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声音的特性,能反映身心的健康状态。你知道吗?不仅从声音中能辨别疾病,反过来,正确发声也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声音在辨别某些疾病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说话声音小 脾虚 一个人说话总是低声细语,唱歌也没有底气,很可能是脾虚。脾虚的常见症状有消化不良、拉肚子、水肿、月经不调、牙龈出血、头晕目眩等。 爱叹气 肝不好 一个人总是长吁短叹,很可能是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还常有呼吸不畅、情绪苦闷、身体倦怠、食欲欠佳等症状。 哭声弱 肺气虚 如果一个人哭声洪亮,说明肺气强盛。相反,如果总是低声哭哭啼啼,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可能是肺气虚弱的表现。 肺气虚还常见气短乏力、咳嗽咳痰、声低懒言、容易感冒、怕冷等表现。 爱哼唧 肾虚 一个人如果总是哼哼唧唧,很可能是肾出了问题。肾虚的人常表现出性欲减退、腰膝酸软疼痛、夜尿频多、记忆减退、头发早白、牙齿松动等。 音色异常 发声障碍 临床常见的音色异常情况主要分为功能性发声障碍和器质性发声障碍两类。 功能性发声障碍主要由于声带和声道在发声活动中应用不当或过度所致。 ● 性格急躁、大量吸烟饮酒的人,容易发生功能过强性发音障碍; ● 功能过弱性发音障碍则多见于老年体弱、身体消瘦及性格内向的人。 器质性发声障碍主要见于声带小结、喉返神经损伤等疾病。 声音嘶哑 当心肿瘤 声音极度嘶哑却无痛感,超过两周未恢复,提示声带可能有肿物。声带息肉长在声带一侧,晚上睡觉可能出现喉鸣,久之可能造成呼吸困难。 甲状腺癌、食道癌等早期可表现为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声音传不远;如果声音嘶哑,干咳,咳痰里面有血丝,说话声音越来越低,出现呼吸障碍、吞咽困难,要警惕喉癌。 以上通过声音传达出脏腑的健康信号,除了病理性原因需要及时就医,其他可以尝试通过生活习惯进行调整。 补脾 脾虚可多吃具有补脾益气的食物。比如,用薏米、山药、百合、茯苓、莲子等熬粥,加冰糖或白糖调味即可食用。 每天坚持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游泳等,能促进脾经的气血运行。 养肝 肝不好,症状较轻者,可从食疗和心态入手。 平时饮食要清淡,多吃些新鲜蔬果,比如苦瓜、苹果、草莓、葡萄、木瓜等,还可以喝玫瑰花茶疏肝解郁。 保持良好心态、稳定好情绪也是预防肝气郁结的关键。 调肺 《黄帝内经》称,肺为华盖,可见肺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肺气虚调理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坚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爬山、游泳,有效促进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饮食应少吃辛辣刺激之物,多吃苹果、石榴、枇杷、梨子、金桔等润肺生津的食物。 强肾 中医所说的“肾”,并不是具体的器官,而是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水液代谢有关的功能。做好以下几件事有助调理肾虚。 多吃补肾食物,尽可能选择药食同源的食物调养,如莲子、龙眼、核桃、羊肉、山药、桑葚等。或者遵医嘱在食物中加入一些补肾的中药,比如人参、灵芝、虫草、枸杞等。 注意放松心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早睡早起,多锻炼身体。 我国有一种流传已久的吐纳法,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赵之心依据这一原理,推荐一套“养生六字诀”。 |养生六字诀| ♦通过嘘(xu)、呵(he)、呼(hu)、嘶(si)、吹(chui)、嘻(xi)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利用呼吸,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达到养生的目的。 ♦嘘字护肝,呵字补心,呼字养脾,嘶字益肺,吹字强肾,嘻字理三焦。 ♦练“六字诀”讲究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发音。呼气要缓慢、深长、均匀,以加大肺活量。同时,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双膝微屈,全身放松。 ♦ 每个字念6遍,然后调节呼吸一次,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此外,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最需要以下3种声音: 笑声 大笑可以提高内啡肽水平,有助强化免疫系统,增加血管中的氧气含量。 歌声 歌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好的音乐能放松情绪,唱歌还能锻炼心肺功能,有助延年益寿。 吼声 偶尔“放声一吼”既宣泄压力又愉悦身心,如果方式正确,能通过提高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选择晨起练声,在不扰民的空旷地带,持续时间以每次不超过2分钟为宜,同时要注意保护声带。 现在就竖起耳朵,听一听自己和身边人是否有健康隐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