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谒李瑞清墓散记

 闻诗人 2021-06-11

拜谒李瑞清墓散记

 

2001年9月25日早晨,南京还下了一阵蒙蒙细雨。上午8时许,天大放晴,初秋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暖融融的。

这天,我们约定去祭扫师祖李瑞清——清道人墓。

我与侯镜昶先生的学生、南京大学教授周同科,侯先生生前带的最后一个研究生谢建华早早地聚在一起,然后,师兄弟三人去接李瑞清的侄女李淑英女士和近现代书法史论学者孙洵先生,同行的还有江苏电视台记者周雷。

汽车出中华门十里南眺,只见双峰对峙似牛角。这便是古都金陵南郊寻幽搅胜之地——牛首山。李瑞清,这位清末二品大员、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原名三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江宁布政使就安葬在这里。

1994年6月,我去黄山参加全国首届近现代书法研讨会经过南京时,曾独自往牛首山,寻一日不得见师祖之墓,只得朝牛首山方向叩首而别,心中惘然。周同科在南大百年校庆之际,为寻找李瑞清墓,奔波也有半年之久。

同行者中只有李淑英女士知道李瑞清的墓址。按辈分,李淑英和胡小石是一辈的,所以我们称她为“奶奶”。

82岁的李淑英身体健朗,耳聪目明,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我爷爷有四房太太、八个儿子、三个女儿,加上四姨太过继的两个儿子,就是十个儿子呀。”老人家显得特别有神采,“我父亲叫李瑞荫,号培庵,是李瑞清的四弟。李健的父亲是老大,叫李瑞祖,李健是老大的三儿子……哎呀,我们李家可是个大家族啊,人可多了呀!我们家中同一辈的人年岁可差得大啦。”老人家绘声绘色地聊着李家的往事,我不由地想起辛亥革命后清道人客寓上海三牌楼吉祥里对巷,为养活这样一大家子人,只好以鬻书为生,而常常是“一日仅饱三餐粥,墨饮一升难鼓腹”了。

七年前,南京市郊通往牛首山的还是一条土路,而如今这里已修成了宽阔而平坦的水泥路。约有半个小时,我们的车就来到了牛首山下。

汽车驶进路边东善桥林场的一个办公室门前,向导程文林早已等候在那里。

奶奶下了车,甩开别人的搀扶,高声说:“我知道!我知道!”她用手指着牛首山上的一片林子说,“在那棵最高的大树下面,就是李家大坟。”

在向导程文林和奶奶的带领下,一行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山坡上走去。越往里走,小路越窄,当我们隐约地能看到清道人墓时,已经遍地杂草丛生。

李瑞清墓座北朝南,略偏东南15度,约有3米直径,1.5米高,半圆隆起,四周有一圆形围墙约1.2米高,整个墓占地约有20多平方米。没有墓碑,在墓前的一块水泥祭台上,有人刻道:“前辈,晚生给您清明祭扫啦!博物馆,周。”从字迹的刻划上看,时间不算太长,想必有人还没有忘记这位长眠的先贤。孙洵先生说:“江宁区博物馆的周馆长来过这里。”

众人折下树枝,轻轻拂去墓上的尘土。四周静静的,只听到树枝发出的沙沙声。

约有一刻钟的沉寂,孙洵先生突然说:“按照中国的传统,我们给李先生鞠个躬吧。”我说:“要叩头的。”众人伏身叩拜,然后又在墓前深深地、充满着崇敬地三鞠躬。

奶奶低声地喃喃自语:“伯伯,我们来看您了!”孙洵先生抬首望着墓:“李先生,您的徒子徒孙们来看您来了!”

……

近中午,众人才离开清道人墓。

我们想在附近找到章草大家王世镗的墓,但走出四周十余米,也没有寻到踪迹,只好作罢。这位王世镗曾隐居汉中,其章草大为于右任所赞誉,遂邀至南京。1933年殁后,于右任将其葬于牛首山清道人墓侧,并咏诗挽云:“青山又伴王章武,一代书家两主盟。”

1920年李瑞清辞世时,由好友曾熙和学生胡小石将他葬于南京牛首山罗汉泉旁,在墓旁雪梅岭筑精舍数间,题额“玉梅花庵”,并在李瑞清墓的周围种满了梅花。

沧桑历尽近一个世纪,如今清道人墓前已不见“玉梅花庵”和郁郁葱葱的梅花丛。

下得山来,我们来到向导程文林家中,其父程吉富老人在文革中为了保护李瑞清墓碑,将其移至家中后院,深埋于地下。我们说明来意,程家父子将墓碑从地下挖出,再用清水冲刷,只见墓碑保存得完好无缺,上刻:“岁壬戌秋九月之吉。李文洁公之墓。承重孙家超、男承传敬建。”从字体上看,当是曾熙手笔。

谒李瑞清墓归来的途中,大家不免感慨万千。《清史稿·列传·文苑》中对李瑞清是这样记载的:“李瑞清,字梅庵,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宣统三年武昌乱起,江宁新军亦变,合浙军攻城,自总督张人骏以下官吏咸潜遁,瑞清独留不去,仍日率诸生上课如常。布政使樊增祥弃职走,人骏电秦以瑞清代之。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助城守,设平粜局赈难民。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纵之行。乃封藩库,以与籍属之士绅积金尚数十万也。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粥书画以自活。瑞清诗宗汉魏,下涉陶谢。书各体皆备,尤好篆隶,尝谓作篆必目无二李、神游三代乃佳。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又三年卒,谥文洁。”可见,《清史稿》对李瑞清政事的赞颂,是以清廷为立场的。在遗老们的心目中,李瑞清是清朝孤忠亮节的栋梁之材,但尽管有李瑞清这样的贤达之臣,也无法维持清朝继续存在下去。故而,当时钱振哀叹李瑞清“一木难支大厦将颠”。

清道人以文字居清要仕。他思想先进的一面,主张救国之道应停科举,广办新学,旨在办好师范。时任两江总督的清末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采纳其建议,于1902年兴办了三江师范学堂,李瑞清任校长。其提倡科学、国学、美学不遗余力,教育成绩评者推为东南冠冕。诚然为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尤以书艺论,清道人揭开中国现代书法史的序幕,开创了清末民初具有重大影响的“金石书派”,立雪门前者吕凤子、胡小石、张大千、李健皆书坛重镇,且世代相传,薪火百年不竭,亦教泽影响至旅居欧美华人后裔。

这些,赢得了人们永远的纪念。

在我南行归来时,友人来信,说由三江师范学堂衍生而成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正在筹备百年校庆。为纪念李瑞清而建在东南大学中的梅庵正欲重新修缮,门前将铸清道人像,与六朝古松融为一道景观,而李瑞清墓也正待重新修整。斯人虽去,然芳名永存。

正如康有为曾悼其曰:“书名满天下,已不朽复何求。”

 

                               2001年10月15日于三宜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