅读量。
我国初中生课外阅读缺乏的原因是数字化媒体的冲击和初中生学业负担繁重,学生很少把时间花在课外阅读上。尹昌龙(2016)指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长为54.87分钟,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数字化阅读成为一种趋势。课外阅读时间少是由于中学生作业负担重及课外时间娱乐化严重造成的。
2017年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全国少年儿童阅读时间较短,主要被各种补习班及网络媒体所霸占,家庭教育过分追求分数,孩子学习压力较大,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田文君(2012),指出杭州市城区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外阅读时间被作业挤压。翟宣宣(2016指出城乡初中生课下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较长,课外阅读时间收到网络媒体的冲击较大,学生主要以网络媒介进行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时间的缺乏会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影响学习成绩。陈莉娟(2017)指出目前初中生阅读现状存在很大问题,学生阅读时间匮乏导致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阅读主体性不高,难以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在阅读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怎样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一个需要谨慎规划的问题。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短缺,主要原因是初中生学业负担重,受网络媒介的冲击严重,课外阅读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三)阅读学业成绩和评价的研究

以下研究侧重于从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并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家庭、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家庭环境来说,温红博(2015)等随机调查了3所县区的初中,发现家庭对阅读投入的作用间接影响了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和阅读投入的循环互动进一步影响阅读成绩。倪雨菡(2015)等发现广州市初中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阅读成绩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家庭学习资源与课堂参与的双重中介作用。杜玲玲等指出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很大。
从学校及教师的因素上看,张生等(2014)发现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投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教师教授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机会,更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陆璟(2012)分析了上海PISA 测试结果:学校整体参与水平和策略水平对学生的阅读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学校参与水平、策略水平能够有效地克服不利的社会经济背景产生的影响。
从学生自身的因素分析,个人阅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陆璟(2012)在研究2009年的PISA 测试结果时发现上海中学生的阅读元认知策略和阅读兴趣对阅读成绩的影响最大。杜玲玲等在某直辖市的PISA独立研究项目结果指出中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参与度与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精致监控策略使用越多,成绩越好,而记忆策略过多反而会降低阅读成绩。最重要的阅读参与因素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彭淑娜(2017)等发现初中生的背景音乐偏好能显著地促进阅读理解成绩的提高,背景音乐节奏对初中生的阅读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张冲(2016)发现情绪智力阅读模式能缓解困难学生的消极情绪,有效促进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成绩,情绪智力对人的阅读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该模式要明显好于传统阅读模式。
在阅读测评方面,我国阅读测评发展相对较晚,影响力比较大的阅读测试是中高考阅读测试,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在“阅读测评的内容标准及能力层级”和“阅读核心能力”的评价方面都可以参考国际测评项目进行不断完善。莫雷(1996)编制了三套不同水平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水平量表,提出了“活动—因素分析法”,量表从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应用性阅读,保持性阅读,快速阅读5个类别来划分。李毓秋,张厚粲等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证明阅读理解能力由5种成分构成,这5种能力分别为综合应用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深层理解能力、一般理解能力、认读能力。祝新华(2015)发展了6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分别从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6个层次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全面检测,该系统已经在新加坡、香港得到运用。朱培芳通过PISA阅读测试成绩分析我国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中学生在阅读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够熟练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阅读形式不丰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积极地思考,阅读自我掌控能力弱,阅读视野狭窄,思维局限,缺乏对于阅读文本的批判,评价方式单一。
以上研究从影响阅读成绩的因素来分析,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有助于提高阅读成绩;从个人因素上看,大部分研究聚焦于阅读策略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国外阅读评价体系相对比较成熟,国内系统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四)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关系的研究

