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忠明:书法临帖的似与不似

 开心明智 2021-06-13



书法临帖的似与不似
 
李忠明
 
临帖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的必由之路,很多书家一辈子都在临帖。临帖分二个阶段,一是初期的似,二是后期的不似。初期十分漫长,少则几年,多则十年以上,此时也是入帖阶段。等功夫到了,也就是结构和笔法基本上无碍,才可能进入拥有个性色彩的不似阶段,亦出帖阶段,王铎的临圣教序就是此例,而他的圣教序又被称为历代最得王羲之精髓者。
由此思考一个问题,似和不似,以什么为标准。古人说,严丝合缝,字的形状亦步亦趋,和原帖能够吻合,就算似。对此,我也看过不少老师的临帖,功夫之深,令人惊叹,如浙江名家翁志飞的临作,被人称为复印机,他也被视为国内学院派的代表人物。而不似,我觉得王铎的自出机杼,才是学书的最高境界。
对于初期的相似,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初期并不一定要字形相似,把笔法放在首位,也就是毛笔调控能力和行笔质量做为最主要的考量点。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我爱老赵的话。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以此为准则,几年来,对字形下的功夫,远远低于锤炼点画花的功夫,我坚持这点,有师承的原因,也有自己中年学书的审美小领悟。
每个人临帖,有不同的取舍,我性野,不喜欢拘泥一家,喜欢东走西逛,没个正形。对此,有朋友早就好心开导我,要吃透一家才能生根,我当时点头,第二天又摇头。为何,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在没有掌握笔法前,在腕还是僵硬的情况下,我不敢去深入一家。因为,即使我掌握了那家字形,笔法过不了关,写字不能“腕随已左右”,终究会走入板结之路而徒具其形,全无顾盼精神。所以,我被迫选择了不似,选择了把运腕活腕做为第一要务的不似,不是我不想相似,而是手腕有鬼,害我不能抵达。
目前我虽自学,进步之慢令人不不容。所以啊,初期的吻合我向往之,王铎的不似我也向往之,我也喜欢横鳞竖勒的,也喜欢去指点书法江山的。只是,我还蹲守在初期的,点画的不干净,一直是心头之痛,没办法,古人说“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腕不到位,能转不转,能折不折,心手不畅,墨不能入纸,笔不能杀纸,有灵性的羊毫也不待见我,不干净就不干净吧,喜欢就没有理由后退,功不唐捐,就当我学书的那线曙光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