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婚礼 Nunta Muta 导演: 泷田洋二郎 编剧: 小山薰堂 主演: 本木雅弘 / 广末凉子 / 山崎努 / 吉行和子 / 笹野高史 / 更多...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08-09-13(日本) 片长: 130 分钟 又名: 礼仪师之奏鸣曲(港) / 礼仪师(台) / 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台) / 为逝者送行的人 / 纳棺师 / Departures / Okuribito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它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是一个年轻的男人,凭着自己的决心娶到一个美丽的妻子,建立一个家庭,并努力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他满怀信心,背着妻子借债购买了一个专业的大提琴,希望自己能够在乐队里成功,由此实现求婚时许下的诺言。可是就如电影中所说,但现实是严峻的,乐队解散,为了还钱,小林不得不向妻子坦白自己独自买琴的行为,心中不免羞愧万。 不能实现诺言,不能帮助养家,不能帮助妻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些加起来小林这个年轻的男人万分沮丧,于是在妻子的同意下,小林卖掉大提琴,两人回到乡下。 小林说:“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在惴惴不安中,工作任务就来了,当模特装死人时出丑,参与处理的第一个尸体高度腐烂。开始的过程并不顺利。再次欺骗妻子的不安任然回荡在心中,加上工作的不顺利,小林有些打退堂鼓,于是第二天旷工来到河边看鱼. 小林看到了鱼类的洄游现象,因为有些海洋鱼类的受精卵对水不能适应海水,所以每一代鱼类在繁殖季节从海水中洄游到淡水河上游出生地处产卵繁殖,由于在洄游过程中,鱼类是不进食的,且路程长达几千公里,由于体力消耗,产卵后的鱼类会立即死亡。 触景生情的小林发出了疑问“为了死而努力,总归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加上之前女社员和小林的对白——“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也是由他人决定的。”这里导演提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次经历也让小林也开始渐渐体味这个职业的真正含义。 小林对这个职业态度开始改变。生活开始变得顺利起来,可是小林不正常的工作时间,和神秘的态度让妻子起了疑心,最终被妻子发现小林从事的是入殓师的职业。 妻子和其他人一样对小林从事的行业产生了很深的误解,之前一直容忍小林的这次并没有原谅小林,一直顺利的婚姻一下子出了问题,对于小林来说,美香是他唯一的亲人,因为母亲早已在几年前过世,而父亲则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和自家咖啡店的服务员失踪了,所以美香的离开让小林的生活再次跌入谷底。
社长用这段话隐喻入殓师职业,他们依靠别人的死亡来维持生计,就像一种动物吃着另一种动物才能活下去一样,同样的道理,既然入殓师的职业就是如此,那么拿到了工作收入,就要好好的生活下去,认真的履行自己入殓师的职责。 小林听懂了,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就这样小林承受着别人的误解,用自己最真挚的态度来工作。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林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死者,各种各样的死因,以及面对逝者时家属们的各种表现,心理渐趋成熟,也渐渐理解自己职业的意义所在,心中也接受这个职业。 就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已经怀孕的妻子回来了,继续劝小林离开这个行业,已经决定继续做下去的小林又被逼到两难境地。这时澡堂的老太太突然病逝,小林负责入殓,就如当初小林自己通过第一次看社长入殓后理解这个职业一样,妻子连同周围的人都亲眼目睹了小林替澡堂太太入殓的过程,他们非常感谢入殓师为了给亲人最后的美丽所作出的努力,大家也都理解了小林。 《入殓师》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带领我们去观察死亡,在改变人们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态度的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那就是既然活着就要好好的活下去,死亡是谁都会经历的,只是死亡的原因不同罢了,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让活人更加积极的活着。 我一直很喜欢日本影片中东方式的情感以及细腻绵长的内质力量。 大提琴手与入殓师 主人公大悟是一名自小学习大提琴的乐手,而现实的残酷让这名本应自带艺术光环的艺术青年,做起入殓师的工作。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能想到一位在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原本是一名小提琴手或者钢琴家? 我很喜欢作者这组冲突的设置,将人物角色的反差糅合,也许是想告诉我们,人生本就是这样曲折改变的,A与B的转换一直都在进行着,无论是生与死都是一部艺术史。 而大提琴的加入,沉郁婉转的调子让整部剧充满了对生命的凝重思考。用大提琴特有的沉稳音质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不断传递出直抵心弦,温暖人心的力量,这些元素的结合,无疑让情节更具感染性。 顺便说一下作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作曲家久石让先生,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只是听到了插曲心里默默的感觉很像是他的风格。 久石让,1950年12月6日出生于日本中野市,日本音乐人、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 这么介绍,可能朋友们还熟悉,说到作品,大家就会熟悉了。《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等多部宫崎骏动画的御用作曲。中国的电影作品,比如《让子弹飞》的主题曲。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是不同的,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音乐置于“背景”之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 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并没有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 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 小林父亲的角色植入 小林父亲的角色只是在电影尾声出现,但是却一直伴随主人公的成长,就像是永远都抹不掉的突变基因,你越是想摆脱它,它就要从来骚扰你控制你让你生病让你难受。小林的大提琴也是父亲从小强迫学习的。 正如主人公自己所说:“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父亲的出轨,抛弃了母亲和幼小的他,在最终临终之时因为遗物中有其母亲的联系地址,才使得住在老家的小林收到了讣告。经过了内心无数的挣扎,最终以儿子为父亲结束人生最后一站。 这样的恨与爱,在人生中不在少数。而在生命凋零的面前,一切的仇恨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心智之旅,我想,也是作者要传达出的自我救赎的真正力量,是人生终点的原谅。 2017.6.15 后记:对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的触动,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先写到这里。
长按成为付费会员 只需9.9元/月 就能直面“神秘”会长 挑战“百问不倒”的一解君 更多靠谱专家嘉宾加持 近期文章传送门 |
|
来自: 新用户4255oDAM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