近期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发现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成正相关的关系,个别研究发现二者并无明显关系或者呈负相关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关系呈正相关。张向阳(2004)等在研究中发现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不仅阅读文学类书籍,还阅读娱乐类课外书籍。文学类课外书籍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任明满(2019)针对不同经济地区的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处境不利的学生的学习性阅读时间、阅读监控策略对阅读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
Taylor,Frye,Maruyama对郊区5、6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阅读时间与阅读能力的研究,该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在校与在家所花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校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成显著正相关。Reutzel,Hollingsworth每天对四年级学生进行3种不同的干预方案,每天所有的学生学习30分钟基础阅读指导,剩下的30分钟,只读小组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技能组接受阅读理解技能训练,联合阅读技能组在前15分钟自由阅读书籍,后15分钟进行阅读理解技能训练。30天之后,结果显示3个小组后测比前测的标准阅读测试分数都有了显著提高,3个小组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
第二种观点认为两者呈负相关的关系。任明满(2019)针对不同经济地区的八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兴趣性阅读时间和处境不利学生的阅读成绩具有显著负相关的关系”。张文静(2012)等在PISA2009的数据中分析了阅读时间变量与中学生阅读素养成绩的关系,韩国、芬兰学生每天阅读时间量大于30分钟及以上学生的阅读成绩均没有显著地高于无阅读兴趣的学生,说明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学生的阅读时间量有关,也同阅读材料的类型和难度相关。
第三种观点认为两者并没有显著关系。张向阳发现非重点学校学生在文学类书籍、娱乐类书籍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郭秋动,刘敏卉(2009)发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无影响。
综上所述,在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个别采用实验法,考察了不同年龄、地区的阅读对象,通过分析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成绩的具体数据,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多数研究采用的是调查法,是对阅读时间、阅读成绩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实际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动态地看待阅读时间对于阅读成绩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课外阅读时间
《教育大辞典》认为:课外阅读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进行学习的方式。”可以巩固、加深课内知识,增强学习知识的欲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课外阅读主要以个人阅读为主,阅读过程主要分三步:泛览、理解、笔记。本文的课外阅读指学生在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阅读活动,阅读材料是非教材性的中文纸质书籍。
《现代汉语词典》中时间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本文的课外阅读时间指学生在开始进行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一段阅读时间。
2.阅读成绩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成绩的解释是“工作或者学习的收获”。杜玲玲,王玥认为阅读成绩是全部阅读试题的总分,或不同认知方式试题的得分,或不同文本形式的得分。本文阅读成绩指前后测阅读考试的成绩,阅读试卷参照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真题编制。

(二)研究目标

目标一:本研究想要了解经过阅读实验干预后,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变化情况。目前初中生学业压力过大造成课外阅读时间紧张,学生在七年级转型阶段呈现出阅读成绩偏低的情况。延长课外阅读时间以后,可以详细地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发生的动态变化。
目标二: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引起语文老师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延长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
目标三:研究被动阅读如何向主动阅读转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延长学生主动阅读的时间,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和课外阅读量,积极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阅读成绩。

(三)研究问题

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在阅读活动干预期间,3位研究对象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成绩的情况如何?3位同学在阅读干预期间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成绩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二个研究问题是: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的关系是怎样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没有指导的情况下的阅读活动,更加体现地是个体独立的阅读行为,与课堂阅读相对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具体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阅读教学工作。
第三个研究问题是:如何增加主动阅读时间,减少被动阅读时间?针对学生阅读主动性较低的现状,需要转变学生的阅读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

(四)研究对象

选择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是:首先,相比八九年级的同学来说,七年级学生升学压力较小,学业负担较轻,每周还有两节阅读课,阅读时间比较宽松。其次,七年级是学生由小学转入初中,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特殊阶段,学生阅读能力亟需提高。先选取了平时语文成绩处于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8名同学,最后确定3名同学。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采用访谈、实验、实物搜集的形式,积极收集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案例研究法更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富有解释性的问题,并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案例研究法来深入地了解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关系。以3名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单个同学作为分析单位,采用多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研究法

1.A校情况
A校属于城镇化进程新建学校,生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还处于早期探索的发展期。学校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集体教研模式为主,大力推进教学案改革,开展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选择A校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作时间、空间的限制,研究时间无法协调,只能就近在所任教的学校开展调查研究。目前学校初中部设有图书馆,但并没有投入使用,班级也没图书角。学校学习压力较大,时间紧张,在课余时间几乎没有见到过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情况。
2.预期干预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访谈确定研究对象,编制前后测阅读试卷,对七年级同学进行阅读试卷的前测。第二阶段开始进行阅读干预活动,提供课外阅读书籍,延长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的地点主要安排在学校的B班教室。因为学校的学习节奏较快,为了尽量避免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干预活动时间安排在午休时间,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扩大访谈范围,不仅对同学继续深入访谈,还对老师、家长进行访谈。第三阶段,对七年级学生进行阅读后测,整理并分析资料,对于缺失的资料信息继续进行补充、订正。
课外阅读干预情况表
研究
对象
时 间
地点
阅读流程
3名
同学
周一12:40——
13:40(午休)
周三12:40——
13:40(午休)
B班
教室
前40分钟阅读,后20分钟完成阅读记录表。
3.无关变量控制
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对无关变量进行了控制,控制措施如下:
七年级语文老师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使班级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均保持一致性。前后测试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测试学生在实验期间的整体水平的变化。排除学生学习的成熟因素,检测3位同学在年级整体语文成绩排名,来验证学习成绩的变化。与个别家长协议,停止学生周末语文补习活动,以保证阅读成绩的有效性、真实性。

