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口瓜洲一水间,间怎么读

 左手作文法 2021-06-11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
请问:“间”是什么意思?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一谈到这首诗,往往讲炼字,一个“绿”字用得好。

“'春风’句既为写实,同时又写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其中“绿”字用得精妙含蓄,千古称道。”

“此'绿’字的运用之妙,还在于以小见大地表现了一种由此及彼的动态感、层次感和画面感。大家手笔,由此可见一斑矣!”

其实这么用绿字,在唐代就有,还不少。我们看钱锺书《宋诗选注》里的注解:这句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词的有名例子。据说他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才选定这个“绿”字;最初是“到”字,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等等(洪迈《容斋续笔》卷八)。王安石《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也许是得意话再说一遍。但是“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

再看下洪迈的《容斋随笔》原文:

洪迈《容斋续笔》卷八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纠结:京口瓜洲一水间,这个“间”字怎么读?是读第一声,还是读第四声?

事实是很明白的。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是绝句,就逃不脱平仄押韵的规则。京口瓜洲一水间,原则上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间是平的,还是韵脚,与“山”、“还”同在一个韵部。所以,间应该读第一声,jiān。这是基本常识。

但问题来了。

有教材答案是第四声,jiàn。

这显然违反了格律诗的规则。但是,难道做教材的人,连这点基本常识都没有?应该不至于。那么,教材说“间”读第四声的逻辑是什么?

我是这么理解的。出一道题目:
京口瓜洲一水间。请问:“间”是什么意思?
答案:间隔。

“间隔”的“间”,读第四声,由此逆推上去,就将“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读jiàn。与词语的解释相对应。

读第一声,是平仄押韵;读第四声,是对字的翻译解释。这是两条不同的路径。跟学生讲明白就行了。

考试是要得分的,答题是有参考答案(标准答案)的,要得分,得答在点子上。何况,小学里对平仄的没要求的,对字词解释是有要求的。

把两种情况向学生说明了,就可以了。相信学生也会自行选择,按需办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中不是事事都有标准答案的,不是事事只有唯一答案的。

但是,总有人是一根筋的,总在追求唯一的、标准的答案,缺少弹性,仿佛得了唯一的答案就真理在手了。可在现实面前,往往矛盾无解。

我倒觉得,与其纠结“间”的读音,不如跟学生讲讲“春风绿江南岸”有另一个版本,是“春风绿江南岸”,“又”和“自”哪个好?讨论讨论。

《王临川全集》明刊本

【二】

古诗词的平仄押韵,没什么玄乎的,哪怕你不懂平仄,不懂平水韵,你找个相关的网站,复制黏贴检索一下,系统就告诉你了。

但总有人自以为懂了一点皮毛,常拿出来说道说道。好多年前,遇到一位前辈,他发了一首原创七律。我读了一遍,说,这个不是七律,没有粘对。他笑我,说,老子写诗三十多年,还搞不懂七律?——亏他还写诗三十多年,确实没搞懂,但自我感觉好得发飘。

就小学古诗词教学,往往有人爱重弹“老调”。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斜怎么读?“读xia为上策。”

几百几千年的古诗词,古音到底怎么读,没人敢说自己搞明白了。对于今天的我们,不知道古音怎么读,十二分正常。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普通话。韵也有中华新韵。

知道“斜”读xia的人多了去了。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学古诗词,不是搞古诗词研究,有现行的普通话教学这个大前提,字词有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的发音。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斜读普通话xie,没有错,很正确。读xia,可以作为韵脚了解。

【三】

还是从“京口瓜洲一水间”说开去。

我说,间是间隔的意思。

有前辈说,间不是间隔的意思。我追问怎么翻译这个“间”字,他为我指明了方向,“陆兄去细会”。

前辈的意思我懂。我也算读过几本书。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对《泊船瓜洲》的鉴赏有这么两句话: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但,现在,我还是要说说,将“间”字解释为“间隔”,“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是“间隔”的“间”,“相间”的“间”。

(1)看下面这张地图,京口与瓜洲,是被长江隔着吧,两处隔江相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翻译为“京口瓜洲,一水相隔”,没问题吧。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里的“间”与“隔”,不是一个意思吗?

这首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此刻,王安石身在瓜洲,刚离家就想家了,他回首来时路,咫尺天涯,感叹:从瓜洲到京口,就隔着一条江;从京口到钟山的家,就隔着几座山,很近啊。可在这个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里,我要到开封工作去了,我对家的思念像这江岸春草一样生长,年复一年,明月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到钟山?

(3)看看“一水间”、“一水隔”、“半江分”的诗句,我觉得这三者是一个套路的表达。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樊口齐安一水间,少年行役鬓成班。[宋]项安世
●京口瓜洲一水间,秋风重约到金山。[宋]陳东
●邻家户口三千万,咫尺长安一水间。《永乐大典》
●盈盈牛女一水间。[明]梁辰魚
●相望依然一水间,相思已如千年隔。[唐]皇甫冉
●忽得故人聚,相邀一水间。[清]刘绎
●曲巷斜临一水间,小门终日不开关。[唐]温庭筠

盈盈一水隔,寂寂二更初。[唐]岑参
●津人刺船起应客,遥知故人一水隔。[宋]黄庭坚
●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唐]白居易
●莫道烟波一水隔,何妨气候两乡殊。[唐]白居易
●东西一水隔,迢遰两年愁。[唐]权德舆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唐]李白
●仙凡一水隔,淮浙半江分。[宋]俞德邻

把上面的“一水间”与“一水隔”互换下,会有什么变化吗?

“一水间”,“两地一水之间,喻很近。”——到底还是“喻”啊,有本才有喻,本义是什么?本义是什么?本义是什么?再读下面几句古诗。

●一水悠悠渭城,渭城风物近柴荆。[唐]温庭筠
●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银河一水长。[唐]曹唐
●何言一水浅,似九重天。[唐]李白



【四】

写这篇推文是因为在今天傍晚群里发生了一段没有结果的讨论。见下图。其实昨天就有老师作了很好的回答,今天有老师出来指点,我手在键盘上一滑,凑了个热闹。

我鄙视这种对话,“你去翻翻王力《古代汉语》或《诗词格律》,会找到答案的。”——听这话,好像真理在手,居高临下,不屑一谈。其实,读几本书没什么了不起的,读自以为是的不少,读傻的也有。有本事,回答下这个问题:

京口瓜洲一水间。
请问:“间”是什么意思?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可以给个提示:荣维东说,“京口瓜洲一水间”与“钟山只隔数重山”,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山山水水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是如此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啊。

本文想表达的几个意思

  1. 小学语文教学,用的是普通话。古音可作了解。
  2. 不要在一个标准答案上吊死,非黑即白的思维不可取。
  3. 京口瓜洲一水间,间是间隔的意思。
  4. 对话讨论是在前提下讨论并解决问题,不是“你去翻翻……”
  5.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