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为内心的宁静

 我爱你文摘 2021-06-13
只为内心的宁静

只为内心的宁静

作者 | 高学栋

首先以一首诗为例,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写禅诗。

佛祖西来自有意,拈花微笑示禅机。

浮云散尽花落去,明月朗照心不迷。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故事的诗句。大家不要一看佛祖就联想到迷信,想到的怪异。首先我不迷信,我不相信大千世界真有神仙存在,那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其实,我发现最近很长时间一直心浮气躁,心里不宁静。工作完成后,就是看看手机,漫无目的地翻着,也不知道想看啥,就是单纯地打发无聊时间,一天下来,眼睛虽然很忙,心里却是空落落的。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一旦闲下来,就会感到无聊、躁动、空虚,喝酒打牌卡拉OK……,总之,就是寻找各种各样的兴奋和刺激填满自己的生活。

不过我越来越感觉不能这样下去,于是我开始看一些佛家禅语,一般看一边记笔记,有感悟的就写一首诗句。你别说,效果还真的不错,几天下来,心里就宁静下来,内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说了这么多,开始解释这首诗了。

头两句的出处:有一次佛陀告知诸位弟子他要讲法,但是当一切准备妥当,众人坐好之后,佛陀却是拿着一朵莲花一言不发,微笑着看着诸位弟子,当其他人莫名其妙的时候,只有大迦叶明白了其中的禅机,他对着佛陀微微一笑。能在大家都迷惑佛祖为啥这样的时候,能会心一笑,领悟其中的奥秘,需要的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的境界。头两句是为下两句铺垫的,我们一般人怎样也能在大千世界中不惑而笑呢?

只为内心的宁静

后两句说的就是内心宁静的一部分方法。意思是说我们的内心不随云起云落,花开花谢等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内心始终如一轮当空的纯洁皓月,宁静,安详,欢乐,笃定,不迷离,能看清自己,走自己该走的路。

马未都曾经说过: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这是最高境界。

这个社会是普遍焦虑的,贫穷的时候焦虑,富裕的时候仍然焦虑,挣再多的钱也克服不了焦虑感,不停的奔波,干不完的工作,加不完的班,满腹的牢骚,一身的疲惫,不停的抱怨,为什么?是因为富足的物质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仅限于感官上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持久,不深入。而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却在于他不仅需要感官上的满足,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心里的感受,不是表面的风光。

内心宁静的人,情绪稳定,遇事淡定,自然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思想澄澈了,如沐春风,幸福指数一下飙升,才发现所谓的名和利,只是一种虚荣、一种负担。于是懂得,世间的一切纷扰,不必硬抓着不放,也不用刻意逃避,一切顺其自然。如果享受不到凝心静气带来的乐趣,恐怕每一天都是煎熬。

我们不停的从外界寻找享受,吃高档饭,穿名牌衣,开豪车,住别墅,殊不知,最大的享受在于内心的宁静、世界的空明。当然,不去试,你不会知道,你只会看到念佛的和尚、修行的道士而感到不理解,认为他们不正常,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能毅然决然的这么做。可以想一下,如果这样做并不美好,没有给他们带来满足,他们也绝对不会坚持下去,他们的幸福一定比我们想象到的多。

静能生慧,才能不被一己一时之得失所困扰,不被个人的虚名浮利所羁绊,无所忧无所惧,内心坚定而从容,能坦荡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他人。

只为内心的宁静

所以,看禅经不是要去出家,而是仅仅追求一种宁静,一种自我的救赎。希望你也读一读佛家禅语,也应该会带来内心的宁静。

附禅诗二首:

三千繁华弹指间,终为黄沙随风漫。

人生何须嗔痴贪,人间至味是清欢。

解释:大千世界有数不尽,追不完的荣华富贵,但最终都烟消云散,抓在手中的一切财富最终也会变成一捧黄沙,随风飘扬而去,你带不走也留不住。所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该奋斗就努力奋斗,不攀,不羡,不怨,不怒,堂堂正正做人,两袖清风处事,平平淡淡生活。

曾向远山求寂静,也入庙堂念佛经。

至道唯有磨心镜,垢去明存现宿命。

解释:为了内心的平静如水,很多人去假借外物,比如跑到深山僻静处修行,到佛堂里去虔诚念佛经。这一切都是用修行的方法来磨炼内心,只有不停地磨炼,才能让心纯净的如一面镜子,看透自己,看透未来,看透人生。其实,我认为所有的神像都是一种依托,一种加持,他们的作用就是让你借着这些庄严的神仙塑像,在寂静的庙堂里,才能让内心更好的安静。所以祈求神仙救苦救难,其实都是救的内心能接受各种不幸和磨难,看得开,放得下,忘得了。

只为内心的宁静

高学栋,男,1975年出生,临朐实验中学化学教师,市优秀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