(二)访谈法

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参加研究的学生及家长,语文老师,访谈方式主要以当面访谈为主,电话访谈为辅。因为访谈者和受访者关系比较密切,访谈的时间、地点、方式相对灵活。访谈方式集中式访谈和碎片化访谈相结合,既可以专门进行访谈活动,又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三)实物搜集法

收集到的研究实物主要有:学生的课外书,阅读记录表,阅读前后测试卷,平时语文试题试卷,班级课程表,时间表等。 

六、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国内关于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系统深入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是围绕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课外阅读时间只是有所涉及,并没有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其中涉及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的研究中,侧重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阅读成绩和课外阅读时间的相关性,而本研究侧重于用实验法来验证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验证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成绩影响的时效性问题。

   七、课题组分工

负责人
主要负责的课题任务
王XX
女,中小学二级教师。设计有关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的具体方案并协调各方保质保量地完成;完成课题申报、开题报告;负责撰写结项报告课题结论分析部分;组织成员定期召开课题会议,研讨课题内容,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朱XX
女,中小学二级教师。负责撰写课题结项报告中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的部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过程性资料。
王XX
男,中小学二级教师。负责撰写课题结项报告中研究过程的部分;提供课外阅读活动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教室、书籍等。
张XX
女,中小学二级教师。参与具体实施有关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与阅读成绩的具体方案,负责组织、监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记录学生阅读活动;记录课题研究的会议情况;收集相关阅读活动、会议情况过程性资料。
崔XX
女,中小学二级教师。参与具体的实施方案,负责编制试卷,组织学生进行前后测考试,批改试卷并整理相关数据;访谈研究对象,并整理访谈资料。
为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语文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一起共同合作,力求达到精益求精。每一个负责人都各司其职,团结合作,努力钻研。

八、条件与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对于语文老师进行的课题研究给予大力支持,校领导非常重视老师们课题研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课题组强有力的支持。全体参与课题的语文组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协作,积极在课题上进行研究。
2.师资保证
本课题组成员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并且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独特心得体会。如:王XX老师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职研究生学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勇于探究、钻研教学工作。朱XX老师硕士毕业于世界排名前五十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期间多次参与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经验丰富,擅长文献搜集整理,资料整合分析。王XX,文学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擅长文献搜集与数据分析,曾获得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荣誉。张XX,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文献和文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度,有文学功底,善于分析整理和交流。崔XX,毕业武汉大学,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发表过多篇论文。
3.资料保障
本研究的查阅资料主要来自图书馆、CNKI网站等。
4.时间保障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的进行,充分考虑到课题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课题任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在午休时间进行阅读活动,阅读完成后,进行20分钟休息。

九、研究计划

本研究计划在一年之内完成(2021年3月——2022年3月),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第一阶段(2021年3月)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方向,拟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明确任务分工;查阅文献,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明确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做好研究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实施阶段
1.撰写研究设计,完善研究方案,确定以个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开始实施具体的课题方案。
2.每周定期对参与课题的研究对象展开访谈、阅读活动。对七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前后测阅读测试,并批阅试卷,进行数据录入工作;通过多次访谈筛查研究对象,并对确定好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访谈工作;开展阅读活动,每周在闲置教室定期进行阅读,并记录阅读具体情况。
3.每周定时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讨论课题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现阶段取得的成果,研讨下阶段将要开展的活动。大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研究想法,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初稿,邀请指导教师对初步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分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22年2-3月)课题结题阶段。确定研究报告终稿,准备答辩材料,并根据需要进行最后的修改。

十、预期成果

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顺利完成研究报告。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课题成员教育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自由的课外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成绩。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91.

[2]李德成.阅读辞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58.

[3]祝新华.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7-5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5]翟宣宣.河南省城乡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洛阳市两所学校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6.

[6]陈莉娟. 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7]王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8]朱培芳.PISA阅读测试及其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9(06):33-36.

