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建新 ‖ 炊烟的记忆

 倚月临风 2021-06-11

从始祖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炊烟就在华夏大地上袅娜飘浮。那么温暖,那么亲切。每次回到老家,走在晨烟暮霭的街巷,耳畔就传来那久远的呼唤,“大强,家来吃饭了——”,“小花,该回家了——”

大地赐五谷,民以食为天。炊烟是千家万户沟通天地的信使。农村的堂屋,家家都有灶。灶垒在土地上,烟火便升起来,烧熟了饭菜,熏热了土炕。炊烟顺着黢黑的炕洞和烟道,钻出屋顶的烟囱,升上高远的天空。因为灶的重要,就造出来一尊神仙——灶王爷,老百姓对他毕恭毕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台挨着地,烟囱连着天,人们也很看重烟囱,把它跟风水联系起来,忌讳烟囱高过屋脊、正对堂屋等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炊烟是乡村最原始古朴的风景。

清晨,朝霞染红天边,霜露粘湿大地,鸟啭鸡鸣中,炊烟从家家院子里飘出,幻成一幅薄纱把村子笼罩起来。中午时分,风和日丽。没有了朝雾的调合,炊烟显得那样纯净,细细绵绵,徐徐袅袅,在和风中曼舞,在暖阳中嬉戏。傍晚的炊烟,染着暮色混着土味儿飘着饭香带着温馨,接回劳作的人们和放学的孩子。“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此情此景,的确是诗画难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儿时的农村,温饱还是个大问题。吃的且不说,烧的就很犯算计。夏天可以烧麦秸,秋天有高粱杆玉米秸、薯秧豆秧棉花柴。冬春两季最是艰难,天冷了要点炉子,青黄不接要有准备。于是,家家头入冬就要挤出钱来买煤,拾柴禾更是秋冬之际最重要的活计。杂草落叶、树根树杈、秫秸木块、煤核纸片……凡能点着的东西都往家里捡。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童年见落叶衰草,没有伤感,只有欣喜,因为它可以烧火做饭。秋风后的清晨,放学后的黄昏,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子去拾柴禾,沟底树下、田边地头到处是男孩女孩跃动的身影。地上的捡完了,胆子大些的就爬到树上抽打黄叶攀折树枝。筐满意足回到家里,自然会得到父母的夸赞。看到墙边的柴禾垛天天长高日日丰厚,就比考试得了双百还高兴。寒冬腊月,风紧雪飘,灶里的树叶变成旺旺的火苗,草根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我们捧着热乎乎的饭菜,磕着刚出锅的葵花籽南瓜子,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时至今日,看到树下厚厚的落叶,我还常常生出攫取的冲动,想把它们变成炊烟,变成美味。

光阴荏苒,往事如烟。一转眼,在城里上班安家已有40多年。故乡的炊烟,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记忆。如今的农村,灶台土炕几乎没了踪影,柴灶变成了燃气炉,饭菜更好,炊烟更香。但在我梦里,还时时浮现出儿时的情景。那弥漫乡间的轻袅炊烟,就像一幅岁月浸染的水墨画,铭刻在我心中,永难消逝。 

2021年6月11日

链接:

赵建新 ‖ 河北师大——我的青春梦①

赵建新 ‖ 河北师大——我的青春梦②

赵建新 ‖ 河北师大——我的青春梦 ③

赵建新 ‖ 河北师大——我的青春梦 ④

赵建新 : 腾冲——腾起,冲锋

赵建新:绍兴的两个园

赵建新:潮州八千里

赵建新:鼓浪屿的遗憾

赵建新 ‖ 一个老师的学校

赵建新 ‖ 祖母在心中

赵建新 ‖ 奶奶升起的那片星空

赵建新 ‖ 我的中学教师——文化名家徐城北

赵建新 ‖ 家乡的“侉话”与口音

   作者简介:赵建新,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廊坊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河北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幼儿心理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廊坊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20年,潜心研究学前教育及家庭教育,多年坚持为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培训,宣讲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浅谈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源》《培养幼儿习惯是家长的首要任务》等多篇文章在省市报刊发表。主要讲座有《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习惯》《让孩子赢在哪条线》《幼儿园安全管理》《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让孩子好好走一生》等。曾在“环京津新闻网”做家庭教育讲座“让孩子赢在终点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的四大原则”、“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等。家教专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导读36讲》2017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幼教专家和广大家长好评。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