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金石名家李瑞清《临郑文公碑》...

 书画雅苑居 2016-03-19

籍贯临川(今属江西抚州)的李瑞清(1867—1920),为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杏坛硕果累累。他亦工文善诗,长于书画,风格自成一家,毕生着有《围城记》、《梅庵诗文集》及《清道人遗集》等。

民国《清史稿》等记载:李瑞清1867年出生于一个清代官吏世家,其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清道人等。他自幼便受到家庭环境熏陶,十分酷爱读书、图画,习字临池、苦学不辍。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二十一年(1895)考为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思念家人而告辞。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废除科举考试,李瑞清改官道员、分发江苏,署江宁提学使,担任三江师范学堂(注:1906年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注:类似校长)。李瑞清为人贤达,履职清廉,声誉斐然。1912年清朝倾覆,他秉持旧时遗老不仕新朝的做法,遂效明末遗民万寿祺号“寿道人”之举,改号“清道人”,从此避居沪上,以鬻字卖画为生,直至54岁那年病故。

李瑞清的人生岁月尽管并不算长,但他却取得了两大成就。一是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艰难历程中,秉持“教育救国”理想,为两江师范学堂的发展竭尽努力。他“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勇于汲取西方教育体制优长,亲赴东瀛考察取经,逐步改变了中国旧时私塾教育模式,对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显着贡献。他亲订“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倡导“俭朴、勤奋、诚笃”校风,并且亲自督察、授课等,因此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近代“金石书风流派”,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李瑞清在书法方面诸体俱能,尤其擅长篆、隶、楷书。学书初从颜、柳楷体入手,再从汉魏书法中汲取精华,上溯殷周金文、甲骨文等,对《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礼器碑》、《鲁孝王石刻》、《裴岑纪功碑》、《石门颂》、《郑文公碑》及《张迁碑》等颇为青睐,并受黄山谷何绍基等前贤书风的不少影响,因此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如他在《鬻书引》中记述:“瑞清初学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始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拟,笔性沉坠,心与手忤,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摧折,忘其疲劳。岁在甲辰(1904),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未能覃思锐精,以竟所学,每自叹也。而学士大夫,四方人士,昧其丑拙,竞相请乞……”

李瑞清学养丰厚,传统书法功底扎实,虽然力主碑学、崇尚北碑,但并不一味地排斥帖学。他在创作中能够承上启下、汲古润今,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碑学书风的发展,所创书风与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于(右任)等派书风,并称为民国书坛五大流派。他因此堪称近世书坛之翘楚,享有“南曾(熙)北李(瑞清)”之誉。李瑞清亦是现代美术、书法教育创始人,门下弟子中便有张大千、吕凤子、胡小石等书画高手,同样在现代艺坛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纸本墨笔立轴《临郑文公碑》(见图)纵131.1厘米,横69.3厘米,为李瑞清在1910年临写的楷书作品。他在书中款识:“浑穆中精古而中有英鸷之气,散盘乏也。体规而矩,行气横而神合,北碑第一石也。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李瑞清。”随后钤有阳文“阿梅”、阴文“李瑞清”及“黄龙砚斋”印鉴各一枚。

这幅楷书临作笔力苍健遒劲,运笔涩行顿挫,寓直于曲,结体章法循规而有致,金石篆刻和书卷气息浓郁,富有雄强气势和节律感,而且不乏古朴超逸与洒脱流畅韵味。从中还可窥见李瑞清对《郑文公碑》的看重程度,客观上来看他的楷书艺术受之影响亦很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碑刻因为年代久远,笔迹线条两边往往风化残缺,从而形成一种类似颤、掣运笔之状。这些情形后来都融入到李瑞清的书法创作之中。因此亦有人认为他的楷书艺术尽管金石韵味十足,但在某些作品中有时似亦存在过于做作之态,容易缺少书法创作的本真意趣。这也是人们在鉴赏李瑞清的书法艺术时值得注意之处。

编辑:jiangb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