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爆发的众多原因,大唐王朝早已危机四伏

 狐狸晨曦 2021-06-13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华夏中古时期一场重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其爆发的根本因素有三条: 

1、武则天时代,残酷内斗与清洗,导致后突厥复国,契丹之乱,大批原来边疆羁縻的胡人南下,唐朝把这些胡人集中在幽州,招募为边军。这批胡人就是此后安史之乱的叛军主力。

2、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正处在和强敌吐蕃的高强度的对抗中, 为此需要边疆将领有专断权力和军事动员效率。

3、由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加上内陆长期和平,中央军战斗废了,地方军约等于不存在了,边军战斗力一家独大。唐朝朝廷的中央权威,完全建立在长期统治的威慑力,和各个节度使互相制约上。

这种情况下, 从王忠嗣到哥舒翰到安禄山到高仙芝到封常清,这么多久任、乃至一个派系连任的节度使,迟早要出事的,没有安禄山也会有王禄山,张禄山。因此,并非安禄山一个野心家早死,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唐玄宗晚期做法不是单纯为了效率,如果说陇右河西节度使的长期久任,直接对抗吐蕃的一线,可以理解,东北战区安禄山的久任,更多的是唐玄宗遏制皇太子上位的权术。 

唐玄宗晚年因为懈怠政事,已经放弃了早年的宰相互相制约的思路,而是一个强势的强大行政能力的宰相,来替唐玄宗来控制朝政,负责中枢政务和压制太子。如果是年轻20年,能够有效履行自己权力职责的唐玄宗,根本不可能容忍李林甫在相位上呆这么多年,早让他下台了。 

李林甫要长期独相,就得排除竞争者,为此在天宝年间掀起几次大案清理竞争对手。反过来一旦竞争对手立住了, 唐玄宗就会觉得李林甫没用了,他立刻就完蛋了。  

李林甫就是知道这一点,才故意把边疆战区的节度使都换成胡人的,目的是打破节度使入则为相的规则。因为如果是汉人为节度使,立下大功后入朝为宰相,有强悍的行政能力,那李林甫往哪摆?

反之, 重用安禄山这种没文化的胡人为节度使,他没有行政能力,难以处理宰相的政务, 到京城也是摆设,就威胁不到李林甫的相位了。

李林甫一个个地打击自己竞争对手,然后按下东边,西边起来,外戚杨国忠靠理财起家,证明自己可以替换李林甫的能力后,到这一步李林甫根本没资格安排接班人了。  

既然有了接替者杨国忠,唐玄宗只会让李林甫下台,而不是长期维持杨李互相斗争,那种模式对一个倦政的老皇帝来说,太累了。   

唐玄宗与李林甫二人的私心,让安禄山久任范阳节度使成为必然。平卢节度使本来就是从范阳拆分出来的,兵力不强,从军事体制上范阳平卢本来就是一体化的,所以安禄山把平卢节度使也拿到手。

但朝廷对安禄山的限制太低了,让他兼任河东,成为三镇节度使,势力虽然不及晋阳的河东本部,但已经将大同的军队也掌控到手中,这样,帝国1/3的野战边军都被一个野心勃勃的胡将掌控,偏偏又在唐玄宗的制衡术下,与中枢的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关系都水火不容,于是,他的谋反就成为必然了。

如果说在安史之乱前,唐朝能采取什么直接有效措施,预防可能的叛乱。在河北中南部建立一个新节度使,冀州节度使或者河北节度使, 用本地团练兵组建一批二线部队,则安史之乱绝不会闹那么大。历史上,这些军队以颜真卿兄弟为首,组织起来,但是分散缺乏整合,被各个击破了……

当安禄山刚起兵时, 范阳、平卢、大同三镇齐叛,太原瘫痪。唐朝内陆无战兵, 剑南和安西北庭的兵马缓不应急,等于只能靠河西、陇右、朔方的兵马,去对抗安禄山叛军。兵力对比上,唐朝优势极小。

如果唐军在冀州一带能能挡住,辽东和大同侧击,也许能快速评定,但是安禄山拿下冀州,规大河以北,这就是燕赵合一,既有强兵又有粮食,还有燕山太行和黄河,绝不是那么容易能平叛的。

当双方战线推演到潼关一线时,局面对唐朝已经很不利了。安禄山不是傻子,不会一边傻等的在潼关外边对峙,一边眼睁睁看着郭子仪的朔方军和李光弼的河东太原军,拿下他的幽州后方。一旦史思明败了,哥舒翰在潼关又坚守不出,安禄山肯定全军放弃洛阳,回援河北。

安禄山占据着从潼关到幽州的大道,是内线机动随时可以回援的。如果潼关的河西陇右军团不出兵,根本牵制不住安禄山的主力。

这么一来,光凭郭子仪的朔方军, 李光弼的河东军,就要顿兵坚城之下,在安禄山主力回师后,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而颜真卿兄弟们的河北义军论战力是乌合之众,因为没有稳固的整合,只能辅佐而不能当主力。这种情况下,唐朝即使没有哥舒翰大跌眼镜的潼关大败,也很难轻松取胜。

唐朝要彻底解决盘踞河北有兵有粮的安禄山叛军,还得靠两个大兵团的协同作战,一个军团从井陉南下,一个军团从河内往北推,彻底打垮安禄山的主力,然后追击拿下幽州。或者一个兵团从河内往北,把安禄山主力给吸住形成对峙,一个兵团拿下幽州再向南夹击才可以制胜。

所以,要彻底打垮安禄山,河西陇右军必须主动出击,组建第二个野战兵团。然而主帅哥舒翰身体不行了,而那些新招募的新兵只会添乱,和老兵混编,反而影响战力。

如果换一个靠谱的主帅,比如高仙芝不死,让新兵只负责辅兵和后边补给运输任务,将精锐老兵整编后主动出击,敢于野战,这样收复洛阳后,与郭子仪、李光弼两面夹击,才可能打败安禄山。问题是,后面虎视眈眈的吐蕃人,是否能给唐朝这个充裕的平叛时间呢?

因此,唐玄宗李隆基、宰相李林甫的私心自用,给帝国埋下的隐患,已经注定是一场重大灾难,不是简单改变几个历史节点的假设,就能力挽天倾了……

(本文大部分观点,为笔者好友【元年春王正月】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