[10]张静.初中生必读书阅读参与度对阅读成效的影响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00—103.

[11]杜玲玲,王玥.兴趣还是方法?——阅读参与及阅读策略对中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分析[J].教育经济评论,2019,4(04):113-128.

[12]张生,苏梅,王丽丽,等.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阅读投入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4,(171):84—89.

[13]陆璟.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基于上海PISA2009数据的实证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17—26.

[14]温红博,梁凯丽,刘先伟.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48(03):248-257.

[15]张向阳,何先友,吕芸.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时间分配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3):51-55.

[16]任明满.处境不利学生能从阅读时间、阅读策略中受益吗?[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67-79.

[17]彭淑娜,陈美洁,王金道.背景音乐促进阅读理解:不同偏好下的实验结果[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10):96—100.

[18]张冲.初一阅读困难学生情绪智力促进阅读理解的实验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98):54—61.

[19]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144-149+124-157.

[20]李毓秋,张厚粲,李彬,等.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03):47-50.

[21]张文静,辛涛.阅读投入对阅读素养影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PISA 2009为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2):175-183. 

英文参考文献

[1]REUTZEL D R, HOLLINGSWORTH P M.Reading time in school: effect on fourth graders\\\\\' performance on a criterion-referenced comprehension test[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1,84(3):170-176.

[2]STANOVICH K E.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J].Journal of Education,2009,189(1-2):23-55.

[3]TAYLOR B M,FRYE B J,MARUYAMA GM.Time spent reading and reading growth[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0,27(2):351-36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9(06):33-36. 

3.尹昌龙.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52-157. 

4.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296-297.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07-311. 

 7.张刘祥.精神之旅——我的读书笔记[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9:180-181.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9.

9.曾祥芹,韩雪屏.古代阅读论[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59.

10.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

11.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61

12.http://www./zl/2011/04-29/61763.html. 

13.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07-311. 

14.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M].李瑞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63. 

15.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312-315. 

16.李新祥.数字时代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0-96. 

17.田文君.杭州市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下城区中学为样本[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248-256. 

18.李新祥.数字时代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0-96. 

19.尹昌龙.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52-157. 

20.陈莉娟.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21.张静.初中生必读书阅读参与度对阅读成效的影响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00—103. 

22.翟宣宣.河南省城乡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洛阳市两所学校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6. 

23.王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4.尹昌龙.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52-157. 

25.拜庆平.从阅读调查管窥我国少年儿童阅读现状[J].出版广角,2018(12):32-35. 

26.田文君.杭州市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下城区中学为样本[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27.翟宣宣.河南省城乡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洛阳市两所学校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6. 

28.陈莉娟.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29.温红博,梁凯丽,刘先伟.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48(03):248-257. 

30.倪雨菡,张敏强,胡志桥,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阅读成绩的影响:双重中介效应[J].心理研究,2016,9(4):88—93. 

31.杜玲玲,王玥.兴趣还是方法?——阅读参与及阅读策略对中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19,4(04):113-128. 

32.张生,苏梅,王丽丽,等.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阅读投入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4,(171):84—89. 

33.陆璟.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基于上海PISA2009数据的实证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17—26. 

34.陆璟.阅读参与度和学习策略对阅读成绩的影响——基于上海PISA2009数据的实证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17—26. 

35.彭淑娜,陈美洁,王金道.背景音乐促进阅读理解:不同偏好下的实验结果[J].嘉应学院学报,2017,35(10):96—100. 

36.张冲.初一阅读困难学生情绪智力促进阅读理解的实验干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98):54—61. 

37.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144-157. 

38.李毓秋,张厚粲,李彬,等.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03):47-50. 

39.祝新华.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6-66. 

40.朱培芳.PISA阅读测试及其对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1.张向阳,何先友,吕芸.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时间分配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3):51-55. 

42.任明满.处境不利学生能从阅读时间、阅读策略中受益吗?[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 :67-79. 

TAYLOR B M,FRYE B J,MARUYAMA GM.Time spent reading and reading growth[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0,27(2):351-362. 

43.REUTZEL D R, HOLLINGSWORTH P M.Reading time in school: effect on fourth graders\\\\\' performance on a criterion-referenced comprehension test[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1,84(3):170-176. 

44.任明满.处境不利学生能从阅读时间、阅读策略中受益吗?[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67-79. 

45.张文静,辛涛.阅读投入对阅读素养影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PISA 2009为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2):175-183. 

