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往事

 淮阴语文 2021-06-14

端午往事

□陆慧琴

晚上散步,路过吾悦广场,看见一角围了一堆人,便走过去看看,原来是卖小饰品的,一堆堆手环式红绒线摆放在塑料布上,几乎每根绒线都穿着一个小饰品。有小铃铛、平安符、有手工编成的粽子、草莓,有树脂做的十二生肖,也有小桃核刻成的,还有干脆在桃核中打个洞,直接穿上……看到这些才突然想起,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于是挤上前去挑了三个属相,一个给孩子,一个给先生,一个给自己。先生笑我三岁,多大了还戴这个!我说:只当为家人祈福,讨个吉利吧。


端午节


小时候过端午节,妈妈会去街头扯二尺彩色绒线,等过节的时候给我们姐妹几个系上,那时候卖绒线的都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六角的转盘架子,上面缠绕着七彩的绒线,车龙头上挂个包,里面装着尺、剪刀和小纸包包好的雄黄粉,逢集的时候赶集,下集的时候就走家串户叫卖。

端午节吃完饭,妈妈会用艾叶烧一锅热水给我们洗澡,洗完澡换新衣,再用酒调制雄黄粉抹在肚脐眼,耳朵里,说是防止小虫钻进去,然后给我们几个手腕上系上绒线,真是漂亮极了。奶奶说手腕上的绒线要扣到七月七才能剪掉,扔在草垛上,喜鹊会把它衔去搭鹊桥,只有搭好鹊桥牛郎织女才能相会,所以纵然我们手腕上的绒线都褪得没了颜色也坚持不剪,生怕搭鹊桥就差这一根。

那时候的绒线都是手艺人自己剥茧抽丝,然后分别用各种颜色浸染而成,这些七彩的绒线固然好看,但是不长久,一下水就掉色,把手腕上印上一圈花花绿绿,如果哪个小孩子不称心哭了,再用手揉揉眼,那就成了大花猫。说来也奇怪,这个颜色染在绒线上,一见水就褪色,如果印在脸上手上,即使用肥皂搓红了皮也洗不干净,只能乖乖的等它自然褪色。


端午节


传说端午节门上插艾叶挂菖蒲可以防疫祛病,避毒驱邪,消灾祈福。这也是长大以后才知道。小时候不懂,只以为是祖先留下的习俗罢了。五月初五这天一大早,奶奶就差我们去割艾草,艾草根须发达,命贱易活,那时候农村沟边河坡到处可见,一长一大片,艾草的叶子跟菊花叶相似,却始终没见过它开花。割回的艾草有着浓郁的香气,奶奶把它分成三份,一份留着烧水洗澡;一份吩咐我们把它一根一根插在屋檐下;另外一份在太阳底下晾蔫了,然后把它塞在床铺的席子下面,奶奶说这样可以防虫。长大了才知道,艾草是一味中药,有平喘镇咳、祛湿散寒等功效,不但可以煎服,放在室内还能够减少被蚊虫叮咬。


端午节


现在端午节吃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饮食文化,还没到端午节,商家便纷纷开始卖粽子,粽子的馅可谓五花八门,有花生红豆馅,有蜜枣馅,有咸蛋馅,有肉馅,有豆沙馅……但凡你能想到的,商家都能给你整出来,最终不是想让你掏票子吗?


端午节


咱们小时候却没有这么好的境遇,从我记事起从没有吃粽子一说,后来上中学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回家就兴冲冲的开始做准备,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自信,可能是在亲戚家见过一次包粽子。先泡了半盆糯米,又去河塘边采了芦苇叶子,找了一球白绒线,就算准备妥当,开始包粽子,看似简单的包粽子,实则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捣鼓半天,五花大绑的捆了几个像小枕头一样的粽子,就泄气了!最后以一锅的粽叶煮米饭草草收场。

时至今日,我还是没学会包粽子。





作者简介:陆慧芹,女,江苏淮阴人,做了27年的幼师,喜欢与孩子在一起,喜欢读书、摄影,热爱生活。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写随笔,偶尔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发小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