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知 | 以强奸的姿态行“善”,你的“善”裹挟着浓浓的恶意!

 彤话晓说 2021-06-11

当伤害裹上善的外衣,

那些受害者往往无以还击

damage/To do good


喧嚣已久的小凤雅事件反转思考

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

小凤雅事件自去年10月发酵至今,从爱心大爆发到骗捐大放送,再到惊天大逆转,整个事件由民间善举到善众讨伐再至网络暴力,似乎只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却结结实实发生在大众眼前。


小凤雅一家是无助的,更是无力的。

当别人大张旗鼓行善时,他们惊喜,更惶恐。他们被动接受中包裹着诚惶诚恐,包裹着半信半疑。他们又是无助的,难时有人助,那人说什么都要听,做什么都要认。他们更是无力的,面对洪水般的关注,这家从无人问津的小民只能全面接受。

当别人讨伐时,他们依然是无助的,接受时的被动,让他们不知被质疑,被撕逼,来得如此迅猛。他们也是无力的,没有办法解释,没有可能说明,因为你被行善了,你就只能接受别人的责难。

当事件反转时,他们依然是无助的,他们被巨大的浪潮裹挟着,接受从不关注他们这个群体的媒体、热心人的访问,告诉他们该如何,不该如何。他们更是无力的,虽然爷爷出来解释,妈妈说要控告。然而,他们的力量是被推动的,是身不由己的,他们已经不知自己为何,只知道事件太大,难以承受。

行善,当以强奸的姿态出现时,最初的“善”中已然夹杂着恶。

何为真正的行善?我们来看一则小故事:

寺里的住持为了建一座新禅堂而在村落中寻求经济支持,于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捐了10万枚金币给寺院。

住持为几位来宾奉茶,那位富有的捐赠者也是座上客,他把要捐给寺院的金子摆在桌上的盘子里。住持并未去注意那笔钱,反而对这群来访者作一场非正式的佛法开示,告诉他们该如何修习“正念学处”等。

他未注意到金子,因他相信人们能奉献固然好,但他的任务是帮助人更深入理解、修习佛法。

那位有钱的捐赠者变得不耐烦了,他希望住持谈到那些金子,且在众人面前表达谢意。于是他打断住持的开示,开口说道:“敬爱的住持,您是否计算过?这里有10万个金币。”

住持温和的说:“我知道。”然后继续开示佛法。

过了不一会儿,富人又打断住持的话:“可是,住持大师!您不觉得10万个金币是一大笔钱吗?”

住持看着他说:“你希望我感谢你吗?我倒认为你该感谢我,因我给你机会布施,获得功德。”

善行,发乎于心,与施予和接受无关。任何人去行善,都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是对自己的净化。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字,其中一句是“施比受更应感恩”,因为有了小凤雅和她的家人,那些施予者才有了发散爱心的机会,才有了行善的可能。这些人不但不应该责难,还应该感恩。

如果行善者从决定要做这些善事起,就抱持着从中得名、得利、操控受善者的想法,那这种善即伪善,包含着对授予者的压榨。

如果说,受善者未履行善行的目的,那么行善者可以追究,但是要依法,而不是运用网络暴力,更不是自设公堂!

善行之外,不应有控制,不能因你行善,而拥有特殊的权利,自我授权占据首先制高点,任意操纵受善者。


行善,善举,当下有些人热衷于此,并不遗余力地宣传、扩散。

这中间有多少人只是一己之思?有多少人会顾及受善者感受?还有多少人只是满足自作为施予者的俯视感?

真正的善举,是要顾及到受善者的心理体验的,是要考虑行善方式方法的,更是要淡化施予感的。

那些动辄大举行善,唯恐天下人不知,甚至把行善做成一场秀的,你们是在强奸受善者,是在赤裸裸的消费他们。

我们不得不考虑你们是在行善,还是在表演,是为了受善对象的利益,还是希图自己出名,以及贪图出名后的红利!

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列夫·托尔斯泰

善良不是强奸别人的遮羞布,善良的模样应该是超乎因果的行为,是从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利他精神。

行善不是自身光环的累加,而是对于奉献的渴望,是对行为本身的忠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