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和孩子一起成长,先升级这三个认知

 卢山说精进 2021-06-13

左手职场.右手采购

有故事.有方法.有工具

2021年1月9日

这是2021年第003篇原创文章

总第392篇原创文章

全文1592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最近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娃学校组织的家长公益课,收获很大!和娃成长的前提是家长自己首先要成长,比如,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和理解孩子,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约束孩子。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不好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和自己读儿童教育类书籍不同的是,上课时老师讲的案例新鲜生动,连大道理听起来都觉得是“甜”的。而且问答环节可以听到很多家长提出自己也遇到并且苦恼的问题,于是,颇有“说到我心坎里了”,“终于找到组织了”,“原来你们家娃也这样啊?!”的感觉...

作为一个有2-3岁宝宝的家长,我们很苦恼的一点是: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同时,设定好规则?

过于尊重吧,很容易变成放纵,害了孩子,还要自吞苦果。过于控制吧,很容易让孩子缩手缩脚,怕人怕事,对家长和孩子都不利。所以拿捏好这个度真的很不容易。

我很认可的一个原则:尽量让孩子做选择,同时家长能够接受(比如价值观),社会可以认可(比如约定俗成的规矩)。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离开社会独自生存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想和孩子一起成长,先升级这三个认知:

【1】做家长是一份艰难的且需要不断学习的事业

说是职业太低估它的重要性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了。做家长既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想想看,我们父辈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路踩坑趟雷趟过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套路”,因为对于养育孩子,压根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这件事。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必须提供定制化养育。一些家长的“只管生不管养”,“标准化军事教育”,或者像有些老板的“只管招募,不管培养”都是没有出路的。

【2】开心和身心健康有什么区别?

让孩子开心是短暂的,表面的,但不是教育的目的。比如,娃要饼干,要玩具。你都满足了,他那一刻是开心的。但是这份开心能持续多久?不会有多久,他又来找你要了,你是满足还是不满足?如果不满足,他就不开心了,而你可能也有负罪感,觉得好像“剥夺”了他的快乐。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拥有长期的身心健康。这和我们那个年代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要懂得分享,要养成好习惯,要懂礼貌守纪律...

开心既可以发自内心,也可以源自外界刺激。而身心健康更多是发自内心的,由主观能动性驱动的,所以往往层次更深,持续更久,影响更大

【3】养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你和你的孩子是什么关系?

讲个故事:

一艘船在海上遇到危险了。

场景一

家长对孩子说:电机出了问题,赶紧去船舱底部的机房把它修好。

孩子:我不去,那里又热又脏。而且你为什么不去?

家长:我是船长,要在这里指挥工作。你如果不去,船可能就要沉了!

孩子:好!那我去。

电机修好了,船安全靠岸了。孩子很感激你。

场景二

家长对孩子说:电机出了问题,赶紧去船舱底部的机房把它修好。

孩子:我不去,那里又热又脏。而且你为什么不去?

家长:我是船长,应该在这指挥工作。看到孩子坚持不去,家长说那好!我去修电机,你在这里指挥。我很快就回来。

可想而知,在孩子的“指挥”下,全船乱成一套并失去了重心,船舱很快就进水了。所有人不得穿上救生衣,坐上救生艇拼命逃生。

好不容易安全靠岸。孩子埋怨你说:你如果说清楚利害关系,我可以去修电机啊。这样就不会差点送命了!

场景一中家长的角色是船长,场景二中家长的角色是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