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氏易经研究(7)——《易传》在易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6-15

笔者在第一节讲过:《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符号深邃莫测、文字古奥艰涩、含义随时代演变、内容到春秋战国时已不易读懂;《易传》是阐释《易经》的哲学著作,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文章,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易经》之羽翼,故称之“十翼”。

《易经》的卜筮功能顺应了人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需求。无论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古时期,还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对个人命运的困惑和对所受伤害的恐惧一直没有消除。面对复杂纷繁的社会前景和变幻不定的人生命运,在自我能力难以掌握的时候,人们就想通过卜筮的方法预测未来,趋吉避凶,这是《易经》产生的源动力。

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易学的发展,除了源动力外,还有新的力量在不断地积蓄和爆发,推动历史。在易学发展过程中,《易传》成为推动易学发展第一波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无可代替。

首先,《易传》是现存最原始、最系统、最权威的注释《易经》的著作。《易传》解释《易经》时,主要应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占筮的语言,解释《易经》的体例、卦象、爻象、爻位、筮法等;另一种是用哲学的语言,讲述宇宙和世界的变易法则,讲述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两种方法有时单独用,有时合着用。讲占筮寓含哲理,讲哲理必讲占筮。《易传》对于《易经》中古奥艰涩的占筮语言,用辩证思维方式进行全面阐述,引入“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据考证,《易传》各篇非出于一人一时,但它的成书,却使《周易》由卜筮之书变成哲学经典。

其次,《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易经》的起源,认为《易经》是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揭示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阐述了《易经》八卦及六十四卦是记录古代先民看待世界的思维成果和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易传》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地引进到《周易》中,倡导修心养性,有利于统治者教化民众。

第三,在《易传》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虽然用《易经》占问吉凶非常盛行,但是对《易经》的体例、筮法都没有详尽的说明。《易传》则顺应时代要求,对《易经》的体例、筮法均作了详尽的说明,有利于后人学习和传承。比如:对卦象、爻象、爻位的说明;对中国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法的详细记录,等等。如果没有《易传》,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古代《易经》的体例及占筮方法,《周易》也不一定能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对于《彖传》、《象传》和《文言传》,上一节讲“六十四卦体例浅析”时,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下面着重介绍一下《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

《系辞传》随同《易经》上经、下经分为上、下两篇,是对《易经》总的说明。它阐述了乾坤在《易经》中的地位以及内在的根据;追述了《易经》的起源、形成、作者、成书年代;揭示了《易经》的作用为认识事物规律、预知未来、修身养性、安邦治国、观象制器;解释了十六卦十八辞,以补充《彖》、《象》之不足;说明了《易经》体例,包括卦位、爻位、爻德等;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并对其客观根据作了说明。它认为《易经》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所谓圣人之道即察言、观变、制器、卜占;认为《易经》具有两重性,既是圣人探讨义理和变易法则的工具,又是反映圣人思想和圣人事业的神圣典籍。作为工具,《易经》的主要功能是预测未来的事变,指导人们的行动;作为道德训诫之书,《易经》忧患之辞多,教导后人不要忘记危亡之事。它对《易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其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成为《周易》的精髓;其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阐明了阴阳二爻的变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源动力;其所谓“《易》与天地准”,是将《易经》提高到与天地齐等的位置,认为《易》理源于自然、效法自然,与天地的法则是一致的,掌握了《周易》的原理就可以德配天地、知周万物、普济天下而无忧。可以说,《系辞传》是最早的“易经概论”,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易经》的各方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辨析、阐发,它奠定了《易传》的哲学地位和无可取代的传承作用。

《说卦传》是阐述《易经》的来源、卦象的构成和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集中说明八卦的取象特点(即八卦能象征世界万物),追述了作《易》者用“蓍草”演卦的历史,对于理解《易经》卦形符号的构成原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八卦象征意义的广泛引申,为《周易》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序卦传》随同《易经》上经、下经分为上、下两篇,讲解《易经》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序卦传》借助已有的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以两卦为一组,用对立统一思想,以卦理推演宇宙间、人世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中蕴含着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这种因果逻辑,有的表现为相因性,即正面继承发展的变量;有的表现为相反性,即向反面方向转化的质变。各卦依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前后贯通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说明乾坤为《易》之门户,居《周易》之首。又如: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承认先有自然界而后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再如:以“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说明事物的转化是没有穷尽的,旧事物的终结同时寓意着新事物的萌生。由此可见,《序卦传》也是一篇颇有深度的哲学论著。

《杂卦传》是今本《易传》中最短的一篇,它打乱了《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两两对举的三十二组,并以简约语言点明各卦的要义。文中对举的两卦之间,卦义多成相反。这种“错”、“综”现象,是六十四卦符号形式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正反相对的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易传》不但传承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同时教会人们用哲学的思维方法解释卜占之事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笔者认为,《易传》在易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