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老子的“有欲”打开“众妙之门”,就进入《周易》的“二”世界

 信息熵 2021-06-10
从老子的“有欲”打开“众妙之门”,就进入《周易》的“二”世界

《老子》的第一章可以说是《老子》一书的总纲,是《老子》思想的源头,只有把第一章的内容搞通,才可能读懂《老子》。

那么,《老子》的第一章讲的是什么呢?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皦”,老子是从本体论出发,打开了现象世界;从天地阴阳出发,进入到天地人三才具备的阶段。于是我们找到了万法世界的根,对现象世界的展开就会感到顺理成章。

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章,老子讲的是什么呢?

原来,老子在这里讲的正是由本体论的一到现象世界的二,一开始表现出的状态。也就是说,天地间有了人的感官参与,有了人的意识参与,其实就是老子在第一章讲的“常有欲”的状态下,这个世界是如何呈现的呢?

我们来读一下第二章的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第一段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为了理解这段文字,我们插一段《坛经》的内容。说是当年五祖把衣钵传给了六祖惠能。六祖惠能连夜离开了黄梅东禅寺,一路向南而来。寺中的人因为知道衣钵已经到了六祖惠能那里,为了争夺衣钵,纷纷向南追赶六祖。

第一个追上六祖的人叫作惠明。六祖发现自己已经被人追上,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然后自己藏了起来。结果,力大无比的惠明却无论如何也搬不动衣钵,知道这衣钵与他无缘,所以,他喊六祖现身,说自己是为法而来,不是为了抢夺衣钵。

六祖相信了他的话,走出藏身的地方,盘坐在石头上。惠明向六祖施礼,请六祖说法。六祖先教给惠明的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惠明就按照六祖所说去做。过了一会儿,六祖问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听到六祖所说,猛然顿悟。“不思善不思恶”,就是善恶尚未由一生成二的状态。一未生二的状态是什么状态?其实就是本体论描述的不可道的常道状态。由“不思善不思恶”,到“思善思恶”,就完成了由一到二的转变。而这个二是怎么来的呢?是通过比较而产生的。

从老子的“有欲”打开“众妙之门”,就进入《周易》的“二”世界

在《老子》这里表示的相对关系是美和恶、善和不善。美出现了,就代表着恶出现了;善出现了,就代表着不善出现了。反过来也是一样,恶出现了,就代表着美出现了;不善出现了,就代表着善出现了。“不思善不思恶”,是无分别心,而美与恶、善与不善的出现,是因为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万物就呈现出阴阳对立的状态。事物的一面不可能独立存在,必须相对于相反的状况才得以存在。没有美就没有恶,没有善就没有不善。反过来说,没有恶就没有美,没有不善就没有善。

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我们看头条评论区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是正面的评价,有的人是负面的评价。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认为“善”,有的人认为“不善”。那么到底是善还是不善,其实这取决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见识,所以,人世间所谓的“二”,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也就是在“常有欲”的状态下,才有善与不善之分。

有了人的意识参与,才有了对比,而世间万物都是赖于对比而存在。所以,老子接下来说: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是一对阴阳,难易是一对阴阳,长短是一对阴阳,高下是一对阴阳,音声是一对阴阳,前后是一对阴阳。这就是《周易》的阴阳思想: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无前则无后,无后则无前。无论前还是后,单独出现是不能成立的。比如只有有没有无是不可能成立的,比如只有易没有难是不能成立的。一直到只有前没有后是不能成立的。

同理,生活当中,不可能只有福没有祸,也不可能只有收获而没有付出。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老子在这里只是陈述一生二的状态,但这种思想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这一理论垫底,我们就不可能再把吃亏是福当作“毒鸡汤”了。

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关于生活中的启发,而老子从这里生发的则是更高境界的一种智慧。

老子是怎么说的呢?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的“无为”就这样登场了。(一苇《道德经》解读音频正在喜马拉雅播出)

从老子的“有欲”打开“众妙之门”,就进入《周易》的“二”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