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兴东汉时期的寺庙!

 在宜兴 2021-06-13

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678

(♬ 点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宜兴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有温度的江南小城,走进《在宜兴》有声内容,听不一样的宜兴故事。


“深山藏古寺,云里听梵音。”

寺庙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只要你踏进这片净土,便会得到内心的安定。

早在东汉时期,在宜兴周铁镇沙塘港附近的竺山,就建立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



01
福善寺因祭祀“太湖之神”而

福善寺,倚靠竺山,临近太湖。古老的寺庙,散发着浓重的古朴气息,在阳光的笼罩之下,显得分外沉寂肃穆。

有些建筑的外部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稍显古旧,反而更添了几分沧桑。


顺着寺庙外围小路一直走,古旧意象一个接着一个在眼前叠加。沿湖风景很美,湖边筑有古亭,可以观太湖之景。

风起之时吹动湖水,一下一下拍打着亭柱,一浪比一浪高。

说起风起浪涌,这其中还有一段与刘秀有关的故事,也是福善寺建立之由。


据传,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王莽争斗时,为躲避追捕曾逃到此地。乘船渡湖之时,太湖湖面突起大风,波涛汹涌。由于天色已晚,找不到港门,想掉头回去避风也无果。


进退两难之际,忽见一处灯光密集。船夫大喜,遂向光亮之处航去,终平安进港,次日行程亦一帆风顺。

刘秀以为有神相助,登基后,为祭祀“太湖之神”便在竺山敕建寺庙,也是福善寺的前身。

02
深藏水陆居民的美好愿望

福善寺并非独立于此,它的附近住着许多居民,这让庄重肃穆的寺庙平添了几分烟火气。

“竺山有寺,颜曰'福善',其神猛将最灵。里中每春祈秋报,每演戏。”


福善寺内供奉着黄二相公与猛将两尊神像,黄二相公是渔民和船民的保护神,经常在狂风恶浪船翻人溺之际救人之急;猛将是庄稼的保护神,人民祈求他保护农业,五谷丰登。

为此,福善寺供奉菩萨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隆重出会。

当时居住在福善寺附近的水陆居民时常来此烧香祈福,可见福善寺于当地百姓心中,地位非凡。



03
蒋捷不仕新主,隐居竺山 

倚山傍湖的福善寺,不仅寄托了周边百姓的美好愿望,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归隐的栖身之处,见证了不少诗词佳作的诞生。

宋朝词人蒋捷与福善寺便有着颇深渊源,其古墓位于寺的西侧山峰山。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蒋氏大族,南宋咸淳十年进士。后来南宋覆灭,江山易主,蒋捷不愿在新朝为官,便隐居家乡宜兴福善寺。


深怀亡国之痛的他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宋词,《竹山词》词集中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据考证,其创作环境与竺山及福善寺有紧密关联。
蒋捷寓居竺山之时,不仅曾蒙童授业,为当地孕育人才,还为福善寺赠送了一口陶缸据说此缸有净化浊水的神奇功效,至今珍藏在寺内。


沧海桑田,时移世变。

福善寺经战乱湮没又被后人重建,与鼎盛时期相比,如今更显深山古刹的寂静。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别有韵味,在庙宇间借着空灵的禅意,会得到内心深处的清净与升华。

《在宜兴·有声》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

宜兴市图书馆

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承办

用声音传达文字的情感和温度

宜兴好故事,好看更好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