46.张向阳,何先友,吕芸.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时间分配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3):51-55. 

47.郭秋动,刘敏卉.课外阅读对高职学生国文科学习成效之影响[J].明道学术论坛,2009,5(2):143-158. 

4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85-286.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84.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5. 

51.杜玲玲,王玥.兴趣还是方法?——阅读参与及阅读策略对中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分析[J] .教育经济评论,2019,4(04):115. 

(二)
这是一名中学一线教师的完整课题开题报告,没有删减,目的就是让大家看看一个完整的课题开题报告案例。该课题的课题名称是:《课外阅读时间对初中生阅读成绩的影响——以A校学生为例》。该开题报告的字数合计16400余字,内容较为丰富,材料较为详实,我们认为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亮点:
一是格式比较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课题组成员分工、条件与保障、研究计划、预期成果,还有中英文参考文献等等。这些内容比较符合中小学一线教师课题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和范式。
二是资料比较丰富。该开题报告的总字数达到了16400余字,尤其是文献综述部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这显然要比绝大部分教师的开题报告内容更加丰富一些,而且仅中英文参考文献居然引用了76篇文章之多。
三是论证比较充分。从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来看,每一项内容的论证都相对比较充分,有理有据,较为规范,比较符合学术性开题报告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该课题组成员们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进行这个课题论证的。
不言而喻,该开题报告的学术性、规范性都相对比较强,大部分一线教师估计是很难达到这样一个开题报告标准的。
然而,在我们仔细阅读该课题开题报告之后,我们发现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即问题的提出不够聚焦,泛泛而谈。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也不够清晰,不知道课题组成员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该课题主要聚焦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而且只是选择了七年级的3名孩子作为研究对象。
不难看出,该课题研究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一个学术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活动。正如该开题报告中这样阐述:本研究侧重于用实验法来验证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验证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成绩影响的实效性问题。显然,这个课题是希望通过一些数据或者事实,来证明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事实上,我们认为即使不做这样一项研究工作,我们也比较清楚阅读时间对阅读成绩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应该是正相关的,只是不能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支撑而已。也就是说,即使不进行这样一个课题研究活动,我们也大概知道了这个课题研究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于课题组成员而言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其最终的科研成果可能就是大量数据和各种资料的“堆砌”。
对于我们上述的这个观点,某学校一名老师这样评价说:这个开题报告昨天晚上就读过了,今天又读一遍感觉你说的确实很有道理。这个开题报告写的是不错,但是这个课题好像确实,不用研究就知道结果了,肯定读的越多,阅读成绩越好啊?(对课题的)提议很中肯,课题组做的课题,确实有些学术化了,不是很适合中小学老师,照着你这个思路的确是更接地气儿。课题组科研能力不能质疑,确实比大部分老师更专业,可能也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适合一线老师做的课题吧。

(三)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这种学术性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应该摒弃的研究行为。而事实上,我们的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之所以自始至终难以走出“学术性”科研的“窠臼”。其根本性原因就在于,我们把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和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专家的科研混为一谈了,因此总是以专家思维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行为,更专注于科研的理论性、学术型、科学性和创新性,因为他们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发展进程,因此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行为。
然而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我们的科研行为恰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行为,而是一种“草根式”的行动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显然,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行为和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行为有着本质性区别。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得好:“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这句话非常明确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科研的起点和价值在哪里?即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亟待突破的课题,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方向和起点。
基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特点,我们在课题开题会上给课题组成员们一些这样的建议:聚焦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也就是说,课题组成员可以以所教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一下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阐述清晰,然后据此开展一些研究工作。我们认为,这样的研究行为才是课题组成员真正需要的研究行为,才能够真正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相信,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向经过调整之后,该课题组成员一定会打开一扇新的科研“窗口”。

结束语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科研工作究竟是重学术性还是重实践性?其不言自明了,我们也勿需做过多的讨论和纠结

作为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与专家学者在时间、精力、科研方法、科研条件等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在开展科研过程当中,应尽量淡化科研的学术性、理论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要过多纠结科研的创新性、有效性、理论支撑、测量方法、研究深度和广度、一般性规律等等。

因此,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行为,应聚焦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立足于自己的班级管理、立足于自己的作业建设、立足于自己的课程开发和社团活动等,扎扎实实开展一些实践性研究工作,因为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就是一种朴素而简单的科研行为。

最后,我们以苏霍姆林斯基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

“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本文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